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萌 劉宴銘 李桂紅
摘 要:構建工人運動的集體記憶是促使革命勇往直前的重要一環,中共利用報刊這一媒介,固化和延伸工人階級發展運動的影響力,針對性的選擇工人運動的報道話題,確立以媒介構建工人運動集體記憶的著力點。通過報刊的宣傳策略強化工人階級集體價值認同。深入重點報道工人運動中的個性事件,營造集體記憶的共性話語導向。在黨報的語境之下,反映中共言路與政治事件相結合的策略趨向。
關鍵詞:黨報;工人運動;集體記憶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3-0-02
集體記憶或者叫集體回憶,是人們所共享、傳承以及一起建構的共時狀態。通過對具體事件反復報道強化記憶。報紙具有固化和延伸記憶影響的能力,《向導》《紅旗日報》《紅旗周報》均對工人運動做出相應記載和報道,《紅旗周報》對工人境遇、生活條件、罷工初衷以及在罷工過程中逐漸有了明晰的目標、斗爭對象等作詳細報道,報刊成為工人接收與傳達消息的最佳路徑,黨報對民情的關注,擴大工人運動的輿論場。集體記憶是通過一系列指令、運動與集體認同,這些記憶的組合,構建了一個工人運動的歷史框架,框架的建構是一個權力運作的過程,指令的發布本身就帶有一定的權威性,而社會群起的職工斗爭與歷史大潮流是難以分割的。
一、工人運動話題的選擇與黨報對其記憶構建的著力點
工人運動之后的反思性總結就是加深記憶的過程。由地區運動的記憶入手,逐漸鋪展成整體的社會的共同記憶。不同地區的職工決議案,有針對性的引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職工運動之后善于反思與總結經驗,從中央黨部來看,“第一沒有運用客觀的形勢充分發展我們的工會工作;第二一切工作大都只有外表形式的組織,在基礎上觀察沒有充實可靠的內容”。鐵路工人參加政治斗爭后暴露的缺點是下層組織沒有普遍的做好,導致工會不能完全發動群眾。湖北的工人運動反映在運動中缺乏優秀的工人領袖,同時缺乏在工人群眾中做黨的宣傳。關于上海方面的運動中所存在的宣傳問題,主要有三點:“一是負宣傳工作責任的人大半均為知識階級出身,不能深刻的了解工人心理,所以宣傳不切實。二是未能盡量說出工人細微的及迫切的痛苦與要求。三是宣傳不能普遍,手續不能敏捷,更無具體的計劃”,直面問題才能針對性的解決問題,有利于以后工人運動的展開。此外,山東、河南、湖南的工人運動后均做出反思與總結。
除了對地區工人運動的反思之外,還特別關注個別群體,比如女工的問題,封建社會的女性,多處于被壓迫地位,近代以來,女性思想的逐步提高,伴隨而來社會地位的逐漸提高,但是不管在社會上,抑或是家庭關系上,仍然沒有實現男女平等。所以在宣傳工人運動期間,不可忽視女工問題。要注重宣傳保護女工利益,提倡男女地位平等,并調查女工生活狀況,改良女工生活及受教育問題等,培養發展女工的領袖。個別群體中還包括青年工人,這里的青年工人指的是年齡幼稚,生理上身體上發育尚未完成,大多是成年工人的子女,在待遇上被資本家施以種種壓迫與剝削,地位困苦。關注青年工人的原因來源于以下幾點:
首先,資本家對青年工人的過多利用,增加了成年工人失業的機率。對于青年工人過度的剝削與虐待加重成年工人悲慘的生活狀況。
其次,作為成年工人后代的青年工人,他們沒有良好的受教育環境,不堪生活重負,導致工人階級的后代滋生墮落狀況,這不僅危害工人階級的隊伍,也會成為社會穩定的不良因子。
最后,工人運動不是短期內就可以完成的突擊性運動,需要做好幾代人的準備。青年工人對于工會運動、罷工運動以及群眾運動表現出高漲的參與熱情,且非常勇敢。青年工人可謂是工人運動的接力骨干,更應得到組織的重視,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教育與運動訓練,培養成戰斗人才。
二、工人運動的政治認同與黨報的宣傳策略
早期工人運動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且五四之后多次發動工人運動,在這方面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大眾傳媒的報道可以影響受眾的關注焦點與價值選擇,利用媒介系統塑造國民集體意識與價值認同,報刊宣傳策略與國民的政治認同密切相關。沖破國民政府對新聞政策的強制封鎖,建立自己的革命報紙,宣傳運動理論,傳達真實的革命運動消息。國民相信報刊的報道,這就為報刊對國民的意識引導奠定基礎。《紅旗日報》作為中共中央的機關報,議程設置主要傾向于對職工運動及蘇聯主義建設。蘇聯的蓬勃發展正是依賴于工人階級的不斷強大,工人的力量所發揮出的影響力不容小覷。隨著工人運動的逐漸發展,報刊發揮其時效作用,及時將國內外工人斗爭情況展示給廣大人民群眾。通過一系列報道,激發轟轟烈烈的革命熱情,強化國人對工人集體斗爭的認識。接下來出版發行的每一期都有報道工人罷工情況,包括黃包車,紗廠、絲廠、棉織廠、煙廠等輕工業工廠工人罷工,水電罷工、自來水工人罷工、電氣罷工、印刷廠罷工等等,其中以鐵路、礦山、造船、海員等經濟支柱型重工業的工人運動最重要。各地職工運動此起彼伏,但主要集中在上海、廣州、漢口、天津等地方,這些地方的交通尤為重要。
