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沖突;成長;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4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16-0071-03
【作者簡介】冷含君,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南京,210003)教師,高級教師。
青少年渴望獲得友誼,期待被接納。但由于社會化水平有待提高,身心發展處于不穩定狀態、自我關注過多等原因,他們容易產生人際沖突,導致情緒低落,產生憂傷、憤怒等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學習和掌握解決人際沖突的策略有助于提高青少年人際溝通的能力,促進人際間的良好溝通,從而增強其社會適應性。
人際沖突是一種對立狀態,表現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關聯的主體之間的緊張、不和諧、敵視甚至爭斗的狀態。大部分時候沖突帶給人們的是焦慮,但是正視并學習應對沖突,就能使之成為成長的機會。
一、暖身活動:現場調查
教師:在我們生活中,由于每個人生活背景、性格有差異,觀念、看法不同,避免不了會產生一些碰撞、沖突。你有和他人產生沖突的經歷嗎?沒有和別人起過沖突的同學請舉手。
設計意圖:提出本課核心概念“人際沖突”的定義,通過現場調查、采訪的形式,核對學生對人際沖突的理解。
二、“沖突”聯想
教師:提到人際沖突,你的腦海里會浮現出什么樣的畫像?你的沖突畫像有哪些顏色?由什么樣的線條組成?請選用你覺得合適的顏色,用繪畫的形式為沖突畫像。要求:隨意涂鴉,選用任意的圖形、色彩來自由表達對于沖突的內心體驗。不必關注繪畫技巧,重點在于用繪畫表達自己的情緒。畫好后請互相欣賞和交流,說說你的沖突畫像表達了哪些情緒,或者你透過同學的作品看到了他的哪些情緒。
學生在A4紙上給沖突畫像。
教師:剛剛我看了同學們的作品,可以看出在沖突中我們的情緒還是挺復雜的,有著多種不同的情緒體驗。有的同學的線條很雜亂,看上去應該比較煩躁。接下來請同學們來具體說說,你的作品表達了沖突時的哪些情緒體驗。
學生:憤怒、壓抑、悲傷、孤獨、傷心、委屈……
教師:情緒沒有對錯之分,這是你當時最真實的感受,也是最真實的內心表達。通過情緒你想要表達什么?我們一起來聽聽。
學生:生氣是不滿意,無法接受。悲傷是達不成目標,無能為力。孤獨是無人理解。壓抑是怕傷害對方。
教師:透過情緒我們看到了彼此的期待。讓我們看到、聽到彼此內心的想法:“事情應該是這樣的……”“我更想要的是……”“……這樣做我可以接受”。
設計意圖:用繪畫的形式將人際沖突中的復雜情緒體驗外化,幫助學生覺察沖突;通過引導學生對沖突中情緒的覺察,使學生了解沖突雙方彼此的期待。
三、回顧“沖突”
教師:回憶最近一次(或者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沖突,當時發生了什么?當時你的感受如何?當時你說了什么?做了什么?結果怎樣?
學生討論:你怎么看待自己當時的處理方式?沖突給人際關系帶來了哪些負面影響?我們從中可以獲得哪些學習與成長經驗?
學生1:我就直接開打了,當時很爽,后來就有些后悔,因為仔細想想并不都是對方的錯,自己也有錯。我心里內疚,但又不好意思說,會影響我和他的關系。
學生2:我一般不跟別人爭,順其自然,什么都不說。有時候心里會有些不舒服。
教師:我們在應對沖突的時候會有5種方式———競爭、回避、遷就、妥協、合作,每種應對方式都有各自適用的情景。有的方式雖然暫時能緩解沖突,但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今天的課題是《沖突帶來成長》,如果我們在沖突中能夠覺察情緒,了解彼此的期待,反思應對,聚焦問題解決的方法,那么,我們就會在沖突中學習、收獲、成長。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沖突”經驗,讓學生了解常見的解決沖突的方式,并分析這些方式產生的影響。
四、應對“沖突”
教師:請用“沖突管理表”(見表1)幫助案例中的小A、小B解決沖突。
PPT出示案例:體育課后,小A熱得滿頭大汗,回到班上就把電風扇開了起來。小B最近身體不舒服,風扇一開就更加難受了。

教師:在同學們的展示中,有哪些應對方法對解決沖突有幫助?還有哪些可能的解決方法?
