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梅
我也算是一位“老班主任”了,曾帶過一屆“傳媒班”。因為專業的原因,“傳媒班”學生大多都富有個性,比較自我;剛接手這個班級時,問題不斷,同學間打架、抽煙、違規用電、頂撞老師,無所不有,更別說遲到、早退這些“常規現象”了。對于這些學生,一旦出現問題,他們不是反思自己的問題,而是渾身上下長滿刺,盡其傷害別人,想方設法保護自己。事實證明,越是這種桀驁不馴的孩子,內心越是脆弱、敏感,對他們僅靠嚴厲批評是不夠的,應講究點藝術,運用點“素材”。
素材在于日常積累
其實,學生畢竟是受教育者,他們尚未成年,心智還處于發育時期,自尊心也較為敏感。作為班主任,在面對學生德育或心理障礙時,必須謹小慎微,尋找合適的時機和方法,才能收獲理想的教育效果。尋找教育方法,把握教育契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除了需要老師擁有豐富的育人經驗以外,還要求老師平時多閱讀,多學習,在適當時候,這些日常積累的“素材”才會讓自己靈光一現。
“您是一位負責任的老師”
一天,快到晚自習時間了,我接到宿管老師的電話投訴,班級宿舍又有違規使用電器的現象。可是,前幾天因為同樣的原因已對他們進行過教育。該宿舍問題頻出,衛生不達標,晚上熄燈后吵鬧,甚至和其他宿舍同學打架。這一次,我怒火中燒,匆忙趕到他們宿舍,將宿舍的“八大金剛”全都叫到辦公室。我給每人發了一張紙條,各自分開坐下,讓他們把事件的來龍去脈寫清楚。很快,我便知道違規電器是誰帶來并使用的。這位違規同學可謂是班的“刺頭”,屢次違反宿舍規定,怎么辦呢?我將他一個人留下,說:“按照班規,你走讀吧。”
話一出口,這位同學便開始大吼;這時,我的倔脾氣也上來了。“這是班級共同制定的班規,你是班級的一員,有什么特權可以不執行?從今天開始,讓你的父母接送你。”“讓我走讀也可以,但不必讓我爸媽來接,他們勞動一天也夠累。”“你知道心疼父母,可為什么不遵守班規校紀,為什么不好好學習?”“你以為我不想考個好成績?可是我就是做不到,你讓我怎么辦?”這時,我發現,這位同學暴露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也是他最真實的表達。他總感到自卑,但又不想自暴自棄;他有理想,有追求,只是暫時迷失了方向。此時,我突然想起曾讀到的一本書,借書中的“素材”,我讓這位同學伸出左手,指著手掌對他說:“你看清楚了嗎?這條橫線叫作愛情線,這條斜線叫作事業線,另外一條豎線就是生命線;一個人愛情美滿、事業有成、身體健康便算是完美。接著,我讓他把手慢慢地握起來,握得緊緊的。問他:“你說這幾條線在哪里?”他說:“在我的手里。”“是的,命運就在你的手里,你不輕易聽人擺布,但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一席話,讓這個倔強的孩子突然抽泣了,又跟他談了一會。因為當時已經很晚了,宿舍已經關門,我聯系宿管老師將這位同學送回宿舍。第二天,接到宿管老師的短信:“劉老師,您是一位負責任的老師,也是一個很有方法的老師!昨天那位同學回來后哭得很厲害,主動找我承認了錯誤,并主動寫下保證書。”
關鍵還需把握火候
看到這條短信,我倍感欣慰,所有努力沒有白費。我想,如要鞏固并保持這種教育效果,關鍵還需要加把火。課間時,我又找到該同學,關心他昨晚睡得怎樣,語重心長地告訴他,昨天跟他講的命運的事情,不是我杜撰的,而是真人真事,是我曾經讀過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傳記。俞敏洪出身農村,家境貧寒,在經歷了連續兩次高考失敗后,他失去了信心,同時也不想給貧苦的家庭雪上加霜,打起了退堂鼓,不想復讀了。這時,他的班主任老師找到他,也讓他把手緊緊攥起來,就像扼住自己命運的咽喉。經過一年的努力,俞敏洪順利地考入北京大學英語系。聽完這個故事,該同學使勁兒點了點頭,誠懇地說:“謝謝老師,我也會扼住自己命運的咽喉!”
此事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這種問題在班里不是個別,因為“傳媒班”學生大多學習成績不是很好,行為習慣也較差。必須認真開展一次班會,首先端正他們的態度。這些學生思維活躍,講大道理應該不適合他們,如何將班會開得富有啟發性?這時,突然想起可借鑒曾經聽過一場德育講座中的做法。班會開始了,我向同學們拋出問題:“人生何以滿分?”對此,請同學先不急回答;我提供一個范圍:“將‘A、B、C、D……X、Y、Z分別代表‘1至26數字,請問:哪個單詞中所有字母代表的數字相加,和是100呢?”這下同學們眼睛全亮了,紛紛說出自己的答案,有的甚至拿計算器算了起來,答案五花八門;最后,我將正確答案告訴他們attitude(態度),學生積極驗證起來,果不其然,將attitude(態度)中每個字母代表的數字加起來,得數剛好是100;通過此游戲,學生明白了態度的重要性。
多閱讀、多學習、多積累
每一個人的態度轉變了,班級就已不是原來的班級;后來,這個班成為全年級的先進班集體,在課堂學習與學校活動中,班上每一名同學都以生活在這個班集體而感到自豪;再后來,大家相繼創作出激勵全班同學的班歌、班服、班徽,班級學習氛圍大為改觀。
教育新時期,作為一名班主任,面對各種問題學生,與其夸夸其談,講一些大道理,不如平時多閱讀,多學習,從積累的“素材”中,會找到靈光一現的好方法,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系深圳市北斗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