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前語
近年來,學校美育抓住主要環節,著力解決制約學校美育教學的基礎性問題,學校美育在政策體系、育人導向、教育教學、資源保障、推進機制、品牌項目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數據顯示:學校藝術教育已經在全國中小學基本普及。
育人導向更凸顯
2018年4月15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介紹近年來學校美育改革發展有關情況,教育部公布:全國近87%的學生在中小學接受了藝術教育,65%的學生參與了藝術社團或興趣小組,學習掌握了不同藝術技能。
藝術教育政策體系逐步完善。2015年以來,國務院聯合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為學校美育政策體系構建了“四梁八柱”,制度建設更加完善,教育教學成效顯著,美育課程建設穩步推進。義務教育階段,93.5%的省(區、市)的音樂、美術課程總量達到了國家規定9%的課時數;高中教育階段,全國92.1%的學校能夠開設6個學分的藝術類必修課程;全國75.7%的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將藝術課程納入公共基礎必修課,并保證72學時;全國84.6%的高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公共藝術課程。美育課程資源日益豐富,各地各校積極開發利用當地民族民間美育資源,豐富美育課程內容,深化美育教學改革,構架以審美和人文素養為核心的美育課程體系,在中小學增設舞蹈、戲曲、影視等課程。美育受惠群體不斷擴大:近87%的學生在中小學接受了藝術教育,65%的學生參與了藝術社團或興趣小組,學習掌握了藝術技能。
育人導向更凸顯。教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靈。進一步增強學校美育意識形態屬性的認識,高度重視思想和價值觀的導向,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學校美育展現新局面。
資源保障持續向好
近年來,美育器材配置、場地設施條件大幅改善。2008年至2018年,全國小學藝術器材達標率由45.6%提高到93.8%,初中由59.8%提高到95.5%,10年增長了約42個百分點。設施設備日益完善。啟動了《普通高中音樂、美術教學器材配備標準》研制,推動將高校藝術場館建設情況納入高校教育發展統計數據。
推進機制不斷完善。2016年至2018年,教育部分三批與31個省(區、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簽署了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備忘錄,實現了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備忘錄全覆蓋,這在教育史上是第一次,標志著學校美育發展邁上了新征程,探索建立了中央部門和地方政府聯動機制。努力推動高校和社會力量參與中小學美育工作,健全高校支持中小學美育協同機制,初步建立了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協同機制。探索建立并逐步完善了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校園文化建設、藝術展演“四位一體”的融合機制等。
品牌項目成果豐碩。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連續開展13年,中央財政專項資金累計投入9.54億元,成為引領廣大青年學生走進藝術、感受經典、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的知名美育品牌。全國大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按照學校開展活動、省級開展交流、全國現場展演的三階段模式推進,全國中小學生參與面達到80%,高校參與面達到90%。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和基地項目,已在全國中小學建設了1484所傳承學校,在高校建設了55個傳承基地。
動用高考指揮棒
藝術教育的普及,不僅僅是一串串數字。在這些數字的背后,是教育系統長期調配人力資源的結果。過去10年,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美育教師增長了28.29萬人,使中小學校美育在政策體系、育人導向、教育教學、資源保障、推進機制、品牌項目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據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介紹,美育師資隊伍建設成效明顯。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美育教師人數由2008年的43.41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71.7萬人,10年來平均增速為5.1%。美育學科教師每年平均增幅達8.7%。
