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教育體系改革的日趨推進與完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也相繼實施與落地,高校體育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逐漸充實和豐富。但是,長期的傳統教學理念與教學手段的影響根深蒂固,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亟待解決,文章通過對目前高校體育教學現狀的分析,遵循體育教學的本質和規律,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對策。
【關鍵詞】 高校體育? 教學模式? 改革探析
一、高校體育教學的現狀
(一)高校體育教學理念相對落滯后
通過各種形式的實地走訪和調查研究獲悉,目前的多數高校中,體育教師依然占據著教學課堂的主導地位,沒有理解與踐行“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學生只是按照課案規定機械重復地練習,教學中僅僅關注學生的身體素質,忽視了學生心理、情感方面的訴求,沒有教育和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終身運動的健康理念。這種缺乏創新理念的傳統教學觀念,阻礙了高校體育的發展和改革。
(二)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刻板枯燥
目前高校體育的教學內容陳舊,國內體育課程內容大體一致,缺乏創新和新穎性,球類、舞蹈、健美操、武術等等仍然是高校體育教學課程的主導內容。傳統的體育教學項目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感,降低了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熱情。大學生是一個活力四射的青年群體,他們更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更鐘情于有個性的體育運動,傳統的教學項目改革勢在必行。
(三)高校體育教學方法模式陳舊
新時期的課程教育改革內容中,著重強調了教學方法的創新,著力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教學理念的陳舊以及教學能力與經驗等因素的制約,教師的教學方法依舊單一陳舊。按照素質教育要求,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素質,現行舊式的教學方法,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其教學效果很難滿足新課改的政策要求,影響學生健康發展,阻礙了高校體育的可持續發展。
(四)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存在缺陷
在高校的教育體系中,體育教學屬于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但受應試教育和傳統教育的影響,我國現行的體育教學評價模式仍然為考核的方式,停留在應試教育的層面。這種形式固然有統一衡量標準的優點,但是過于固化片面,忽視了學生個體的具體差異,忽略了學生身體狀況的差異顯現的不同結果,沒有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和努力放在首要因素,極大程度地影響了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熱情,扼殺了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勇氣和信心,降低了高校體育課程對學生體育鍛煉的引導與促進作用。
二、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的具體對策
(一)整合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的教學比例
大學體育課程是一門實踐性頗強的學科,按照新時期發展要求,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得以順利實施,必須以科學、豐富和系統的體育教學理論知識作支撐。在新課標改革下的現階段體育教學,高校要引導體育教師重視理論教育的重要性,調整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合適的教學比例,鼓勵教師研討行之有效的教學途徑。體育理論以注重學生身體健康、陶冶學生性情情操為基礎,還可以把體育欣賞、身體鍛煉、體質評價、體育衛生和競技類體育的關注度以及全世界體育的普及情況等相關的體育知識進行補充講授,激發學生對體育理論學習的興趣,堅實的體育知識理論是幫助學生樹立良好體育意識的有效抓手。
(二)創新改變高校體育教學理念
“以學生為本”的素質教育已成為我國目前的主導教育,高校體育教學也應以此為契機,轉變教學觀念理念,重視學生個性化的全面發展。在體育課程授課中,教師要嘗試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將體育教學的理論型、趣味性和多樣性進行有機融合,減少學生競技類型的體育運動項目,注重學生個體興趣的激發,增強學生健康鍛煉的體育意識,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思想理念。
(三)充實補充高校體育課程內容
隨著新時期科學體育的進步與發展,高校體育的教育課程內容也應與時俱進,為國家培養更全面的高素質人才。高校在實施大學體育理論知識傳授、提高學生身體健康素質的同時,根據學生個體性格的特點,還應對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加以干預重視。體育教師要科學合理地安排體育教學課程內容,適當補充關于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講授,關注指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保證教學過程的計劃性、系統性和整體性,最大程度地發揮體育教學的積極作用,提高高校體育教學的整體教學水平。
(四)教育培養高校學生正確的體育理念
高校體育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向學生有意識地滲透體育所蘊含的價值,培養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正確態度,摒棄以往的競技類的規矩型訓練,減少學生對于體育分數追逐的壓力,將體育教學回歸到強身健體的本質,幫助學生感悟體育精神,指導學生享受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引導學生熱愛體育,引領學生養成終身體育的良好習慣。通過對以往教學經驗的總結和自身不斷的改進,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方式來適應新生代學生的需求,教師和學生的完美配合,才是促進體育教學的有效開展。
(五)加大推動高校體育科研的創新驅動
新時代的21世紀是一個高速發展的創新型世紀,社會進步、經濟發展需要科技來創新提升,科研成果一直被作為衡量評價一所學校地位高低的重要指標,發現知識的同時并積極創造知識是“雙一流”高校與一般性大學的區別所在。高校應當重視體育教育資源的分配,加強對體育教學的重視,加大對科研方面的資金投入,積極組織開展相關專業項目的學術交流,激勵教師主動參與和探索體育科學研究,提升高校體育教學水平,創新高校體育教學理念,促進高校綜合教學目標的改革實現。
參考文獻:
[1]陳琳.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新模式的實踐探究[J].求知導刊,2017,32(27):20-22.
[2]于明.大學體育分層次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考試周刊,2016,23(83):31-33.
[3]吳瑞巍.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實踐[J].體育風尚,2018(6):190.
[4]王建,唐炎.關于深化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探討 [J].體育學刊,2018,25(3):79-84.
[5]葉曉陽.新時期影響高校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報,2018,37(5):29-31.
作者簡介:席建平(1965-),男,河南鄭州,本科,教授,研究方向: 高等體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