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佳



2018年金融資產的準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中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變更為其他權益工具投資和其他債權投資,一方面與國際會計準則金融資產的計量趨同,另一方面規范了金融資產的確認、計量與報告,降低了金融資產對利潤的可操縱性。本文以蘇寧易購集團為例,從其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會計政策變更、政策變更對企業凈利潤的影響、對企業的建議等方面闡述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會計政策變更對企業盈余管理的影響。
一、政策變更前,企業該類資產的持有政策
蘇寧易購的投資收益主要來自于企業的金融資產投資。相對于交易性資產說,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持有期間更長,更易于被操控;相對于長期股權投資來說,投資額比較小,投資回收期要短;相對于債券投資來說,不用至有到期,處置比較靈活,限制比較少。因此,相對于其他金融資產而言,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投資取得投資收益是企業用來調節利潤的重要手段。蘇寧集團2017年長期股權投資的帳面價值為17.67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為314.63億,所以企業十分重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投資。
蘇寧易購處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稅后收益是逐年上升的。由表1-1可知,蘇寧集團幾乎每年都會處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2013年處置該類資產獲得的稅后投資收益為0.12億,2016年取得稅后投資收益1.65億,2017年取得稅后收益30.86億,相對于2013年,該類收益增長了約308倍。
同時,處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稅后收益對凈利潤有很大的影響,如圖1-1,處置可供出金融資產的凈收益占凈利潤的比重也是呈逐年上升趨勢,2013占比11.07%,2017年占比76.22%,增長了7倍左右。對于2017年來說,處置可供出金融資產的凈收益為30.86億,企業凈利潤有73.22%的部分是來自于該類資產,該部分資產貢獻的凈利潤甚至超過了正常經營活動產生的凈利潤。考慮到蘇寧集團不是一家投資公司,主營業務并不涉及到金融領域,由此可見,蘇寧易購是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作為調節利潤的手段,其凈利潤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依賴性越來越大。
二、政策變更后,企業該類資產的持有政策
蘇寧易購集團2018未年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進行變更,其自2019年將執行新準則,如表2-1是企業2017-2019年利潤表關于該類資產的數據,2017年末該類資產314.63億,第一季度減持幅度不大,但2018年末減持約240億,減持幅度為77.96%,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占總資產比由2017年的20%下降到2019年的2.82%,企業由原來激進的投資策略轉換為保守的投資策略。
自新政策實施后,權益類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和處置利得和損失計入留存收益,不再影響當期損益,導致其不再具有平滑利潤的作用,蘇寧易購自2018年起大幅減持該類資產,說明其原先持有該類資產的動機不是長期投資,尋找有潛力的公司,而是為了投機,賺取收益,平滑利潤。
因此,政策變更后,由于該類資產不再有盈余管理的功能,將該類資產用作盈余管理工具的企業,將會大量拋售該類資產。在可預見的未來,蘇寧易購極有可能不會大幅增持其他權益工具投資,采取保守的持有政策。
三、對企業的建議
(一)合理安排投資
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政策變化后不再有盈余管理的作用,所以企業應該根據本企業的具體情況安排企業的投資決策。當企業不再大額持有該類資產時,或者出售以前持有的該類資產,企業會得到大額的閑置資金,以蘇寧易購為例,一季度內就減持了240億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這種情況下,企業應當合理的安排資金,將其投資于企業更有意義的項目,比如購買一家有潛力的公司、購買風險適當的債券。
(二)專注于企業的主要經營活動
由于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在政策變化前,有著平滑利潤的作用,所以很多企業將其盈余管理,這種情況下,管理層為了完成既定的盈利目標和良好的財務業績,盲目的追求短期利潤,可能掩蓋了企業產品競爭力退步的事實。對于非金融企業而言,產品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追求表面的利潤,而放棄研發企業新產品,舍本逐末,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所以政策變更后,管理層可能會更多的專注于企業的經營活動,管理層將更有動力完成治理層對其的委托。
(三)合理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
交易性金融資產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權益部分性質類似,但持有時間的要求不同,所以二者不能隨意劃分,管理層要做到劃分合理。交易性金融資產若不是在短期內出售,會計準則可能要求將其重分類。所以企業不要為了平滑利潤實現盈余管理持有過多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因為很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給企業帶來惡劣影響。
(四)投資者需謹慎投資
政策變更對外部投資者是有利的,因為會計準則變化后,企業調節利潤的空間變小,企業的凈利潤主要反映了企業經營損益。政策變化后,剔除了凈利潤對該類資產的影響,使得企業的凈利潤更接近與營業利潤,參考價值提高。投資者在投資時應懷有謹慎的態度,不要太多的關注企業的凈利潤,有的企業雖然年凈利潤少,但仍有很強的競爭力,比如說亞馬遜是一家很有潛力的公司,但為了降低稅負等原因,企業一直處于低盈利狀態。所以企業投資時不要盲目的觀察企業的利潤,而是要看企業的潛力與未來的發展。(單位:天津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