學生1:要觀察一下對方的情緒,要讓他聽得樂意。必要時,可以先說一些他喜歡聽的話,討好一下他。
學生2:可以先說對他有利的話,如“我知道你很熱,想吹吹風涼快涼快。”然后說我們倆的共同點,“我們都不希望自己感冒,不希望自己身體不舒服。”最后提出自己期望,“你看,我都已經感冒了,這風扇是不是吹一會兒就可以關了?”
PPT播放視頻《母子沖突》。
教師:請分組討論視頻中的母子沖突問題、他們的應對方式及影響、母子雙方的情緒和期待。
學生:媽媽和兒子都很憤怒,互相指責對方。媽媽希望兒子“聽話”,就是想要兒子順從媽媽,不玩電腦游戲,好好學習。兒子希望媽媽“別老管著”他,別對他的學習成績提出過高的要求。
教師:請六位同學分角色表演在面對沖突時應該如何協商。
情景劇表演:一位同學扮演媽媽,由“媽媽”另選兩位同學扮演“媽媽”的“期待”和“應對”。一位同學扮演兒子,由“兒子”另選兩位同學扮演“兒子”的“期待”和“應對”。六人貼上準備好的標簽,即:媽媽、媽媽的期待、媽媽的應對、兒子、兒子的期待、兒子的應對。互動開始,老師詢問雙方的“期待”有沒有滿足,“應對”該如何回應當下的問題(如果“應對”沒法提出解決方法,可現場求助其他同學)。幾輪互動后暫停,詢問“媽媽”和“兒子”以及現場其他同學的感受。情景劇結束后,老師幫助六位表演的同學去角色,如把標簽撕下,讓學生對自己說:“我是伊伊伊(自己的名字),我不是他的媽媽。”
教師總結:在人際沖突中,不僅要關注情緒、了解期待、反思應對、解決問題,還需要關注人際溝通過程中的表達與傾聽。
設計意圖:通過案例,教師示范如何應對沖突。用心理劇的方式,幫助學生學會面對沖突時覺察情緒,了解彼此的期待;反思應對,聚焦問題解決的方法。
五、拓展作業
藝術創作:嘗試創作一個藝術作品幫助自己在沖突之后平靜下來。可以是一幅圖或漫畫,也可以是自己編寫的歌或歌詞等。
職業鏈接:登錄網絡搜索與解決沖突有關的職業,如調解員、仲裁員。
本節課,學生通過活動體驗、小組互動、分享討論了解了人際沖突中情緒表達的內涵,沖突應對方式及其影響,應對、管理沖突的方法。課堂活動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尤其是最后的情景劇環節,將“媽媽”和“兒子”的“期待”“應對”外化,使得學生更容易參與,能在課堂上呈現自己最真實的生活經驗。如果課時設計為2課時,課堂上將會呈現出更多的學生管理沖突的有效方法。
從教學理念上看,本節課的選題具有針對性,與高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與發展需要相吻合。另外,冷老師對本節課輔導主題及核心概念的理解精準而深刻,認為大部分時候沖突帶給人們焦慮,但如果正視它,學會應對它,就能使之成為成長的機會。
從教學設計上看,結構化的設計清晰有序:暖身活動現場采訪—“沖突”聯想—回顧“沖突”—應對“沖突”,四個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關注情緒,了解彼此的期待,并學會反思和應對,進一步學會表達與傾聽。
從課堂氛圍上看,團體張力較強。教師設計的活動緊貼學生生活,學生積極參與投入,氣氛和諧活躍,現場活而不亂,并能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心理健康課的體驗性得到了充分展現。
從專業技巧上看,最突出的特點是真誠開放,能夠將薩提亞治療理念自然地融入課堂進程中,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傾聽學生的真實心聲,并能做出及時的引導與回應,注重現場的生成。
從課堂效果上看,學生投入度高,感悟其中、體驗其中。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點評嘉賓:蘇華,金陵中學心理健康教師,江蘇省心理健康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