中共六屆二中全會職工運動決議案中提到,全國職工運動自大革命失敗之后,在反抗斗爭的過程中遭受嚴重的摧殘,力量遭到削弱。一九二八年北伐之際,全國工人運動又轉向新的發展。此時明確黨的中心任務,即“積極的發展鐵路、海員、曠工、五金重要產業工人的組織,建立職工運動中心群眾的基礎,建立和擴大上海、香港、天津、武漢、廣州、青島、無錫、南通等重要工業區域的工會工作”,在示威運動之后總結經驗教訓,提出更有利于接下來工人運動的指令,必須加緊對每一個工廠內部的宣傳鼓動,擴大罷工的范圍,“實現各工廠的罷工”,同時注意組織更廣大的基本群(下轉第頁)(上接第頁)眾。能夠發動廣泛的示威群眾,就能組織更大規模的罷工運動,沖破敵人的白色恐怖,實現罷工運動的成功。面對國民黨對紅軍的不斷進攻,各地工農革命民眾先后起來擁護紅軍,就是對中國共產黨與工人運動集體認同的最佳證明。以各輪海員工友為例,“赴前方慰勉紅軍,并捐助紅軍軍餉”,另外成立赤色工會,熱烈擁護蘇維埃政權。
三、工人運動的個性宣傳與黨報對其共性的構建
以個別性工人運動為研究對象,折射工人運動的共性。《紅旗日報》中不僅全面報道各行各業的工人斗爭情況,還對同一類型的罷工做大篇幅連續報道。以花旗工廠職工罷工情況為例。第7號《花旗工廠成立籌備會》選舉出籌備委員五人,發表宣言號召更廣大的工人階級參與斗爭;第17號《花旗工友準備強迫資本家明天開工》花旗煙草公司宣布停工半個月維修機器,遭到工人們的強烈反對;第20號《在煙總領導下之花旗工人準備包圍資本家》對17號的事件跟蹤報道。第48號更細致地報道《花旗管工可恨》,身為“小領導”的管工,“藉資本家的權勢,拿女工做玩物”對工廠中女工極不尊重。報道視角微觀且深入,對資本家的痛恨態度通過女工的遭遇傳達于報端。燃起社會大眾對資本家的斗爭情緒,更能引起女性共鳴從而參與罷工斗爭。第79期《花旗煙廠罷工昨仍堅持》85期《花旗罷工工友被帝國主義武裝壓迫》87期《罷工堅持九日的花旗煙廠工友昨日嚴懲工賊》89期《悲憤劇烈罷工中花旗工友斗爭生活的一斑》90期《花旗工友昨日忍痛復工》對花旗煙廠罷工事件的過程、暫時取得的效果、行動中的缺點、逐漸走上政治斗爭趨勢等作連續報道。幾期連續報道煙廠罷工最新情況,保持社會大眾對罷工的關注度。向廣大人民群眾直接展示工人罷工的普遍性,反抗壓迫,爭取利益的決心。對持觀望態度的工人群眾起到呼吁效應,便于擴大罷工隊伍,增強工人階級的力量。
四、結語
簡而言之,以貼近工人生活的微觀入手,將罷工問題意識剖開,最后反映整體工人運動進程。大篇幅集中報道,更為直觀地展示出工人運動是社會歷史潮流的不可逆趨勢。連續不斷的報道,既反映出工人階級力量的不斷壯大,組織結構的不斷完善,又固化社會對工人運動的集體認同,有利于構建工人運動集體記憶的框架。工人發起反抗剝削與壓迫運動過程中逐漸政治化,這與政治權力的變遷機制密不可分。無產階級社會群體龐大,自登上歷史舞臺以來,發揮出超強的戰斗力,成為民族獨立運動中的引導力量。工人運動最初由爭取工作時間和工資待遇吹響號角,到有組織有紀律有規模的集體沖鋒轉化,廣大工人群眾在具體的運動中形成集體意識與價值認同,樹立斗爭到底的信念。而工人階級在實踐中所表現出的斗爭性爆發力成為民族獨立及國家構造的基礎,通過報刊視角激活工人階級的運動意識,具有極大的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中華全國總工會編.中共中央關于工人運動文件選編(上)[M].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110,113.
[2]阮錫桂.傳播新語境下黨報重大主題報道的創新[J].新聞戰線, 2009.
其他作者簡介:
劉宴銘,男,漢族,遼寧大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黨的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李桂紅,女,漢族,遼寧撫順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黨的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