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桅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化的影響遠甚于2008年時的全球金融海嘯。
從時間維度看,國際金融危機10年一遇,而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則是百年一遇。經合組織秘書長古里亞將此次疫情描述為繼“9·11”恐怖襲擊和2008年金融危機后,“21世紀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次經濟、金融和社會沖擊”。法德等歐洲國家領導人稱疫情是幾十年來最大挑戰。
從空間維度看,金融危機主要是全球化的金融市場遭受沖擊,而新冠肺炎疫情已蔓延至190多國,是真正全球公共衛生危機。輿論普遍認為,這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僅對全球民眾健康構成威脅,還可能引發經濟衰退和危機。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主席哈斯說,本次危機與2008年危機的性質存在根本不同,傳統政策工具將效果不彰,“老劇本”起不了作用。
更重要的是全球化劇本也變了。在疫情中首當其沖的是人的全球化,而非錢的全球化。錢即資本驅動的全球化,是注重分配的邏輯,產生貧富差距之弊端;而人的全球化,不是要錢而是“要命”,不存在“你贏我輸”而是“全贏”或“全輸”:人類必須作為一個整體徹底戰勝病毒,沒人能夠獨善其身。
換句話說,如果資本全球化更多是有錢國家的游戲,那么人的全球化就是所有人都關注的,影響也更廣泛。聯合國秘書長指出,全球經濟衰退已無法避免,疫情或將致2500萬人失業。國際勞工組織也說,這不再只是一場全球公共衛生危機,還是一場嚴重的就業市場和經濟危機。國際勞工組織預測的最糟情形是今年全球經濟增速下降8個百分點。
人類文明史也是一部不斷應對病毒挑戰的歷史。這次疫情過后,公共衛生變量會和氣候變化等一樣成為當代社會“生產—生活—思維”邏輯中的常量,深入影響全球化邏輯。政黨意識形態嬗變,國際規則改寫,世衛組織今后可能會被放在與IMF、世界銀行、經合組織等一樣重要的位置看待……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們需要調整重自由、輕秩序的文化結構?!?/p>
資本主義關注資本的邏輯而疏于人的邏輯,源自盎格魯-撒克遜傳統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模式尤其如此。但早在疫情之前西方世界就已開始對資本主義的反思,這次抗擊疫情過程中中國發揮體制優勢,打贏抗疫人民戰、總體戰、阻擊戰,彰顯制度優勢,更使一些西方有識之士開始反思,固執地以意識形態劃分制度、政府甚至整個國家的優劣已經多么不符合現實。
中國逐步控制住疫情并及時向其他國家派出醫療專家、援助檢測劑、口罩等緊缺物資,并與世界廣泛分享抗疫經驗。
疫情催生新的全球化轉型,全人類勝利的邏輯超越了某個國家單贏的邏輯。如果這場疫情能讓更多國家認識到這個邏輯,就應對過去走歪了的道路撥亂反正。
(摘自《環球時報》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