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
疫情下的社會萬象迫使教育者去冷靜思考:眾多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哪些習慣更具有奠基性、更具有持續(xù)效應和生產(chǎn)能力、更有利于個人成長與社會發(fā)展的統(tǒng)一?我想,誠實而有堅持的教育者會做出以下選擇:
一是運動的習慣。如今常把“德智體美勞”作為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標準,而立足于當前的學校教育現(xiàn)實,筆者以為體育運動的習慣還需要認真堅持。著名學者王國維曾將人之能力分為內外兩種:一為身體之能力,一為精神之能力,而精神又分為智力、感情及意志。如果教育可以分為身體教育與精神教育,而精神教育(心育)則又含智育、德育與美育的話,在邏輯上,體育先于后者。從人類學來看,人的內在生存能力較之其他動物要弱,強大的外在生存能力即根基于體能鍛煉的諸多能力就成為人的重要依靠,運動習慣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從親歷經(jīng)驗來看,自SARS到現(xiàn)在的新型冠狀病毒,個人自身的體質與免疫力是生命的重要的也是最后的屏障。因而,學校教育一定要重視學生的運動習慣養(yǎng)成。要明確一點:重視體育運動,鑄就強健體魄,是教育的奠基性任務。但遺憾的是,當前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普遍還沒有幫助孩子們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希望疫情過后,家校攜手,能從力量、速度、彈跳、靈敏、耐力等基本運動素養(yǎng)角度幫助孩子們養(yǎng)成運動的習慣,從而履行基本的教育責任。
二是堅持讀書的習慣。隔離期間,有些幼兒園的小朋友對著窗戶外的世界大聲喊道“我想出去玩”,但對于能讀書的孩子來講,假若他們處于這樣一種狀態(tài),怎么會沒有事干呢,不是可以讀書嗎?那便是一種值得祝賀與慶幸的狀態(tài)。即便在隔離狀態(tài)下,只要孩子們能做到兩件事:運動與閱讀,那么,教育之火便在熊熊燃燒。此時,我們需要擔心的可能是家里有多少書可以供孩子讀,希望這不是一個讓家長難堪的問題。也許家長會說:沒有問題,有大量的電子書呢。但我希望我們能引導學生走出伴隨電子化閱讀的“碎片化閱讀”困境,多鼓勵引導孩子們捧起紙質書來讀,引導他們致力于在讀書中構建知識與思考結合的結構化能力。當然,讀書更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經(jīng)國治世的家國情懷,讓學生成為具有良好修養(yǎng)的讀書人、文化人,心系國家與民生。
三是自學的習慣。“教”與“學”之間的關系是教育中的基本關系。“學”分兩種:其一為“干預的學”,即教育;其二為“自發(fā)的學”,即純粹的學習。良好的“教育”則是讓“干預的學”與“自發(fā)的學”統(tǒng)一于“自覺的學”。而此時的教育就實現(xiàn)了其最高追求——教育即自我教育。人工智能專家溫斯特在研究機器學習時曾把機器學習分為由低到高的四個等階:根據(jù)被編制的程序而學習、根據(jù)指示而學習、根據(jù)觀察樣品而學習、根據(jù)發(fā)現(xiàn)而學習。機器學習一直在尋求邁向更高位階的人類學習,最近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便試圖實現(xiàn)從“根據(jù)指示而學習”到“根據(jù)觀察樣品而學習”的進階。但在相當長時期內,我們教育界對于學習的引導,卻似乎正好與當前的機器學習相反——學校教育并不太注重基于本能的發(fā)現(xiàn)、模仿學習,而過多強調“根據(jù)指示而學習”。那么,抗疫期間的反思可以讓我們教育界有機會正本清源。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假如在校時候常被引導向自學方向前進,學生有福了,他們一輩子得到無限的受用。”因為在真正的教育者看來,賦予學生受用終身的自學習慣與能力,便是好的教育。
四是尊重他人的習慣。“教育”一詞,在西方的詞源學分析中,其基本意思是“往外帶領”。有兩層基本含義:其一,將內在的東西帶出;其二,將人引導到其自身之外。因而,教育不僅要引導個體內在的德與善,也要將人帶出其自身,面向共同的人類世界,并在與他人的相遇與交往中實現(xiàn)自我建構。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孔子學說的核心范疇“從人從二”的“仁”是異曲同工的。孔夫子“仁”的實質,在于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這是孔子的基本觀念(實質上也是人類社會的根本問題,其他如自由、秩序、正義等問題均緣于此)。它構成了我國儒家思想的出發(fā)點:人己關系——“仁者,愛人”。而“愛人”的基本要求為“忠恕”:“忠”是對自我的要求,即自我的“真”“誠”;而“恕”指向的是他者,即對親人的“孝”“悌”和對他人的“各正性命”。因而,教育既要指向“自我”也要指向“他人”,并在具體的社會交往關系中成為仁者。面對疫情,恐慌、盲從等行為與心態(tài)反映出的不僅是無知,更是同情心、尊嚴感、秩序感、正義感、責任感、使命感等一系列良好行為習慣的缺失,這也正是當前教育界要極力反思并力行補缺的所在。
面向學生的學校教育與面向大眾的社會教育,共同培養(yǎng)國民大眾良好的行為習慣,將獲得社會、個人、教育的真正成功。
(作者系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