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明坤
當前,全國上下正在勠力同心打響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阻擊戰。在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出現重視不夠、不戴口罩、扎堆聚會、聚集感染、盲目恐慌、謠言四起的現象,顯示出公眾安全防范、互救、自救意識和能力不強。這讓人不由得深思,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究竟該如何科學防控,正確應對,發揮應急教育作用,構筑有效的防火墻。
“明者防患于未萌,智者圖患于將來?!睉苯逃菫榱祟A防和應對突發事件開展的傳授應急意識、知識、技能與價值觀的教育活動,又稱為“災難教育”“防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等。面對人類突發事件頻發趨勢,20世紀 90年代開始,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視應急教育。近年來,我國應急處置改革不斷深化,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應急管理部掛牌成立,應急教育體系不斷健全。2006年《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頒布,將突發事件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事件,其中公共衛生事件包括傳染病疫情等嚴重影響公眾生命安全的事件,這次爆發的新冠肺炎就屬于公共衛生突發事件。
雖然我國應急教育取得明顯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公眾認識不夠,教育形式單一,實際演練缺乏,資金投入不足,教育水平不高。應急教育的渠道比較零散,社區教育、家庭教育薄弱,尚未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發達國家急救能力培訓非常普遍,應急教育普及率高達50%,而我國普及率不足5%。據中華醫學會統計,我國每年有超過100萬人死于意外傷害,約70%的傷者因為在受傷后的“黃金搶救時間”內沒有得到有效救助,中國紅十字會的救護普及率只有1.5%。在這次疫情防控中,公眾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識與培訓,在突發事件來臨時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與救助他人,造成局部疫情擴散蔓延。據統計,全國近千起聚集性疫情中83%的聚集性疫情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折射出傳染病防護意識的缺乏。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應對突發事件是關系每一個人的事,應急教育是每一個公民應該掌握、需要終身學習的“必修課”,也是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的利器。目前,疫情阻擊戰正處于膠著狀態,我們需要進一步填補應急教育短板,提升應急教育的針對性、長效性、科學性。
首先,將應急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教育即生活,學校教育是開展應急教育的主渠道。發達國家對學校應急教育十分重視,在教育內容、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教育模式等方面積累了成熟經驗。美國建立起覆蓋幼兒園、大中小學各個階段的學校應急教育體系,培養公民安全意識,學生的應急能力得到系統訓練,近300所大學設置了應急管理專業,以及國土安全、公共衛生及醫療、國際減災與人道主義救援等相關專業,學位授予覆蓋博士、碩士、學士,充足的應急管理專業人才隊伍有力保障了處置災害的能力。借鑒國外經驗,我國應該加強學校應急教育和生命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培養孩子的應急能力,增設安全教育應急課程,開展各類實踐培訓,增強體驗式、實踐性、情境性,高校可以增設相關專業,培養應急處置人才。
其次,要加強全民應急教育培訓。欲改變突發事件面前屢屢被動的局面,必須未雨綢繆,防患未然,提升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的應急意識和能力。當前,要充分發揮科協、衛生、科技、教育等部門的專業力量,組織動員專家撰寫疫情防控書籍、讀物,加大新型肺炎科普的線上線下宣傳力度,做到公共場所、學校、社區、農村全覆蓋,不留死角。疫情防控,沒有旁觀者,每個人都責無旁貸。在這次疫情防控中要開展一次徹底的全民應急教育,特別是要填補家庭應急教育這一空白。值得關注的是,應急教育要建立長效機制,確保常規化、持續化,避免“一陣風”。
第三,進一步健全應急教育機制和體系。要加強頂層設計,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法律法規。從這次疫情應對來看,疫情監測與信息報告存在漏洞,需要進一步加快科學立法,修訂完善《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等。打破部門條塊分割局面,形成合力,制定應急技能社會培訓體系規劃,加強城鄉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加大財政經費保障力度,確保人財物到位,為應急教育的開展“保駕護航”。應急教育對象廣泛,涉及廣大農村、偏遠地區的弱勢群體,需要形成全民參與的全方位多渠道教育格局。要立足基層實際,健全社區應急技能培訓體系,加強社區應急技能培訓機構建設,依托紅十字會、消防部門、科普場館、公益組織等,面向公眾開展傳染病等方面的應急技能培訓。基層政府部門要定期組織開展應急教育培訓班,企事業單位應完善應急演練機制,定期組織各種類型的應急演練活動,重點加強社區、農村、企業等基層單位的演練,不斷提高應急演練的實戰性。
“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笨傊?,應急教育是實現低成本有效預防與應對突發事件的重要因素,只有切實加強全民應急教育,才能做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