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明
【摘要】在音樂教學中可以滲透德育教育,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利用藝術的特殊手段來渲染出一種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產生出主動接受教育的心理狀態,激發出學生的情感,從而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音樂教學 德育教育 素材
音樂歷來就是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學科,它們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音樂教師可以利用藝術的特殊手段來渲染出一種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產生出主動接受教育的心理狀態,激發出學生的情感,從而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一、緊抓教育時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音樂教育的最大特點是通過美感教育來啟發學生的道德情操,這是其他各門學科所不及的。但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說教,也有別于生吞活剝式的灌輸,而是將音樂課的思想教育與音樂藝術的美感巧妙地融匯在一起,來啟迪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古今中外的優秀音樂作用浩翰無垠,這給我們的音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如何在這浩翰的樂海中掬起閃爍愛國思想的浪花,并根據我國國情,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接受能力有針對性地選擇音樂作品呢?須注意兩點:一是作品要思想性、藝術性俱佳;二是教師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內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豐富的內容及藝術形象。
初中音樂教材第一課《蘇武牧羊》就是一首優秀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歌曲。多少年來它一直在人民群眾中傳唱,經久不衰。這首歌作于民國初年,當時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發生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外交事件,廣大愛國群眾義憤填膺,紛紛要求"富國強兵"以抵御外侮。歌中蘇武"留胡節不辱","大節定不虧"的精神形象正是當時群眾愛國激情的反映。歌曲的旋律由五聲間階構成,有濃厚的中國民歌特色,古樸蒼勁,通俗感人。具有深沉,悲壯的音樂氣質。節奏莊重、堅定、平穩,調式的交替運用使音樂既統一又富于變化。所有這些對培養學生用寬厚舒展的歌聲、悲壯激昂的情緒來表達蘇武的愛國主義的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二、搭建個性化表演平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搭建表演平臺,讓學生在表演實踐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還可根據課堂的具體情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欣賞音樂、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從而使學生的情操得到熏陶。如筆者任教的班級有一位性格乖戾的女學生,因為缺少家庭的關愛,常常吸煙、酗酒甚至自殘,但卻十分酷愛唱歌。于是,在給學生介紹關于朋友之情的音樂作品時,筆者讓這位學生上臺為其他學生表演,當掌聲響起時,她眼里噙滿淚花。筆者便及時引導她認識友情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讓她體會到除了父母之情外,還有可貴的朋友之情等。另外,筆者常會讓每位學生都準備一段切合本節課教學內容的歌曲,組成一首特別的"串燒"音樂演唱出來。實踐發現,這種方式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因為通過這種方式,會使學生感覺到自己是被重視、被關愛的對象,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從音樂審美體驗中獲得了真善美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中國優秀的音樂作品,以故事情節為線索,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摯愛情,對封建禮教進行了憤怒的控訴與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對這一愛情悲劇的深切同情。當欣賞到“長亭昔別”、“樓臺會”二段時,學生被大提琴與小提琴動人的旋律所傾倒,被主人公真摯的情感所感動——真;“呈示部主部主題”柔美、深情,“副部主題”旋律清新、活躍,使學生體會一種純樸、善良——善;“化蝶”充滿了浪漫與幻想,“一雙彩蝶,翩翩起舞,飛向遠天……”,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美。注重情感的體驗,從而在音樂中獲得了真善美。“音樂是一種毫不虛偽地反映人和人民的道德品質的語言。”
四、講述音樂家的故事,激發學生的愛國熱忱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但音樂家都有自己的祖國。古今中外,一個偉大的音樂家通常也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因此,適當地講述一些音樂家的愛國事跡,必能激發學生的愛國熱忱。如:我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以優異的成績從法國巴黎音樂學院畢業后,謝絕了法國音樂界殷勤的挽留和優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災難深重的祖國,為民族吶喊,為抗戰怒吼,并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著名的《黃河大合唱》;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在雙耳失去聽覺的情況下,面對命運的不公毅然創作了舉世聞名的“第九交響曲”。同學們被這些生動的故事所感動,深切感到這些音樂家的偉大,熱愛祖國,不向命運低頭的頑強精神。同時讓學生展開討論,利用這些人物和自身做比較,看看自己有哪些差距,體現在什么地方,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又該如何去做,使德育滲透觸及到學生的各個方面。
五、介紹民族民間音樂,增強民族自豪感
當今社會一段時期西洋音樂倍受青睞,而民族民間音樂頗遭冷遇。這種現象也影響到我們的學生。那么,該如何進行民族音樂教育呢?我認為可從兩方面著手:
1. 向學生介紹民族音樂優秀傳統(歷史)。我們偉大的祖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音樂方面的成就舉世矚目。古琴曲《流水》已隨宇宙飛船飛上太空,擔負起星際交流的使命;例如利用古箏獨奏“漁舟唱晚”來介紹“春江花月夜”,來介紹唐代詩人張若虛以及他的唐詩,給學生一個完整的作品了解,使學生感嘆民族音樂的源遠流長,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民族教育,捍衛了我國的民族音樂。
2. 給學生欣賞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欣賞各地各類的民族音樂作品,要讓那豐富多彩、優美動聽的旋律打動學生,通過這一支支動聽的樂曲,愛國之情已悄悄滲入同學們的心田。例如在初二年級音樂“民族奇葩”單元中,利用各民族傳統的樂器來講述一個民族的發展歷程,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習欣賞中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總之,音樂教育目標不是把學生們都培養成為音樂家,而是面向全體學生,通過音樂特有的形式、手段,培養出追求真善美的現代人,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達到的。通過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樂特殊的表達方式,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永遠追求真善美的人,寓德育教育于音樂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