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摘要】 目的 分析重癥監護病房(ICU)的病原菌分布情況及耐藥性。方法 選取ICU 1005株各類感染性病原菌標本, 采用回顧性方式分析其細菌分布情況及耐藥情況。結果 1005株病原菌標本中478株(47.56%)痰標本, 156株(15.52%)血標本, 121株(12.04%)尿標本, 54株(5.37%)分泌物標本,?
35株(3.48%)膿液標本, 23株(2.29%)引流液標本, 138株(13.73%)其他標本。1005株病原菌中741株(73.73%)革蘭陰性桿菌, 208株(20.70%)革蘭陽性球菌, 56株(5.57%)真菌。革蘭陰性桿菌耐藥情況:①鮑曼不動桿菌中頭孢吡肟耐藥率最高為96.47%, 其次為環丙沙星93.73%和頭孢曲松92.16%;②肺炎克雷伯菌中哌拉西林耐藥率最高為86.54%, 其次為頭孢曲松61.54%和頭孢唑林58.33%;③銅綠假單胞菌中亞胺培南耐藥率最高為42.15%, 其次為環丙沙星38.02%和美羅培南37.19%;④大腸埃希菌中頭孢曲松耐藥最高為85.39%, 其次為哌拉西林80.90%和頭孢唑林79.78%。革蘭陽性球菌耐藥情況:①屎腸球菌中青霉素G耐藥率最為98.44%, 其次為氨芐西林96.88%和莫西沙星82.81%;②金黃色葡萄球菌中青霉素G耐藥率最高為100.0%, 其次為苯唑西林58.70%、四環素52.17%和環丙沙星52.17%;③表皮葡萄球菌中青霉素G耐藥最高為91.67%, 其次為苯唑西林83.33%和復方新諾明66.67%;④糞腸球菌中喹努普汀/達福普汀耐藥最高為88.89%, 其次為紅霉素72.22%、四環素66.67%和高水平慶大霉素協同66.67%。結論 ICU病原菌中革蘭陰性桿菌占比最多, 耐藥情況較為嚴峻, 為此應加強對ICU病原菌監測力度, 促使醫護人員充分了解其分布和耐藥情況, 對臨床合理用藥、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 重癥監護病房;病原菌;耐藥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7.046
ICU中的患者多病情危重, 其機體抵抗力弱, 治療多采用抗菌藥物, 且治療時間久, 為此極易發生感染。一旦發生感染, 不僅增加治療難度, 同時延長治療時間, 增加患者的經濟壓力, 更為重要的是患者會增加發生多藥耐藥醫院感染的風險。伴隨著臨床治療方式的進步和發展, 抗生素的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 而長期應用抗生素亦會增加感染性疾病病原菌的耐藥性, 促使細菌結構不斷的變化, 發生多重耐藥[1]。當前, 致病菌逐漸衍變為革蘭陰性菌, 臨床中最為常見的耐藥菌株有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桿菌等, 而細菌耐藥性怎樣得到有效的控制已經成為全球性重要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2]。ICU作為醫院重要的治療場所, 對其病原菌的分布進行研究十分必要, 為此作者將詳細分析病原菌分布情況, 同時闡述其耐藥性, 宗旨是能夠為臨床合理用藥給予相應的建議,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菌株來源 選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ICU 1005株各類感染性病原菌標本, 并除去同一患者和相同部位以及相同菌株, 遵循CHINET細菌耐藥性檢測網中的規范[3], 對采集的菌株進行細菌抵抗藥物過敏性試驗。
1. 2 方法(細菌鑒定和藥敏試驗)[3] 分離后的病原菌均應用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由美國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 型號:VITEK-2), 同時應用配套的試劑以及藥敏卡對抗菌藥物檢測MIC值。結果均以2013年美國頒布的臨床試驗室標準化中規定進行。質控菌株:金黃色葡萄糖菌(ATCC2592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
1. 3 觀察指標 統計1005株病原菌標本的病原菌分布情況及耐藥情況。
2 結果
2. 1 病原菌分布 1005株病原菌標本中478株(47.56%)痰標本, 156株(15.52%)血標本, 121株(12.04%)尿標本, 54株(5.37%)分泌物標本, 35株(3.48%)膿液標本,
23株(2.29%)引流液標本, 138株(13.73%)其他標本。
2. 2 病原菌種類 1005株病原菌中741株(73.73%)革蘭陰性桿菌, 208株(20.70%)革蘭陽性球菌, 56株(5.57%)真菌。見表1。
2. 3 革蘭陰性桿菌耐藥情況 ①鮑曼不動桿菌中頭孢吡肟耐藥率最高為96.47%, 其次為環丙沙星93.73%和頭孢曲松92.16%;②肺炎克雷伯菌中哌拉西林耐藥率最高為86.54%, 其次為頭孢曲松61.54%和頭孢唑林58.33%;③銅綠假單胞菌中亞胺培南耐藥率最高為42.15%, 其次為環丙沙星38.02%和美羅培南37.19%;④大腸埃希菌中頭孢曲松耐藥最高為85.39%, 其次為哌拉西林80.90%和頭孢唑林79.78%。見表2。
2. 4 革蘭陽性球菌耐藥情況 ①屎腸球菌中青霉素G耐藥率最為98.44%, 其次為氨芐西林96.88%和莫西沙星82.81%;②金黃色葡萄球菌中青霉素G耐藥率最高為100.0%, 其次為苯唑西林58.70%、四環素52.17%和環丙沙星52.17%;③表皮葡萄球菌中青霉素G耐藥最高為91.67%, 其次為苯唑西林83.33%和復方新諾明66.67%;④糞腸球菌中喹努普汀/達福普汀耐藥最高為88.89%, 其次為紅霉素72.22%、四環素66.67%和高水平慶大霉素協同66.67%。見表3。
