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罕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必須既積極又穩妥地推進。本文介紹了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沙街道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剖析了存在問題,提出相應對策,以期對其他鄉鎮有借鑒意義。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繼家庭聯產承包制改革之后,對農村集體經濟經營體制的又一次深化改革。
一、金沙街道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加大宣傳力度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涉面廣、矛盾多、影響大,不僅有些群眾不理解、不支持,有些干部也有畏難情緒。有的群眾認為產權制度改革就是為了新收費,就是“平分集體資產”有的村干部存在抵觸情緒,認為產權制度改革“奪了村級的權”,村上的收入被瓜分了。要想深入推進改革,必須搞好宣傳發動。為此,金沙街道在街道、村、組三級,通過張貼標語、懸掛橫幅、發放宣傳資料,利用相關會議、微信公眾號、網站等多種形式進行了廣泛宣傳。通過召開村兩委干部會、黨員會、村民代表會村民組長會等會議,大力宣傳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充分提高群眾的知曉度、參與度、積極性和支持率。并統一答復口徑,對農民提出的異議或不解,由街道、村專人負責,做到政策解答清楚、口徑致,避免出現雙重標準、兩種“聲音”,消除分歧,避免認識誤區。
(二)把清產核資作為重要環節
為保證農村集體“三資”不漏、不落、不差,資源、資產、資金、債權債務“四清”,村、組級清產核資工作按照先賬內、后賬外的順序,全面清核集體所有的各種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全面調查核實農村集體經營性、非經營性、資源性資產家底,摸清集體資產的存量、結構、分布和運用效益情況。在成員確認中,本著“依法依規、民主決策、群眾認可”的原則,做到“三定”即依法定條件、民主定成員、酌情定身份。依法定條件,就是按照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群眾認可的要求,依據戶籍關系、土地承包關系和集體經濟組織利益關系等因素,統一確定成員身份的條件、成員身份登記的時間節點,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條件做出基本限定。民主定成員,就是以組為單位進行分類登記,由村“兩委”進行資格初審,交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后張榜公示;對有異議的,由村民代表大會研究決定。酌情定身份,就是針對一些特殊人員,堅持以人為本、兼顧公平,盡可能將其確認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保證他們的正常生產生活,避免多數人侵害少數人的切身利益。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的股權設置只設“成員股”,即“一個成員享受一股”,不設集體股。股權管理實行以戶為單位不隨人員增減變動而調整的方式,即“增人不增股、減人不減股”的靜態管理模式確權到人,發證到戶,戶內共享。
(三)嚴格規范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程序
村成立“成員股東選舉委員會”,負責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大會和理事會、監事選舉等相關工作,起草《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工作的實施方案》。爾后,推選設立人代表,設立人代表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在該組有選舉權的成員股東中推薦產生,須經該組三分之二以上的戶代表或半數以上的成員股東同意。村成員股東選舉委員會在各組對設立人代表推薦確認后,進行核定總數、資格審核、登記在冊、張榜公示,并報街道審核。制定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章程(草案),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特別是設立人代表的意見,報街道農經部門審核后,提交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設立人代表大會審議,經三分之二以上的設立人代表同意后生效。村制定股份經濟合作社選舉辦法(草案),明確理事會、監事會組成成員、投票選舉的方式和程序等內容,報街道農經部門審核后,提交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設立人代表大會審議表決通過,報街道備案。對非本社成員的現任支部書記、大學生村官等村干部,經設立人代表簽字同意,授予其特殊成員股東身份并自動轉成設立人代表,可作為理事會或監事會成員候選人,享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行使主持本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活動的相關權利,但不享受成員股東的經濟權益。“兩會”成員候選人一般由村黨組織與設立人代表廣泛磋商后提出,經設立人代表推薦、報街道黨委審核同意后確定,并于選舉日前至少3天張榜公布。監事會成員中應當有具備財務管理知識的人員,提倡將村黨組織書記推薦為首屆理事會成員候選人。召開成立大會,組織投票選舉理事會、監事會成員及理事長、副理事長和監事長。
二、金沙街道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制約因素
(一)對改革的認識尚未完全統一
隨著改革常州和農民權利意識的覺醒,農民對農村集體資產的處置十分關注。部分老百姓對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大意義認識不足,還存在分光資產的聲音。村組干部認識不到位。少數基層干部尤其是村組干部對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缺乏正確認識,怕改制后影響自己的權力、利益或觸及矛盾,因而一些干部怕難、怕煩、怕引發矛盾,導致他們的改革動力不足。
(二)鎮級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難度大
根據中央、省、市關于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的工作部署,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的對象包括鎮、村、組三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相對村組集體資產,鎮級集體資產關系復雜,特別是與財政資金“混賬”、“混用”現象比較普遍,許多資產權屬不明晰,多年積累的賬實不符、壞賬未核銷等問題仍然存在。同時,鎮級集體資產管理缺失,治理結構不完備,人員職責不明確,管理制度不健全。
(三)經營管理的規范化運行水平不夠
社區股份合作社離真正市場化運作還有較大差距,突出表現在部分股份合作社集體股占比較高,股份合作社的經營管理者基本都是村級班子成員,其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適應新的發展形勢,經營管理辦法依然沿襲原有村行政管理模式,尚未真正形成較為有效的內部管理機制和相應的規章制度。改制后的社區股份合作社和村委員會的功能沒有完全分開,也沒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合作社經營好壞與股金分紅未掛鉤,經營者的重大決策更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創新精神和積極性。
三、金沙街道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對策
(一)營造良好改革氛圍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涉及農民切身利益,工作極其敏感。充分利用各類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加大政策宣傳和輿論引導,積極營造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社會環境和良好氛圍。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保障農民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消除顧慮,做細做實基層干部和群眾的思想工作。
(二)重視鎮級集體資產清產核資
鎮級黨委政府明確專門機構和人員,承擔鎮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任務。加大鎮級集體資產資金賬務的審計監督力度,結合清產核資,摸清資產底數。清產核資任務完成后,完善鎮級集體資產管理工作,健全管理制度,實行集體資產資金與財政資金分賬管理,研究建立科學合理的鎮級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機制。
(三)探索研究解決難點問題
鼓勵開展“政經分離”試點,厘清村委會與村級經濟合作社各自的職能,村委會和集體經濟組織財務逐步分開管理。完善村級組織日常運行經費增長機制,增加對農村社區公共管理和服務的財政投入,減輕村(居)支出壓力。積極研究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和辦法,制定股份合作社經營管理人員的激勵政策,加強目標責任制考核,增強經營管理者的責任意識。同時,研究改革后的股份經濟合作社有關稅費政策問題,集體股設置以及社員股權份額的繼承、轉讓等問題,為深化改革創造有利條件。(作者單位:南通市通州區金沙街道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