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明

【摘要】 目的 探究神經根型頸椎病采用激痛點針刺法配合龍氏正骨手法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82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1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取穴針刺結合傳統中醫推拿治療, 觀察組患者給予激痛點針刺法配合龍氏正骨手法治療。比較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2、3個療程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后1、2、3個療程, 觀察組的VAS評分分別為(3.21±1.06)、(2.36±1.08)、(1.59±1.04)分, 均低于對照組的(3.73±2.04)、(3.04±1.05)、(2.48±0.16)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7.56%高于對照組的85.3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中采用激痛點針刺法配合龍氏正骨手法治療方法, 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疼痛感, 提升疾病臨床治療效果。
【關鍵詞】 激痛點針刺法;龍氏正骨手法;神經根型頸椎病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7.082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臨床上一類發病幾率較高的疾病, 占頸椎病的60%, 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頸肩部疼痛伴上肢麻痹痛, 多局限一側, 其性質呈鉆痛或刀割樣痛, 也可以是持續性隱痛或酸痛, 也可以向不同部位放射, 嚴重使神經根受累, 可出現痛溫覺減退及無力等癥狀。隨著人們工作壓力的增大, 低頭族越來越多, 使得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率呈年輕化發展趨勢, 在患病后不僅給人們的身體帶來極大的不適感[1], 并且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由于很大一部分患者缺乏手術指征, 所以, 需采取相應的保守治療方法。現階段, 臨床上針對頸椎病保守治療方法較多, 但是治療周期長及治療效果不理想[2]。本文對激痛點針刺法配合龍氏正骨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效果進行探討,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在本院治療的82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1例。對照組男21例, 女20例;年齡24~66歲, 平均年齡(43.5±7.5)歲;病程9 d~2年, 平均病程(0.7±0.5)年。觀察組男22例, 女19例;年齡23~65歲, 平均年齡(44.2±7.2)歲;病程7 d~2年, 平均病程(0.6±0.5)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患者給予常規取穴針刺結合傳統中醫推拿治療。常規取穴針刺治療應參照《針灸治療學》中的要求, 取頸夾脊、風池、合谷、外關、曲池、天柱等穴位, 采用常規針刺法, 針刺深度為15~25 mm, 采用平補平瀉法, 留針時間為20~30 min。傳統中醫推拿手法治療中患者保持正坐位姿勢, 醫生站于患者背后, 于頸肩部施予法、揉法, 對局部壓痛點進行彈撥及點按, 對患肢進行牽抖、擦、搓等手法, 予放松頸肩部肌肉, 時間約20~30 min[3]。
1. 2. 2 觀察組 患者給予激痛點針刺法配合龍氏正骨手法治療。嚴格按照激痛點定位診斷標準, 根據患者頸肩部位自覺痛點的反應點確定陽性激痛點, 并根據頸部位置激痛點肌肉分布規律及頸部活動障礙尋找到隱性激痛點, 進而明確針刺點的位置。針刺點位置多見于肩中俞、大杼、背俞穴、肩井、肩胛部, 選取
5~8個點/次進行針刺。皮膚常規消毒, 采用平補平瀉手法, 針的直徑為0.3 mm, 長度為40 mm, 針刺深度為15~30 mm, 留針時間約20~30 min[4]。龍氏正骨手法采用“三步定位”法, 對患者做好觸診、體征癥狀、影像學定位, 明確病變節段的性質及部位, 操作步驟包括以下幾種:①放松手法:使用按法、揉法、震法, 按揉時間為3~5 min, 以放松椎旁軟組織;②正骨手法:采用低頭、仰頭、側頭搖正法;③強壯手法:采用拍打、拿捏、彈撥及點穴法, 點穴時間為5~8 min, 以起到行氣活血及舒經通絡的效果;④痛區手法:結束手法的時間約為3~5 min, 20 min/次。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 3. 1 治療前及治療后1、2、3個療程VAS評分。采用《VAS疼痛數字評分標準》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VAS評分標準(0~10分):0分為無痛;<3分為有輕微的疼痛, 能忍受;4~6分為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 尚能忍受;7~10分為患者有漸強烈的疼痛, 疼痛難忍, 影響食欲, 影響睡眠。
