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肖肖
摘 要:當前社會問題日益凸顯,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因而現實題材劇應運而生,通過客觀真實的再現,引發受眾的共鳴。本文以現實題材熱播劇《寶貝兒》為例,從現實題材出發淺析受眾心理,以受眾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通過舉例分析的方法,來揭示現實題材在發展過程中對受眾心理以及社會所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大眾傳播;現實題材;傳播心理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3-0-02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不同的電視劇題材的出現,現實題材劇越來越得到受眾的喜愛和共鳴,現實題材劇以現今社會狀態為故事背景,關注當下存在的社會問題,揭露社會現實,目前,現實題材劇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生活狀態的縮影,將熱點話題進行展現,在這樣的背景《寶貝兒》在2018年10月上映,并取得不錯的收益[1]。
二、《寶貝兒》的藝術特色與受眾分析
(一)《寶貝兒》的藝術特色
《寶貝兒》貼近客觀生活的現實題材影片,向我們展示了現實生活中背后那些不為人知的特殊群體所面臨的現實問題,反映最真實的生活寫照,影片中整體是色調偏灰,每個環節都是沉重壓抑的緊迫感,給受眾強烈的視覺沖擊,輕微抖動的畫面帶來不安和局促感,[2]整體特色風格冷靜,但最終是通過故事內容的發展和藝術手法等完成了電影的節奏感和緊張感的烘托與把握,用現實主義紀實手法來把握人物的內心,這種現實主義形式的展現更能突出主題,給予塑造藝術形象有了更多地發揮和思考的空間,從而引發受眾在現實環境下的思考。
(二)《寶貝兒》的受眾分析
現實題材劇在傳播過程中以真實客觀為主來打動受眾,受眾在整個傳播活動過程中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參與者和反饋者。[3]從受眾心理層面來講,受眾在通過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不斷地接受信息之前,由于個人的原因和情感經歷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等,會在心里形成一種接受模式,受眾的心理期待和滿足會因外在的影響,在接受到信息時會在自身的各種原因的情況下給出判斷,不同年齡段的受眾所期待視野是不同的,所以對各類現實題材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希望在觀看時能滿足原有的期待,只有映照現實生活,客觀存在才能真實的引起受眾的好奇心,而不同的受眾也有大不相同的差別和反映。
三、藝術與生活的結合
《寶貝兒》通過對人物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不同描寫,表現出了人物的生活狀態以及生活環境,通過描寫人物對周圍環境的感受,來集中體現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動變化,及情緒色彩的變化,將情節,環境,人物性格這些細節聯系在一起,如聲音,畫面色彩等[4]。將生活細節刻畫成為藝術細節,電影中的細節描寫要具有視聽性和真實性。從綜合藝術元素來看,象征,寄寓是藝術創作中經常使用的表現手法,除了本身要傳達的意義之外,還寓意更廣闊的含義,對劇中人物,事物各方面進行深刻的描寫和表現,展示人物內心情感變化的過程和心理活動,反映和揭露真實的社會生活的現狀,揭示不同層面的問題,如實地描繪客觀存在的現實,用現實主義的手法的表現形式將社會生活真實地描述出來。
(一)關注社會邊緣人揭露本質問題
《寶貝兒》不只是關于棄嬰和缺陷嬰兒的故事,它真正關注的是一個社會群體“邊緣人”,和難以抉分對錯的無解地選擇,他們都是這個社會上最底層的“邊緣人”,沒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5],只能在命運的機遇下掙扎著做出選擇,他們受過太多的歧視與不平等,先天的缺陷讓他們變得“不完美”,他們是脫離了主流社會的,不被接受的群體,一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勢必離不開每一個群體的存在,邊緣人群作為這個社會最微弱的力量,如果受到社會的排擠和擠壓,那么是不合理,非理性的。
(二)《寶貝兒》所反映的社會問題
《寶貝兒》不僅僅關注的是現實生活所存在的現實問題,更描述了一個我們不太關注及社會所忽視的群體—棄嬰,殘障嬰兒,殘疾人群體,以及他們所要面對的命運,他們應該得到大眾的關愛和關注,這群“邊緣人士”他們在這個世界上是容易被孤立的群體,他們來到這世界所有面臨的困境和苦難也是我們所無法想象的在當下多元的社會秩序和社會環境中。在社會環境的大背景下,最能夠引起受眾關注的事實存在,具有社會熱點性話題和關注的事件必然能夠引起受眾強烈的共鳴,讓受眾對主流媒體事件的發生和發展有著極高的關注度,從而大大增強主流媒體在社會中應有的輿論引導的指向作用[6]。
(三)物欲與道德的爭論
《寶貝兒》并沒有刻意去營造和表現一些意識視角,沒有抨擊現實生活的這些情緒。只是記錄和反映他們的生活,講述他們的故事。他們的存在和出現只是讓影片有一種時代感和環境感,通過這些被還原的現實質感。電影始終圍繞著“救與不救”這兩個極端的話題進行展開,剛出生的嬰兒被確定為先天缺陷,父親及親人決定不予治療。[7]而“江萌”認為孩子需要救助,自己就是成功案例,有著同樣經歷與感受。電影避免了站在道德制高點,在現實問題發生時,要面對的一方面是人類所堅持的人性,人道。另一方面是人類自持的理性,從“父親是否有權決定這個有著先天缺陷的嬰兒的生與死”的問題到“每個生命都擁有著生存的權利”。都是大眾往往避而不談的現實問題,但一說起來便會爭論不休,各執一方的話題。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近幾年不斷發展地各類現實主義題材中越來越注重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和大眾生活,揭示存在的各種社會現實問題,將大眾的生活縮影搬到熒幕之上,從而來尋求與受眾產生的情感共鳴,引發受眾的思考,深入社會現實問題,通過各種社會現象和熱點議題來弘揚主流文化價值的發展,加強多元文化之間的融合與發展,使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能通過現實主義題材真正的滲透到大眾的生活中去。加強現實題材劇的社會責任感,做到以受眾的心理需求為主,關注社會話題,關注民生。
參考文獻:
[1]張志軍.心向受眾以人為本的傳播理念[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4(08).
[2]孫瑤.影視文化與新媒體藝術[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8.07.
[3]李艷霞.藝術作品的審美境界[J].文化月刊,2017(C7).
[4]彭菊華主編.影視作品評析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04.
[5]鄭興東著.受眾心理與傳媒引導[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07).
[6]李法寶著.影視受眾學[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02).
[7]戴維·邁克爾·列文,張旭著.《文學的藝術作品》前言[J],漢語言文學研究,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