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蛟
摘? 要:隨著人們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從而形成了生態經濟模式。經濟騰飛必須要走生態經濟路線,必須要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保護我國的文明順利傳承、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旅游業為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冰雪體育旅游更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黑龍江區域經濟總量每年都在近百億,不斷的在帶動相關服務業的發展和就業。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負面影響逐漸明顯;因為冰雪資源長期處于掠奪式的開發模式,導致雪場數量不斷增多、距離增近,低水平重復建設,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與此同時,雪場普遍的粗放型經營模式下出現了一系列負面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這些問題都影響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更加影響黑龍江區域冰雪旅游產業的騰飛,所以必須建立相適宜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冰雪體育? 生態旅游? 體育經濟
中圖分類號:G80-05?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1(b)-0179-02
1? 生態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在我國境內長白山、大興安嶺以及小興安嶺山脈綿延接近4000km,每年有5個月左右的冰雪期,無論是山體坡度還是山體落差都非常適合修建滑雪場,并且雪的量大、質優,可以確定為我國優勢資源集中于此,是得天獨厚的冰雪體育資源,而且東三省地區橫縱交通發達,十分便利;然而,在處于這樣一個優勢的大環境下,豐厚的資源并沒有帶來相應的價值,發展過程中存在很多欠缺的因素,最終導致發展不平衡。
1.1 浪費資源,準入機制差
隨著冰雪運動的流行,雪場數量增加,很多商人投機倒把,在未進行市場調研的情況下盲目的進入市場,東北地區大小雪場100余家,黑龍江省的雪場占1/3以上。中小型雪場普遍是家族式管理,管理模式落后,服務質量較差;僅有1/3的雪場雇傭專業的管理團隊,這部分雪場的服務質量較好。客觀來看,能夠實現真正盈利的只是少數,很多雪場虧損嚴重。較多建設水平低下的雪場導致游客冰雪體驗較差,產生消極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損失了旅游人口,既對環境造成破壞,又沒帶來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眾所周知,我國體育產業準入機制相對寬松,很多地方政府更是一種唯發展經濟的發展理念,市場調研不充分,法律法規不健全,盲目地開發建設,對森林亂砍亂伐,大面積的侵占森林、保護區、景區、濕地,雪場產生這些負面后果原因難出左右。我國周邊發達國家在雪場的建設上則是依照法律法規、嚴格遵守程序規范,如“對自然保護區內的山地限制滑雪場的開發,距離水源3km內的森林不能開發滑雪場”等。
1.2 污染嚴重,破壞生態平衡
雪場的選址也是非常嚴格的,通常要選在自然條件優越的山地,修建雪場必然要砍伐森林植被,破壞動物賴以生存的居所,使動物的生存空間不斷減少。雪場修建的場地為了便捷開發通常破壞的都是較脆弱的森林植被系統,必然會造成一定規模的水土流失。大多數雪場在淡季并沒有進行種植草皮,處于荒廢的狀態,幾乎無人打理,山體始終處于裸露的狀態,任由雨水沖刷,造成水土流失嚴重;另外,雪場在建設過程和使用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噪音和垃圾。這種肆意的破壞造成很多地質災害的概率大大提升,如泥石流、山體滑坡和沙塵暴等。滑雪場的雪道若想完全達到使用的標準水平,雪的覆蓋厚度就需要大于500mm,自然降雪受光照和風的影響很難在短時間內達到標準,所以必須采用人工降雪,每50m2的雪場一個雪季至少需要2.5m3的水量。
1.3 行業評級標準無序
當下,我國滑雪場行業評級處于無序狀態,未形成共識性的行業標準。黑龍江省率先在2001年制定了《旅游滑雪場質量等級標準》,并在2009年進行了修訂,新增兩個等級,共有5個等級標準,由高到低分別為5S、4S、3S、2S、1S。2006年,新疆旅游局制定了《新疆旅游滑雪場質量等級劃分及評定標準》,滑雪場等級分為S、SS、SSS,最低等級為S級,最高等級為SSS級。評級標準包括基本條件、交通、通訊、安全、保險、游覽體驗等9項內容,東北其他2省尚未出臺相關的評級標準。
2? 黑龍江地區冰雪體育旅游產業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的建立
2.1 制定科學的生態體育旅游發展規劃