3 討論
醫院ICU在救治危重患者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但是極易發生多重耐藥菌株感染, 進而引發大范圍的醫院感染, 不僅延長救治用時, 影響治療效果, 最為重要的是病死率升高[4]。治療中大量應用抗菌藥物, 導致ICU內病原菌耐藥性與普通病房差異較大。故加大力度對監測ICU病原菌和以及耐藥菌株, 可以更好地指導臨床安全有效應用抗菌藥物, 對耐藥菌減少以及減少醫院感染的意義巨大。
本次研究結果中主要以革蘭陰性桿菌(73.73%)為主, 其中占比最多為鮑曼不動桿菌(25.37%), 其次為肺炎克雷伯菌(15.52%)、銅綠假單胞菌(12.04%)、大腸埃希菌(8.86%), 該結果與國內研究結果相同[5], 可以說明本次研究非常有效。
革蘭陰性桿菌屬于非發酵菌為氧化酶陽性, 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致病菌。臨床中廣泛的應用新型抗菌藥物或者各種侵襲性操作, 促使因革蘭陰性桿菌引發的耐藥性問題日漸突出。多種耐藥菌本身的耐藥性以及應用抗菌藥物后獲取的耐藥性是各種細菌的主要特征。其中鮑曼不動桿菌在醫院治療患者中定植率高達75%以上[6]。相關研究中指出[7], 鮑曼不動桿菌如對青霉烯類抗菌藥物發生耐藥性, 那么其他各種抗菌藥物都會出現耐藥性, 而患者發生治療無效的原因是無藥可用。該種說辭, 提示鮑曼不動桿菌的耐藥性高, 常常存在于住院治療患者治療環境中, 故交叉感染的風險高, 治療的抗菌藥物范圍渺小。為此, 臨床醫護人員應嚴格遵循藥敏結果合理篩選抗菌藥物, 以降低耐藥菌株的產生。
本次研究中革蘭陽性桿菌占比為20.70%, 其中以屎腸球菌(6.37%)最多, 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4.58%)、表皮葡萄球菌(2.39%)、糞腸球菌(1.79%), 最少為溶血葡萄球菌(1.19%)。據調查, 常用抗菌藥物都具有一定的耐藥性, 且數量呈逐年遞增發展, 尤其是青霉素G。本次研究中屎腸球菌中青霉素G耐藥率最為98.44%, 金黃色葡萄球菌中青霉素G耐藥率最高為100.0%, 表皮葡萄球菌中青霉素G耐藥最高為91.67%, 糞腸球菌中喹努普汀/達福普汀耐藥最高為88.89%, 為此該藥物的應用應引起醫護人員的重視。此外, 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以及利奈唑胺無任何耐藥性, 而其他病原菌不同程度存在耐藥性, 作者經過研究分析可能發生的原因為[8]:①相關醫護人員未充分了解感染源病原菌的特征, 未保存病原學檢測的標本, 在監測過程中盲目使用抗菌藥物;②在工作中為遵循衛生規范操作, 此外院內感染控制措施不及時和不到位, 導致患者發生醫源性交叉感染;③患者在入院前已經接受到不合理、不規范多種抗菌藥物進行治療, 導致耐藥菌株的數量增加產生多重耐藥性, 在ICU內治療很難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
真菌本次研究中共56株, 以白假絲酵母菌(2.99%)和米滑念球菌(1.39%)以及克柔假絲酵母(0.60%)為主, 各種藥物耐藥性較低, 臨床選擇藥物難度低。
綜上所述, ICU病原菌中革蘭陰性桿菌占比最多, 耐藥情況較為嚴峻, 為此應加強對ICU病原菌監測力度, 促使醫護人員充分了解其分布和耐藥情況, 對臨床合理用藥、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 中華醫學雜志, 2001, 81(5):314-320.
[2] 衛計委醫政管理局. 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 第4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5:113-127.
[3] 尚紅, 王毓山, 申子瑜. 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 第4 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5:262-265.
[4] 李靜. 2015—2017年武漢市中心醫院重癥監護室感染性疾病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 現代藥物與臨床, 2018, 33(11):
3055-3059.
[5] 康福新, 王小智. 內科ICU醫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 海南醫學, 2017, 28(17):2846-2849.
[6] 郭主聲, 朱學海, 林偲思, 等. 重癥監護病房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分析.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4, 35(3):286-289.
[7] 毛煒, 黃春華, 賴永才. 重癥監護病房病原微生物培養及藥敏分析. 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 2016, 16(6):747-750.
[8] 馬小琴, 沈曉華. ICU 感染患者血培養病原菌分布特點及藥敏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2, 22(9):1954-1956.
[收稿日期:201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