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響教育的質量、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長,因此,維護教師心理健康是一項重要的系統工程。上海市奉賢區教育學院提出從發展性維護、預防性維護和治療性維護三個角度探尋教師心理健康維護的新途徑,幫助教師以積極、健康的心態投入工作。
【關鍵詞】教師;心理健康維護;生涯發展
【中圖分類號】G44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6-0047-03
【作者簡介】張玨,上海市奉賢區教育學院(上海,201499)工會主席,高級教師。
近些年,教師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外界關注。一方面,作為學生心理健康的護航者和保健者,教師首先必須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如果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佳,會對學生造成師源性心理傷害。另一方面,教師的工作負擔和職業壓力日趨加重,他們既要投入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改革工作中,又要忙于應對各類常規的教學檢查及考核;既要忙于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又要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為教學質量負責,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發展。
2017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制訂了《上海市中小學教師專業(專項)能力提升計劃》,通過創新區域和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模式,著力提高教師育德能力和心理輔導能力。由此可見,教師心理健康是學校教育教學決策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標準之一。教師心理健康維護,并不是等教師有了心理問題后再進行干預,而是應該著眼于探尋心理健康積極預防與促進的新途徑。下面以上海市奉賢區教育學院為例,介紹三種教師心理健康維護體系。
發展性維護是指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使教師的認知能力、情感、意志等得到全面發展。上海市奉賢區教育學院為了豐富教師的業余生活,培養教師的興趣愛好,著力打造了乒乓球、徒步、冥想、音樂、舞蹈、文學、書畫、誦讀、攝影、垂釣、茶藝、DIY手工制作、旗袍秀等13個教工社團。這些社團在學院黨政工部門的支持下,獨立自主地開展多姿多彩的活動,成為教師融入學院的紐帶、溝通交流的橋梁、風采展示的舞臺、心靈歸屬的港灣。教師通過身體鍛煉、冥想放松、音樂欣賞、朗誦閱讀、心理游戲等活動,促進和維護自身心理健康。
(一)身體鍛煉
教師首先需要有健康的體魄,只有身體健康了,體力充沛了,身心之間有著良好的互動,才能夠迎接新的挑戰。為此,教師要讓身體鍛煉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有氧鍛煉(低強度、長時間)和無氧鍛煉(高強度、短時間)均可有效地抵抗抑郁。堅持6周以上的無氧鍛煉,可以使緊張、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得到顯著改善。有關研究表明,產生心理效益的運動需要20~30分鐘,40~60分鐘的身體鍛煉則會使身心進入積極陶醉狀態并使大腦得以自由運轉。以健身為目的的鍛煉一般以每周3次以上為宜,同時還應結合鍛煉的類型、鍛煉的強度、持續的時間、個人的身體情況等因素綜合考慮。
(二)冥想放松
如何使大腦快速冷靜下來?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將注意力集中于某樣事物。呼吸是冥想放松的基礎方法,每天給自己10分鐘,在安靜的辦公室角落,盤腿坐在墊子或者普通的椅子上,保持脊椎挺拔、全身放松,輕輕地閉上眼睛,將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呼吸上。吸氣時,感受吸進去的氣息被身體吸收,于是身體得到滋潤,內心感覺愉悅;呼氣時,隨著氣息的均勻呼出,感覺不需要的廢氣通過鼻孔從身體內部釋放出來,讓身心一下子就輕松起來。
(三)音樂欣賞
教師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一方面以某種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為依據,跟隨音樂的節奏和律動,創造出各種現實與非現實的意向世界;另一方面,進入自由想象的世界,獲得愉快、輕松、悲愴、憤怒、傷感等情緒體驗,與腦波、心跳、呼吸等產生共鳴,有助于調節自身情緒,使內心達到新的平衡狀態。具體的音樂欣賞方法包括以下幾種:
1.音樂冥想法。實施音樂冥想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使自己置身于音樂的環境中,伸展背部,肩膀放松,然后輕輕地閉上雙眼。在傾聽美妙音樂的同時慢慢地呼吸,全身心地沉浸。進行音樂冥想時,音樂的選擇很重要,不同的音樂能帶給人不同的心靈境界。當出現焦慮、憂郁、緊張等不良情緒時,可在冥想時加入柔和、愉快、輕松的音樂,使自己在短時間內放松下來,休息片刻,恢復良好的心理狀態。
2.聆聽討論法。這種方法通常采用小組的形式,聆聽音樂后,成員在指導者的引導下進行討論。具體的做法是每人選擇自己人生各個階段中有特別意義的歌曲或樂曲,并在聆聽時回憶當時的情景。聆聽、回憶與討論的過程能成為敞開心扉的突破口,促進心理成長。
3.歌唱法。歌唱能鍛煉心肺功能,人體在平常狀態下平均每次的呼吸量為500毫升,而歌唱時每次的呼吸量可升至數千毫升,不但可以擴大肺部功能,鍛煉胸部肌肉,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臟功能,而且能釋放負能量,緩解緊張、壓抑、焦躁、疲倦等負面情緒,達到身心完全的放松與愉悅。
預防性維護是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讓教師認識到心理狀態與身心疾病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心理素質,自覺調整心理狀態,達到心理預防的目的。上海市奉賢區教育學院為了全面把握教師的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狀況,對教師的工作及生活狀態進行調查,并建立教師心理健康檔案。結果顯示,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需要及時關注,特別是30歲上下和45~51歲的教師群體。因此,學院按年齡分層設計了三個教師生涯工作坊,基于職業發展規劃突破教師發展困境,促進不同年齡層次教師的心理健康發展,緩解職業倦怠,提升職業幸福感。
(一)從愿景到執行力———職初教師生涯成長營
職初教師生涯成長營活動分四次進行:第一次是自我介紹,要求不能用嘴巴介紹,只可用肢體、眼神或道具,盡一切可能讓其他成員了解自己。第二次是明晰生涯目標,回答四個問題:為什么要做教師?什么時候開始有做教師的念頭?二十年后是否還會做教師?會是一個怎樣的教師?引導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進行思考。第三次是面對挑戰,通過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讓職初教師發現自己還很年輕,還有繼續打拼的動力。第四次是制定職業成長規劃,包括長期成長規劃和具體實施計劃,教師對照目標要求找出自身差距,明確需要提升的工作能力,并找到提升這些能力的最佳學習方式。
(二)調整狀態、不忘初心———成熟期生涯發展工作坊
成熟期生涯發展工作坊主要解決職業中期教師的“七年之癢”和“中年危機”。活動從自問“我是誰”開始,然后了解“我的五樣”“我的支持系統”,最后描繪“我的生命線”。教師們在活動中受益匪淺,有成員表示:“參與了這次工作坊,我對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有了新的認識,在工作上,特別是處理上下級、干群關系時要盡可能地換位思考,客觀、理智地解決問題;在家庭中,要明確自己的定位與角色擔當。總之,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中年人工作與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三)重溫教育夢、走向新生活———離退休教師動力小組
離退休教師動力小組由工作經驗豐富、已經退休的老教師主持,幫助臨退休教師處理職業退出期可能產生的失落情緒,使其盡快適應退休生活,走向新的生涯旅程。主持人通過團體沙盤游戲,展示了“相聚2018”“青春無悔”“心中的玫瑰”“明天會更好”4幅作品。活動結束當天,即將退休的馬老師感慨地說:“為了明天更加絢麗多彩,我將此次培訓作為人生旅途的一個加油站和新起點,滿懷熱情地去擁抱我的退休生活!”
治療性維護是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轉變健康觀念,克服心理缺陷和消極心理,消除心理問題、心理異常甚至心理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上海市奉賢區教育學院為全區教師開通24小時全天候心理服務熱線,安排心理志愿者熱線值班,接聽教師心理咨詢熱線,接待網絡咨詢和現場面詢,全力服務于教師的心理健康發展。
[1]沈之菲.教師心理健康[醞].天津:新蕾出版社,2008:81-85.
[2]周雪梅,俞國良.教師心理健康問題:類型、成因和對策[J].教育科學研究,2003(3):51-54.
[3]俞國良,曾盼盼.論教師心理健康及其促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1):20-27.
[4]莊小榮,劉美蘭.科學管理成就教師健康心理[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19(12):100-101.
[5]劉金平,任潔,原雨霖.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結構及其培養[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1):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