在制定科學的生態旅游發展規劃時要考慮民族體育旅游資源的建設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要同時考慮生態容量和環境的承受能力。發展規劃要依照功能區域和資源特點合理開發,建立健全的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對效益低、無效益和破壞大的項目叫停。根據資源優勢,開發特色冰雪體育旅游項目,例如撐撬、冰雪趣味探險、滑雪、滑冰以及少數民族冰雪體育項目。
2.2 加強生態體育旅游的宣傳促銷
在生態體育旅游經濟發展過程中,消費人群的需求不斷變化,只有加強市場研究,洞悉消費者需求,推出相應產品或項目用以增加客源和拓展市場。生態體育旅游宣傳促銷需要政府主管部門和體育旅游企業共同參與,從體育旅游地形象、體育旅游產品、信息提供和咨詢以及宣傳媒體、宣傳形式、宣傳手段等方面進行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逐步增加生態體育旅游促銷費用。
2.3 冰雪體育旅游產業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對接模式
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對接的關鍵是建立生態經濟模式,將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合理有序的協調,使生態系統在最佳狀態下達到最高的生產力,同時將經濟效益最大化。所以,政府的相應職能部門必須制定準入機制,從規劃到建設以及經營必須嚴格按照相應的法律法規嚴格執行;政府相應的體育產業管理部門、發改委、工商、土地、林業、水務、環保、旅游等各部門嚴格執行相應的規章制度,并接受民間各利益團體的提議,接受多元化的監督。
要不斷加強環境保護力度,土地的利用和開發要合理的協調,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模式,避免一次性開發的行為發生。在雪場建設的過程中應盡量減少垃圾的產生,爭取將垃圾原地消耗,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避免滑雪場建設在缺少水資源、生態脆弱的地區;禁止滑雪場的建設侵占耕地,深度追責;對于建設水平低下、污染嚴重的、深入景區腹地以及對生態環境會產生嚴重破壞的建設項目應堅決不審批。
2.4 引導生態經濟模式發展,健全法制體系
生態體育旅游同時涉及旅游相關部門、經濟相關部門、文化相關部門和環保部門,當下我國旅游業的管理體系有待完善,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名勝古跡以及旅游機構不能進行統一管理,而是分屬多個行政管理部門。所以,必須由政府作為主導并牽頭,各相關行政部門通力合作,督查、管理、協調本地區生態體育旅游工作。在管理過程中,環保相關部門要起到積極的作用,防止資源的退化以及生態系統受到破壞,堅決不允許生態體育旅游在保護區開展,堅決保證生態體育旅游遠離被保護的核心區和緩沖區。精準核算生態體育旅游的產出價值,防止盲目性的經濟增長,要從全局出發,充分考慮負面破壞的價值。
3? 結語
我國冰雪體育旅游產業必然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發展經濟時將生態放在首位,將生態和經濟有效結合,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促進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各地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積極配合,合理優化資源配置,統籌規劃;打造冰雪體育旅游實體經濟載體;完善服務體系的整體建設,達到同時滿足不同消費人群的消費需要,提升體驗效果,達到生態和經濟進入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牛超.山西省冰雪體育旅游發展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7.
[2] 范堯,趙鑫,王亮.我國冰雪體育旅游發展模式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5(4):144-146,185.
[3] 王立國.東北滑雪產業發展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4] 李松梅,黃清.中國東北區域冰雪旅游發展SWOT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8(12):213.
[5] 金炳秀,王富德,李群偉.中韓滑雪場準入制度比較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5):67-72.
[6] 王笑光,張宇.黑龍江省冰雪體育旅游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7,25(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