為了推動藝術教育普及,教育部甚至動用了高考指揮棒。
教育部規定:全面取消體育特長生、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省級優秀學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跡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但是唯獨沒有提到藝術特長生取消高考加分的政策。也就意味著藝術教育在整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相應的肯定。教育部文件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重新做出五大評定:學業水平、藝術素養、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社會實踐。取消各類加分項目,有利于加強綜合素質的評測,以選拔出更為優秀的人才。
在2018年發布的《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等文件,確定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02個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實驗區。文件發布一年來,各地勇于創新、積極探索實踐道理,慢慢地積累經驗,讓藝術素質測評實驗工作有了更好的發展。
第一,高考今后也將受藝術加分的影響;教育部最新通知,對于高考中的藝術特長考生,是可以享受加分政策的。普通高校為了活躍校園生活文化,更好地開展素質教育,在以后每年招生的時候,對于一些達到成績要求又有藝術特長的學生可以錄取。
第二,特長生加分政策具體內容;規定53所高校的藝術特長生仍然可以招生,但是要換一個稱呼,叫作“53所高校的高水平藝術團招收特長生”。
第三,藝術特長生享受政策;對于藝術特長生來說,可在一本線上,學校要求投檔線小20分左右錄取。進入名校的機會大大上升。藝術生將保有特長生資格。考生在高中畢業時繼續報考大學藝術專業,將不會有加分;但如果報考了其他的普通專業,將會獲得相應的加分。
社會各界支持藝術教育
2018年5月29日,來自北京市農村學校的學生代表匯聚國家大劇院,參加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與國家大劇院聯合主辦的“支持農村地區學校藝術教育公益活動”啟動儀式暨2018國家大劇院“青少年普及音樂會”首場演出觀摩活動,熱情溫暖的笑容洋溢在每一個孩子的臉上。
這場演出也宣布了弘揚傳統文化“支持農村地區學校教育公益活動”正式啟動。學校美育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支持農村地區學校的藝術教育發展,北京市教育委員會與國家大劇院聯合發起“支持農村地區學校藝術教育公益活動”,以“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民族藝術”為主題,大力推進面向農村地區中小學校開展藝術普及教育活動,尤其是戲曲藝術的普及,以此不斷提高農村地區中小學生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北京市教委、國家大劇院和平谷區政府的相關領導,11個農村地區教委代表、北京綠谷小香玉藝術學校校長小香玉以及孫麗英、何賽飛、胡文閣等藝術家代表出席啟動儀式。越劇表演藝術家何賽飛表示:“能夠參與到農村地區學校的藝術普及教育中,我感到非常榮幸。看到孩子們質樸的笑臉,我覺得我有義務將自己所學傳承下去。我很期待和孩子們共同度過越劇藝術的課堂。”
國家大劇院負責人表示:作為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和公益性藝術機構,國家大劇院始終大力開展藝術普及教育推廣,努力做藝術普及教育的引領者,能讓更多農村學校的學生走進國家大劇院,接受高雅藝術的熏陶。在此過程中,國家大劇院整合藝術家資源,發揮平臺優勢,積極為學校與藝術家搭建橋梁,為農村學校提供更為優質的藝術服務,而且在以后藝術普及活動中,將加大農村地區學校參與比重,努力讓廣大農村地區中小學生成為普及藝術教育的受益者。
作為國家大劇院公益性品牌之一,“青少年普及音樂會”10年來共演出160余場,200余所學校的萬余名學生參與,有近30萬師生和家長曾來到國家大劇院觀看演出,國家大劇院早已成為孩子們心目中的特色藝術教育品牌,為北京市乃至全國各大中小學藝術團提供了展示藝術創新和教學成果的實踐平臺。
2019年1月4日,由騰訊與北京荷風藝術基金會聯合舉辦的“田埂上的夢想——藝術行動音樂會”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行。鋼琴家郎朗以《村里來了個新音樂老師》為曲目拉開了音樂會的序幕,來自雄安新區的小學合唱團,從快手平臺海選中脫穎而出的大涼山彝族瑪薇少兒藝術團及其他選手共同登上了國家級的舞臺。
