摘?要:培養中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中之重。培養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中學生從小有著家國情懷,有利于學生形成強烈的責任感,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愛國主義是道德品質的核心要素,是社會的核心價值,必須反映在具有德育功能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
關鍵詞:愛國主義;情感;中國夢
愛國主義是指個人或集體對祖國的一種積極和支持的態度,是個人所應該具有的公民道德之一,是歷史的形成的忠誠和熱愛自己祖國的思想和情感,集中表現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為保衛祖國和爭取祖國的獨立富強而獻身的奮斗精神。愛國主義不僅體現在政治、法律、道德、藝術、宗教等各種意識形態和整個上層建筑之中,而且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影響民族和國家命運的重要因素。愛國主義是道德品質的核心要素,是社會的核心價值,必須反映在具有德育功能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愛國主義情感凝結著一個國家的民族對其歷史文化、國家成就、國家象征等方面的心理積淀。
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培養中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中之重。培養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中學生從小有著家國情懷,有利于學生形成強烈的責任感,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
一、 設計適當的問卷調查,拓展知識空間,加深學生對愛國主義情感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在上《我們的情感世界》(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教材P43中),下列詩句表現了怎樣的情感?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這是課本中的,教師再加入以下詩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教師進一步提問,哪些是表達愛國主義情感的詩句?由于學生認識上的不全面,導致學生往往會選擇保家衛國、為國為民的詩句。這時,教師要恰當地拓展講解,凡是贊美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熱愛家鄉等的詩句都是表達愛國主義情感的,從而進一步升華了學生對愛國主義情感的認識,使學生對愛國主義情感的理解、認識更加深刻全面。
在上《國家好?大家才會好》一課是,課本設置了拓展空間:“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戚繼光。“寸寸山河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黃遵憲。“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這些洋溢著強烈愛國主義情感的詩句,始終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而不懈奮斗。為了檢測學生對愛國主義情感的認識,設置了“同學們列舉一些自己知道的表達愛國之情的詩詞名言”“偉大人物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而樹立遠大志向的例子”。學生A:“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學生B:“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學生C:“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學生D:“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仲《管子》)。學生在古詩詞的熏陶中,既領略中華文化的魅力的同時,同時又被詩句中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所打動,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火花被點燃。學生E:錢學森“我作為一名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學生F:華羅庚“活著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祖國”。學生G:李四光“抱負是一種歡樂,一種如地產一般的財產”。學生H:錢三強“光明的中國,讓我的生命為你燃燒”。名人的名言激勵著學生不成熟的思想情感,為學生樹立了榜樣,使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進一步得到升華,能達到一步步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目的。
二、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增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中華民族的魂。在人類文明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認真汲取其中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
初中七至九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中,選入了大量的中華古文,它們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織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節選的古文要做恰當的解釋、講解、點評、指導。加深學生對古文化的理解,增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達到“知之深,愛之切,行之堅”。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使學生自覺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者。
三、 激勵學生從小樹立夢想,堅定報國之心,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有夢想就有目標,有方向,夢想猶如燈塔,能夠幫助我們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前進的方向。激勵學生從小樹立夢想,并為自己的夢想不懈努力,引導學生樹立夢想時要與個人的人生目標緊密相連,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把個人夢很好地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中,堅定學生的報國之心,增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上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冊)《少年有夢》這一節課時。瑞恩的夢想、萊特兄弟的夢想為例子,恰當地插入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偉人樹立夢想的例子。中國歷史上屈原的憂國憂民,岳飛的精忠報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寧死不屈,林則徐的不畏強暴等都是典范。陳景潤從小樹立了摘取數學王冠上的明珠,進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發明了“陳氏定理”。中國第一架飛機制造者馮如。從小有著報國之心,下定決心學習技術,用科技救中國。一心尋求救國之道,潛心鉆研航空技術,被稱為中國航空之父。馮如說:“我發誓要用畢生的精力為國家研制成飛機。茍無成,毋寧死”。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導彈之父,火箭之王,自動化控制之父的錢學森,為了報效祖國,從1950年到1955年,歷經五年努力沖破美國種種阻力,于1955年10月回到了祖國,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以這些偉人為榜樣,激勵學生從小樹立夢想,報效祖國,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四、 課堂教學中插入適當的影視片段,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以影視教育為手段,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性和直觀性。影視具有很強的教育功能,其效果能勝過家長的啰唆,更勝過老師的說教。在課堂教學中,恰當地插入影視短片,使愛國主義情感在學生的心中一次又一次點燃升華。在上《促進民族團結》一顆時,插入文成公主入藏,昭君出塞,孔繁森援藏的片段。這些典型的影視片段,可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大大增進學生的愛國情感。
五、 多角度認識國家利益,幫助學生樹立維護國家利益的意識,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國家利益是一個主權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生存需求和發展需求的總和。國家利益關系民族生存、國家興亡。國家利益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等領域,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經濟利益、文化利益等。除了課本上已有的理論外,教師應適當拓展。例如,教師講成立三沙市政府的意義:三沙市以國防意義為主,其建設將側重于各種軍事設施而非民用經濟設施,推動海洋經濟有序發展,教師講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文化遺產是自己祖先創造的文化,是本民族的過去,通過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可以培養人們愛國主義情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體現自己民族文化的特點,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形成人文景觀,推動旅游業和區域經濟發展。這些知識的講解既讓學生了解了我國政府實施重大決策的目的和意義,又加深了學生對國家利益的更全面了理解與認識,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加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六、 總結
總之,當今社會,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就是愛國主義的核心。使學生懂得愛祖國本身就是愛社會主義,只有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之中,為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全部才智,才是真正的愛過、愛社會主義的道理。愛國主義情感的培養必須貫穿于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整個過程,要體現在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舍小家保大家的情懷;學生要樹立服務社會的意識,堅持國家利益至上的觀念,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維護國家安全,關心國家發展,為建設美好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努力學習,積極探索,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學習者、勞動者、奉獻者,以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質、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擔負起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旗幟鮮明地反對分裂,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對祖國歷史的了解程度,強烈的憂患意識,愛黨愛社會主義祖國等。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讓學生從內心深處煥發出對祖國的熱愛情感,才是真正達到培養中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林丹.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涵與發展變化[J].文化軟實力,2019(1).
[2]龔蝶.國愛國主義教育取向的變遷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2.
[3]翁笑英.思想品德課與素質教育[J].小學時代,2011(7).
作者簡介:
樊正平,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縣移民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