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原本只在特定場合出現的“預約”,強勢占領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買口罩要預約、下館子要預約、理發要預約、掃墓要預約、連賞個櫻花也要預約……疫情下的“預約制”,能否成為現代人的生活習慣?
“預約制”提升辦事效率——所謂預約,就是預先約定時間、提前作出安排。在歐美國家,預約早已成為一種習慣,但在我們這里,許多人還沒有這個概念,從來都是“說走就走”,以至于到醫院看病、窗口辦事、景區游玩等,經常排起長龍,浪費時間。進入“互聯網+”時代,預約辦事已是大勢所趨。
“預約制”凸顯管理智慧——“約”產生于公民與城市服務之間,既是一種約定,也是一種契約。遵守契約,提供服務和接受服務都不爽約,是“預約制”帶來的良好互動生態。預約能有效統籌和調節公共服務資源,使公共服務資源實現簡約高效配置,進而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所以說,“預約制”是一種城市管理智慧。
期待“預約制”成為習慣——因為抗疫的需要,“預約制”是被倒逼的。但在疫情結束之后呢?以“預約制”的便利性,如果輔以政策支持,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就會習慣成自然。當然,面對一些老年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情況,現階段可以采用提前預約與現場排隊相結合的方式,隨著網上預約的不斷推進與普及,全面實行“預約制”也應為期不遠。
(綜合《南方日報》、中新社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