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偉
摘 要:青少年學生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期,有時會遭遇因客觀條件限制和個人能力不足而不能達成個人愿望的現象,進而產生挫折感,這不利于健康成長。教師要采取有效教育措施,幫助青少年學生正確認識挫折,樹立遠大的理想,積極對待挫折,提升自我認知,加強自我調節(jié),并為其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提高他們的抗挫折能力。
關鍵詞:青少年學生;抗挫折能力;理想;自我認知;自我調節(jié)
中圖分類號:G421;G633.2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05-0064-02
青少年學生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期,如果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強,一旦愿望得不到滿足,就容易產生受挫心理,使學習與生活受到影響。挫折是指人們在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阻礙人們達成目的的障礙。當學生遇到學習、生活中的挫折時,如果不具備抗挫折能力,就會產生消極情緒,產生挫折感和失敗感,不利于心理健康發(fā)展和價值觀的培育。因此,教師在學習和生活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一、青少年學生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性
在成長發(fā)育過程中,學業(yè)壓力、生活中不開心的事情等都容易對青少年學生產生一定的心理影響。青少年學生的眼界與心胸都處于發(fā)展階段,再加上思維深度不夠和情緒管理不到位,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產生不良情緒,甚至出現自卑、封閉、怨天尤人、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此時,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導,就會對心理健康發(fā)展造成不良影響,產生心理問題,甚至會傷害到自己及他人。挫折與壓力是成雙成對出現的,青春期的少年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產生壓力。如果他們具備較強的抗壓能力,就能很好地應對困難和挑戰(zhàn),戰(zhàn)勝挫折。因此,對于培養(yǎng)青少年學生的抗挫折能力而言,教師要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培養(yǎng)學生直面挫折和戰(zhàn)勝挫折的勇氣與能力。
二、青少年學生抗挫折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措施
1.正確認識挫折,直面挫折
抗挫折能力培養(yǎng)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心理教育,為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教師應該就挫折的來源和具體表現展開教學,使學生從走近挫折開始學會正確認識挫折。正確認識挫折,是培養(yǎng)抗挫折能力的關鍵。只有提高學生的挫折認知能力,才能幫助學生從心理上構建起抵御挫折與壓力的高墻。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挫折,就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看待事物的辯證思維,讓學生認識到挫折會給人帶來痛苦或不良情緒,但也會給人帶來動力與斗志,可以磨煉一個人的意志,讓人變得更堅強、勇敢和強大。
例如,學生面對成績下滑出現受挫心理時,教師應開展挫折認知教育。初中課程較多,而且難度增大,考試也比較頻繁,學生出現成績波動在所難免。但是,學生如果太注重自己的成績和排名,一旦達不到目標就容易產生挫折感,這時若不能正確認識考試失利現象,就容易失去學習的信心。因此,教師要重視開展挫折認知教育。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制定符合自己學情的目標入手,做到正確認識自己,端正學習態(tài)度,正確理解考試的意義,不能因為一兩次成績不理想而影響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反而要知不足而繼續(xù)努力,直面挫折。
2.積極對待挫折,樹立遠大的理想
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面對困境和逆境時,青少年學生要有崇高的理想作為指路明燈,不斷克服重重挫折,提升自己的能力,磨煉自己的心智。學生必須用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挫折,樹立遠大的理想,不因眼前的挫折而失去繼續(xù)追求理想的動力。青少年教育應該重視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讓青少年把個人理想建立在遠大的人生追求基礎之上,不為一時的挫折而喪失繼續(xù)奮斗的勇氣。培養(yǎng)學生抗挫折能力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助于學生克服學習與生活中的困難,追求更加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目標。
例如,學生情緒管理存在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使其對未來充滿信心。首先,教師應鼓勵學生面對挫折時嘗試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培養(yǎng)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同時,教師可以從國家和社會的角度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讓學生知道自己將來要承擔起建設祖國和實現個人價值的重任,當前的小挫折在遠大的理想面前是多么渺小,自己要堅強,不能因為身處逆境而失去對未來的信心。這樣,學生就會有意識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品質,從而提高抗挫折能力。
3.加強自我調節(jié),提升自我認知
挫折的產生,往往是個人愿望沒有得到滿足引起的。因此,要想避免學生因自身問題而產生挫折感,教師就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教師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調節(ji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第一,學生對自己的要求應該符合實際,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并幫助他們形成對自己全面、客觀的認知,使他們的個人期望和學習目標在其能力范圍之內。第二,學生要學會悅納自我。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和缺點,應該正確認識和面對自己,不能對自己求全責備。第三,學生要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調節(jié)。教師應當教學生一些自我調節(jié)的方法,使其面對挫折時能從內心深處給自己鼓勁,從而緩解壓力,保持樂觀心態(tài)。
例如,在學生參加中考模擬考試前,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自我調節(jié)的重要性,調節(jié)好自己的心態(tài)。面對中考有壓力的學生,往往對自己的成績特別敏感,而且對自己的學業(yè)要求很高,一旦自己制定的目標達不到,就會產生挫敗感。為此,學生必須對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認知,給自己定適當的目標。如果成績處于中等水平,卻把自己的目標定在考進班級前10名,那么這個目標就可能是與其能力不相符的,就容易因達不到目標而產生挫折感。但是,如果把目標定為班級內前進5名,那么這個目標就是有實際意義的,而且能真正促進自己的學習。
4.提供有效援助,疏導不良情緒
教師應該既是學生的嚴師,又是學生親密的朋友。教師只有成為學生的朋友,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疏導挫折導致的不良情緒。為此,教師應當進行以愛為主的教育,通過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成為學生信賴的朋友,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及心理狀態(tài),引導學生在成長的每一階段都能直面自己的情感與學習。同時,教師可以定期開展心理健康培訓,幫助學生排解自己內心深處的不良情緒,始終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另外,教師還可以綜合應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對學生展開教育,構建有利于學生抗挫折能力提升的教育氛圍。
例如,學生因學習或生活而產生挫折心理時,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分析學生產生挫折心理的原因,并與其一起找到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同時,教師可以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鼓勵家長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因為從家庭角度來講,在開明、民主、和諧的家庭中生活的學生往往擁有更健康的心態(tài)。另外,教師可以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教學生一些認識挫折、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抗挫折能力培養(yǎng)有助于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有助于青少年學生全面發(fā)展,早日成才。教師要重視青少年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培養(yǎng),使青少年學生可以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不被挫折打敗,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教師要采取有效教育措施,幫助青少年學生正確認識挫折,樹立遠大的理想,積極對待挫折,提升自我認知,加強自我調節(jié),并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提高他們的抗挫折能力。
參考文獻:
[1]高建忠.青少年抗逆力的培養(yǎng)[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06).
[2]石智廣.中學生挫折教育問題研究[D].河南大學,2013.
[3]張飛燕.青少年挫折產生的原因及其教育途徑[J].湖南社會科學,2010(01).
[4]劉芳.青少年挫折教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5]閆娜.自我發(fā)展視閾下青少年挫折教育問題探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01).
Abstract: Young students are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sometimes they will encounter the phenomenon that they can't achieve their personal wishes due to the limitation of objective conditions and lack of personal ability, which will lead to frustration,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healthy growth. Teachers should take effective educational measures to help young students understand setbacks correctly, set up lofty ideals, treat setbacks positively, improve their self-awareness, strengthen self-regulation, and provide them with effective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so as to improve their anti frustration ability.
Key words: adolescent students; anti setback ability; ideal; self cognition; self-reg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