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鐘的在2020年1月8日《中國青年報》撰文指出:開展勞動教育,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學校讓學生參加校園勞動,不能出于使用“免費勞動力”的觀念,以勞動教育的名義壓縮學校的運營成本。中小學生畢竟是未成年人,是受教育者,不宜讓他們承擔過于繁重、有安全隱患的勞動任務。隨著社會分工的日益細化,很多勞動要么可以由機器替代,要么更多地由專業人員處理。發動學生參加某些非常規勞動不僅費時費力,還平添了不必要的風險。時代在變,技術在發展,勞動的內涵與表現也在時刻變化。比方說,洗衣機已經包攬了許多家庭的日常洗衣工作,學校與其讓學生手洗衣服,還不如添置幾臺公共洗衣機。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沒有必要抱殘守缺,社會也要對不同年代學生的成長特性予以理解。歸根結底,勞動技能是服務于生活的,適應時代需求的勞動教育才有生命力。生活需要勞動,勞動教育關系到一生的幸福生活。學生參加校園勞動是勞動教育的主要形式,對此,家長與社會也應當加深對勞動教育的理解,予以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