1. 3. 2 治療效果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 患者的各項功能均快速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得到有效緩解, 各項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未消失或加重, 各項功能未恢復正常。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1、2、3個療程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2、3個療程, 觀察組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神經根型頸椎病中醫屬“痹證”“項痹”范疇。《素問·痹論》謂:“風寒濕三氣雜至, 合而為痹也”, “痹或痛, 或不痛, 或不仁”, “其不痛不仁者, 病久入深, 榮衛之行澀, 經絡時疏, 故不通, 皮膚不營, 故為不仁”, “痹在于骨則重, 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 在于筋則屈不伸, 在于肉則不仁, 在于皮則寒”[5]。揭示風寒濕等邪氣侵襲人體導致經絡阻滯、營衛凝滯、臟腑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為痹證。《景岳全書·非風》載:“非風麻木不仁等證, 因其血氣不至, 所以不知痛癢。蓋氣虛則麻, 血虛則木, 麻木不已”[6]。說明因氣血虛弱導致肌膚筋脈失于濡養而出現麻木不仁等癥。故該病之發生與氣血運行不暢關系密切, 其病因病機總屬氣血虛弱、脈絡瘀阻。西醫學認為, 神經根型頸椎病受骨贅、骨質增生、節段性不穩定、頸椎間盤突出以及退變等原因引起, 是一類反射、運動及感覺障礙性疾病。近年來, 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 手機、電腦被廣泛應用于人們的工作生活中, 低頭族已成為一種習慣, 這大大增加了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幾率, 給人們的正常生活及工作均帶來較大的影響[7]。現階段, 神經根型頸椎病尚無特效治療藥物, 手術風險較大, 并且治療費用較高, 目前, 主要是采用非手術治療方法[8]。中醫治療方法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中能夠針對病因, 扶正袪邪, 疏經通絡, 活血化瘀, 理筋整復。其激痛點針刺結合龍氏正骨手法治療法是現階段神經根型頸椎病中的有效治療方法, 其中激痛點針刺在治療中能起到益氣活血、通絡除痹、溫陽散寒、扶正祛邪等功效, 使神經根周圍的水腫、充血及炎癥消除, 從而有效緩解局部疼痛, 快速恢復頸椎周圍肌肉張力平衡。龍氏正骨法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恢復上下關節突及鉤椎關節等小關節的正常解剖位置, 對頸椎生物力學的平衡狀態進行有效的調整[9]。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1、2、3個療程, 觀察組的VAS評分分別為(3.21±1.06)、(2.36±1.08)、(1.59±1.04)分, 均低于對照組的(3.73±2.04)、(3.04±1.05)、(2.48±0.16)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7.56%高于對照組的85.3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中采用激痛點針刺法配合龍氏正骨手法治療方法具有可行性。
綜上所述, 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中采用激痛點針刺法配合龍氏正骨手法治療方法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疼痛感, 提升疾病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梁興森, 張大丁, 李鐵強, 等. 龍氏牽引下正骨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 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9, 10(1):23-26.
[2] 楊金鵬, 吳福春, 朱曉娟. 激痛點針刺法配合龍氏正骨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 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8, 9(19):24-26.
[3] 馬軍虎, 方麗娜, 牛相來, 等. 針刀結合牽引下正骨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 新疆醫科大學學報, 2018, 41(8):1029-1032.
[4] 黎順平, 唐上德, 王云娜, 等. 尚德正骨手法治療中青年神經根型頸椎病40例. 山東中醫雜志, 2017, 36(10):876-878.
[5] 劉兆豐, 李軍, 王大斌. 中西醫結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 實用中醫藥雜志, 2019, 35(9):1122-1123.
[6] 丁曉燕, 陳建秋, 劉薛峰, 等. 中藥口服聯合穴位注射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研究.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19, 26(9):38-42.
[7] 聶強林, 張志紅, 徐華明. 水針刀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 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9, 10(17):21-22.
[8] 張益輝. 電針牽引手法復位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40例. 光明中醫, 2017, 32(11):1621-1623.
[9] 陳加云. 電針結合龍氏正骨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30例.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7, 15(8):112-113.
[收稿日期:2019-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