與孩子們同臺演出的知名音樂家,除郎朗外,還有音樂人許巍、芭蕾舞表演藝術家邱思婷、中國“鼓王”張仰勝、小提琴演奏家勞黎、小號演奏家陳光、大提琴演奏家朱亦兵、少數民族歌手茸芭莘那等。著名詞作家喬羽更是通過視頻連線,鼓勵孩子們在藝術道路上勇敢前行,追求夢想。
本次音樂會是“藝術行動”公益項目的匯報演出。“藝術行動”項目面向全國鄉村地區,為熱愛音樂的孩子們提供“藝術行動圓夢計劃”“藝術行動合唱節”等平臺展現藝術才華,實現藝術夢想。
參與匯報演出的還有諸多一線明星、藝術大師、國際知名音樂人。他們并非是這次舞臺上的主角,而是孩子們的“配角”。開場表演中,郎朗與河北雄安五年級學生劉念合作了一曲四手聯彈《讓我們蕩起雙槳》;在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勞黎的演奏中,來自雄安的三支小學合唱團的104個孩子聯唱民歌《茉莉花》《半個月亮爬上來》《黃楊扁擔》《小放牛》;知名音樂人許巍在孩子們當中彈唱暖心版《藍蓮花》,鼓勵孩子們追求夢想。
荷風藝術基金會創始人李風表示:“鄉村藝術教育勢在必行。”李風認為:中國鄉村最需要藝術教育。中國鄉村基本實現溫飽,但鄉村藝術教育幾乎為零。農村在校生有6000萬,貧困往往代代相承。每個星期完成教育部規定的美術課和音樂課學時,對孩子們智力的開發十分有好處。這為改變他們的命運提供了可能性。鄉村現有的教育條件不好,正應該用藝術教育助他們一臂之力,開辟一條教育新路。
騰訊公司副總裁程武表示:“鄉村藝術教育刻不容緩,孩子們需要一個機會。”首都師范大學教授李剛表示:“地域經濟的發展不均,讓城鄉孩子接觸音樂的機會有所差異,但對音樂的熱愛無區別,農村學校孩子只要具有對音樂的向往與悟性,哪怕資源不足,一旦掌握了科學的知識,農村學校一樣能培養出不遜色于一線城市的合唱團。”
音樂教學從課堂走向心靈
隨著音樂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及深入,很多音樂教師都感受到了新氣象,特別是普通初、高中音樂教學,更是突破舊模式,創新理念,音樂教學從課堂走向學生心靈,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不是以說理的方式來傳播,而是更多地通過熏陶及感染的途徑,潛移默化地來影響人的心靈,使人享受到美的滋潤。相關機構調查顯示:“音樂的喜好度”一欄,有82%的學生選擇了“喜歡”。但是,數據顯示,學生對目前音樂常規課堂的滿意度卻直線下降,只占28%。這種情況與學生在課堂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消極態度相吻合。為什么學生喜歡音樂,但又對上音樂課產生消極的態度呢?研究發現:這種情況不是某一因素影響造成的,而是綜合的多種因素同時作用的結果。
學校藝術教育,雖然新課程改革使得學校教育獲得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但是,長期以來學校教育內部的主要矛盾并未得到有效解決。分數第一的觀念依然深深扎根于學校、家長甚至學生心中。應試教育的存在,使得音樂課在很大程度上始終得不到足夠的重視。調查顯示,高中階段以前學校音樂課開設中,仍有41.9%的學生選擇了偶爾上上;究其原因,音樂課經常被文化課所擠占,有的學校甚至到初三就不開設音樂課程。學生沒有學習音樂的機會,便會漸漸失去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從而產生音樂課上不上都無所謂的錯誤思想。所以,依然有24.1%的學生認為高中文化課學習比音樂課重要,也就不足為奇。
《中學音樂教學論新編》指出:中學生音樂審美正處在“審美萌芽期”和“危機階段”(或者稱之為從音樂憧憬趨向過渡時期)。也就是說,處于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對音樂的喜好是搖擺不定的,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隨著當代傳播媒介的迅速發展,以影視、流行音樂為代表的大眾文化直接影響日常生活。而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盲目崇拜“歌星”“影星”,而與歌詞語言通俗易懂,能夠表達原始感情的流行歌曲相比,音樂課及音樂知識的貧乏使學生經常在課堂消極應對。
教師作為課堂發動機,音樂教師素養及教育教學水平決定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調查中,“喜歡什么樣的音樂課”一欄,學生選擇“教師講什么就照搬什么”成為常選;音樂教育的核心是“審美”,這要求音樂教師自身對美的教育非常敏感,教師感受到了美,并通過肢體、語言等反映出來,學生才能更好地感受音樂中美的意境,才能有效達到音樂教學的效果。
一般來說,初、高中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已經初步形成,已經具備了學習相對“難懂”的古典音樂的基礎,通過師生形成合力,音樂教學從課堂走向學生心靈的道路正在形成。調查顯示:“教材內容需要改變”的學生只占19%,可見,學生對當前教材內容并不排斥。他們對中外古典音樂學習有一定興趣,對教師而言,通過啟發或引導,克服學生音樂學習的畏難情緒,將音樂課真正當一門學科來教,而不是單純地娛樂消遣;這樣,學生的藝術教育與學習才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