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俊仁+孫海鵬
摘 要 一檔視聽性、藝術性較強的廣播電視節目,離不開豐富的背景聲畫素材資料,背景素材與節目的關系,如同血肉之于身體,是互為依存不可分割的。
關鍵詞 素材;傳統媒體;廣播電視;節目;關系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19-0112-02
當前,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廣播電視更是承載著推動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神圣使命。在現實生產生活中,當人們觀看電視,收聽廣播之時,不論是一檔形態各異的電視節目,還是一個板塊的廣播節目,其共同的使命和最終目的是顯而易見的。廣播電視作為長期以來人們普遍關注和青睞的傳統媒體之首,其共同的最終產物是節目。然而,節目作為廣播電視的最終產物其實質莫過于:引導輿論,宣傳政策,傳播知識,提供娛樂,刊播廣告等。毋庸置疑,廣播電視這一傳統的大眾傳媒,在完成“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建設中,應成為重要的輿論平臺和載體。
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作為國家扶貧重點縣。目前在全球性經濟下行壓力顯現的新形勢下,如何保持各項社會事業平穩發展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每當國家一項政策的出臺實施,廣播電視作為播報黨和政府大政方針的權威傳媒,總是責無旁貸為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油鼓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鳴鑼開道。廣播電視的輿論效應在傳媒領域,有著其他傳統媒體和現代媒體不能替代的宣傳優勢。諸如節目前期主題策劃、環節采訪、一線拍攝,制作前的審稿、定稿,剪輯合成過程中的配音,再到鮮活畫面和背景素材的最佳融合等,就決定了節目中事實情景能夠充分顯現的最佳效果;再加之廣播電視以其獨到高效便捷的傳播速度和受眾范圍不受年齡、不受文化層次等因素的影響,使之一如既往擁有最廣泛的受眾對象。
然而在工作實踐中,廣播電視傳媒的最終產物——各種類型節目的生產過程,有時也因忽略背景素材的積累而使得節目在質量和效益方面均打折扣。分析這一現象的存在,大致有兩方面。其一,源自主觀,就以渭源縣廣播電視臺為例,專門用于存儲各類節目素材的經費,多年來沒有根本性的保障。節目在生產過程中,背景素材起著相當大的份額和作用。對照相比較,兩者是遙相呼應互為依存的。背景素材的搜集和長時期保存,與專門的存儲設備器材作保障,有著獨到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其二,源自客觀,背景素材積累的不足,也有廣播電視傳媒自身劣勢所形成的一面。有權威書籍資料表述,廣播電視其節目背景素材存儲的劣勢概括起來講:就是因為廣播電視信號的快捷傳播,節目內容的轉瞬即逝,聲光符號的不易保存所致。眾所周知,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習慣用聽覺感知分享廣播報道,用視覺感知電視節目。這些作為人們的本能就意味著,節目不會因受眾各自的喜好而出現、重現,至少不能在想聽、想看的那一時刻出現。退一步說,要實現再次收聽、再次收看;至少要擇其時間、擇其時段等到重播之日來達到視聽之目的。現實中,盡管電視節目擁有相當固定的受眾對象,但其因節目本身圖像、聲音符號的不易久留性,也就造成很大一部分受眾希望節目可以重播。此時此刻,由節目的“重播”一詞引出了另一個詞匯“素材”的出現。廣播電視節目的制作流程總體是由三部分構成的。即:一是節目的肌膚“畫面、聲音”,二是節目的骨架“主體中心”,三是節目的血液“聲畫素材”。由此而來,聲音和畫面構成的主體即節目“肌膚”是最能讓受眾輕易感受到的,因為它是很直觀的反映。而這里面,一切潛在的內容都緣自于構成節目三大要素的“聲畫素材”之列。
作為一檔廣播電視節目,其背景素材的豐厚程度,基本決定了節目含金量的高低,更能決定服務范圍及受眾擁有量的多少。由此,對于節目背景素材的理解,它的范疇不外乎為初始拍攝、錄制現場事態的真實情況以至到永久性或長時期的存儲備用。所謂節目背景素材,可以是沒有經過炮制處理的原汁原味的聲畫資料,也可以是成型節目的隨即保存。簡而言之,從節目的角度講,節目背景素材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有了豐厚的資源,節目就有了可視性、藝術性、說服力和活力。
