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秀篩
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方式,它要求教師能迅速創造一種融洽的教學情調和課堂氛圍,把學生帶進一個與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理想境界。在數學課堂教學的開始之時,教師如能迅速地把學生帶進一個與數學課堂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理想境界,創造一種與教學情趣相融洽的課堂氛圍,把學生引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便能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多年的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我覺得應該從以下的幾個方面去進行數學課堂的導入:
一、 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荷蘭學者胡伊青加告訴我們:“游戲是一種自愿的活動或消遣,這種活動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時空范圍內進行的,其規則是游戲者自由接受的,但又有絕對的約束力,它以自身為目的的并又伴有一種緊張、愉快的情感以及對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識。”上課伊始,教師如能通過組織學生進入到游戲情境中,在一種既緊張又愉快的心情伴隨下,讓學生置身于游戲情境之中,自覺參與到數學學習活動中來。例如:在《認識幾分之一》的教學中,我是用這樣的游戲導入的:“同學們,再過幾天就是中秋節了,你們愿意過中秋節嗎?每年的中秋節我們都要吃什么?(月餅)今天我們做一個分月餅的游戲好不好?你們愿意幾個人分一個月餅?”根據學生的意愿,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兩人一組、三人一組、四人一組或八人一組等。接著我讓學生用圓形紙片代替月餅在小組內分一分,分好后老師就問:“誰能說一說你們是怎樣分的?”兩人組的代表說:“我們把這個月餅分成同樣大的兩半,一人分一半。”三人組的代表匯報說:“我們把這個月餅分成同樣大的三塊,一人分一塊。”四人組的代表說:“我們把這個月餅分成同樣大的四塊,一人分一塊。”……學生匯報完以后我就對他們說:“你們把一個月餅分成同樣大的幾塊,這種分的方法叫做平均分。”我用分月餅游戲的方法進行課的導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中秋節吃月餅出發,采用學生喜歡的游戲方式,讓學生自由組合分月餅,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們在動手分的過程中,充分理解了平均分的含義。用游戲方法的導入,并不在于單純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由此產生了學習新知識的動力,為一堂課的成功鋪下基石。
二、 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一出好戲應有好的開場,一個優秀樂師的第一個音符能先聲奪人。同樣,一堂課的導入成功與否,將直接影響新知識的教學。一段精心設計、獨具匠心的導入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導向作用,使學生順利完成新知識的掌握和智能發展。故事是小學生百聽不厭的,用故事導入能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例如:教學“商不變性質”一課時,一開始我就給大家講述了“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上風景秀麗,氣候宜人。一天,猴王給小猴們分桃子。猴王說:“給你8個桃子,平均分給4只小猴吃。”小猴聽了連連搖頭說:“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說:“好!給你80個桃子,平均分給40個小猴,怎么樣?”小猴子還得寸進尺,試探地說:“大王,再多給點行嗎?”猴王一拍桌子,顯得很慷慨大度的樣子說:“那好吧!給你800個桃子,平均分給400只小猴,你總滿意了吧?”小猴子高興地笑了,猴王也笑了。聽完這個故事,班上的學生們也情不自禁地笑了。此時此刻,我意味深長地問大家:“你們說,誰的笑是聰明的笑?為什么?”這時我抓住契機,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商不變性質的奧秘。通過以上故事引入,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吸引力,吊足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對故事中的“商不變性質”產生濃厚的興趣,在這種狀態下學習,學生一定會主動參與,這比直接把新知識灌輸給學生的那種填鴨式教學有用多了,使學生能較好地過渡到新課的學習中去。
三、 懸念導入,激發興趣
懸念,即暫時懸而未解決的問題,它能夠引起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刨根問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狀態下接受教師發出的信息。在教學中刻意創設一些懸念,能使學生產生疑惑,自發地去思考,去爭論,營造良好的思維環境,引起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好奇心,從而帶著要探個究竟、弄個明白的心理,主動地、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我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知識入手:
“有4個蘋果,平均分2個人,每人得到幾個?”(2個)
“有2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得到幾個?”(1個)
“只有1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得到幾個?”這時同學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覷。這熟悉的生活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有的同學不由自主地說:“半個。”我接著說:“對,半個。半個該怎么寫呢?同學們,能用你喜歡的方法來表示一個蘋果的一半嗎?”我通過在課的開始設置這樣一個懸念,學生自然就會產生一種急切想了解結論的欲望,也產生一種急于想知道自己想法是否正確的念頭,在這種情形下,教師再講授新知,必定會產生良好的記憶效果和理解效果,學生在認識新知、理解和掌握新知之后,還會產生一種滿足感,欣慰感,這對于培養學生穩定而長期的內部學習動機起到了強化的作用。
四、 引趣導入,激發興趣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開好了頭等于做事成功了一半。新課的導入,就好比演奏家定弦、歌唱家定調,音調定準了,就為整個常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一堂課如果一開頭就講得索然無味,如同嚼蠟,學生就難以提高興趣。引趣導入就是引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教學導入方法,因為興趣是與人的愉快情緒相關聯的認識傾向性,它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發生和發展的,它能使人對有趣的事物給予優先注意,積極地探索,并產生情緒色彩和向往的心情,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好老師。正如古人云:“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任何一件事情沒有興趣是不會做好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如果能夠重視導入新課的設計,善于運用引趣導入法進行新課的引入,這一定會使新課達到自然、合理、有情、有趣,就會像一出劇的序幕那樣引人入勝,津津有味,就會把全體學生吸引到教學活動中來,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我在教學“2的乘法口訣”一課時,我一走進教室,便故作神秘地對學生說:“同學們,老師這兒有非常有趣的兒歌。”(投影出示:一個娃娃兩只手,二個娃娃四只手……)
接著我說:“可是,這首兒歌不完整,老師想請同學把下面的兒歌編完整,行嗎?”
學生馬上感興趣起來,交頭接耳地議論開去。過不了一會兒,便順利地把兒歌編寫完整。我問學生用什么方法編的?學生興奮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我。我高興地表揚道:“你們真聰明,知道用加法來算,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種新的方法,能更快地編出這首兒歌。”
這節課,我用學生熟悉的手作為材料,以編兒歌的形式引入,有趣的兒歌,夸張的動作,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刺激了學生學習的欲望,達到了學習的高潮,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次成功的演講,離不開精心安排的開場白,一篇優秀的作品需要有與眾不同的“鳳頭”,一個精彩的故事,需要有引人入勝的開頭。同樣,一節好的課也需要有一個恰到好處的有趣的導入,只要我們多一些在課的導入上下功夫,根據課的內容選擇適當的導入方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一定能夠被激發起來,課堂氣氛就一定能夠活躍起來,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