筆者通過20余年在縣級廣播電視臺從事節目主持、采訪、編輯工作的親身經歷,深感節目背景素材存儲的重要性。但凡是廣播電視節目均為聲光符號,轉瞬即逝是一個短板,更是一個是特點。以廣播電視節目特有的傳播規律而言,譬如:一部比較成功的廣播電視專題片的產生,需要大量前期準備工作。主題策劃,文稿撰寫,鮮活畫面拍攝,背景聲畫素材搜集、梳理、采集歸類等環節,這些環節在一期節目中稱得上是關鍵中的重要內容。再者說,一檔品味高雅細膩的廣播電視節目出爐前里面的成分是相當多的。節目在編輯剪輯合成過程中,日積月累的“背景聲畫素材”就如同戰場上千軍萬馬的必備品——糧草,其是何等的重要。一期尚好的廣播電視新聞、專題類節目,除了新近采集拍攝的畫面之外,大多少不了“背景聲畫素材”的補充和支撐。舉一個簡單的實例,渭源縣廣播電視臺于2016年6月份,拍攝制作了一部展現縣城區市政基礎設施發展變遷的紀實性專題片,該部節目片子中,大部分篇幅呈獻給受眾的是高樓林立,街道平整、車輛停放有序,亮化、綠化超前,干部群眾正滿懷豪情凝心聚力,投身到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的動人場景。在此基礎上,節目在相關節點上,恰到好處地穿插了一些這座矗立在渭河源頭的小縣城,昔日多為落后破舊棚戶區景象的“背景聲畫素材”資料。節目背景素材的適時添加鋪墊,使得節目有了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受眾也情不自禁回味起過去縣城的形象,也倍加珍惜分享起國家棚戶區改造好政策帶來的新氣象、大變化。事實上,每一個事物都存在兩面性,這是由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決定的。諸如前面該部專題節目中“背景聲畫素材”的巧妙添加,無疑給這檔電視專題節目增添了畫龍點睛的效果。與此同時,要通過電視熒屏或廣播節目來激發受眾合力攻堅建成小康的熱情,在社教類或紀實性專題節目中就更不能少了必要的背景聲畫素材的攝入。這樣一來,節目就會有視聽效果所要達到的沖擊力。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渭源縣廣播電視臺針對目前新聞專題節目素材存儲環節薄弱的問題,積極借助國家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有利時機,傾力爭取實施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惠民工程,以此為契機配置啟動節目素材庫建設,從而為節目創新創優提供保障性支撐,并力求在全縣16個鄉鎮的217個行政村,以廣播電視節目的獨特魅力和優勢,一方面竭力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服務進程,另一方面責無旁貸為縣鄉黨委政府、部門單位,特別是廣大城鄉受眾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服務項目和內容,以此不斷滿足公眾對廣播電視節目信息多元化的需求,主動改變過去傳統媒體節目單向傳播、受眾被動接收的服務方式,努力實現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終端,為用戶提供精準化內容、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服務方式。
筆者聚焦全縣干部群眾合力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廣播電視作為大眾首選之傳媒,將更進一步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在促進地方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廣播電視作為宣傳黨和政府大政方針的傳統型主流媒體,以其豐富多彩的節目形式記錄、見證著一個地方的發展進步和變遷。
參考文獻
[1]雒玉麟.渭源縣志[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
[2]王國偉.淺談電視新聞節目采編播一體化[J].新聞傳播,2010(12).
[3]張曉霞.采編播一體化主持人應具備的能力[J].新聞素養,2010(23):86-87.
[4]甘惜分.新聞理論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5]林國強.注重對青年采編播人員的培養[J].聲屏世界,1996(9):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