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龔強 劉輝
摘 要 杉木屬于亞熱帶樹種,是南方地區栽培較廣的常綠針葉林樹種,生長速度快、抗風力強,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杉木良種造林技術在優化林業產業結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能進一步促進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結合我國當下杉木良種培育和造林中存在的問題,總結杉木良種造林技術及其應用實踐。
關鍵詞 杉木;良種推廣;造林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S791.2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1.031
杉木喜光,喜溫暖濕潤、多霧靜風的氣候環境,不耐嚴寒及濕熱,怕風,怕旱,喜肥沃、深厚、濕潤、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適宜在年平均溫度15~23 ℃,極端最低溫度-17 ℃,年降水量800~2 000 mm的氣候條件下生長。杉木用途廣泛,可用于建筑、家具、工業等,還可作防風林和藥用。因此,有效應用杉木良種推廣造林技術能夠更好地實現杉木產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協調發展。
1 杉木良種造林中存在的問題
1.1 缺乏良種保護意識
杉木種植大多分布在山區和農村,當地農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并不重視杉木良種化的保護和發展,單憑經驗進行種植,沒有認識到杉木良種化對杉木種植的重要意義,導致杉木的成活率不高,從而讓當地的杉木種植質量和產量受到影響。另外,在日常的杉木種植管理中,農民的杉木良種保護意識不高,經常亂砍濫伐優質杉木良種資源,導致杉木良種急劇減少,嚴重制約了當地杉木良種推廣和造林技術的發展。
1.2 缺乏杉木種植人才
杉木造林良種化發展需要不斷對杉木良種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因此,杉木良種培育技術人員應結合氣候和環境因素在實際種植中以以往經驗為基礎再進行探索研究,以促進當地杉木良種化的發展。但由于大部分地區缺乏杉木種植的專業人才,杉木良種的研究無法開展,制約了杉木的良種化發展,導致杉木良種推廣造林技術無法得到全面普及,阻礙了杉木的良種化發展,導致杉木種植產量低、質量低[1]。
1.3 建設資金投入不足
杉木良種推廣造林技術的普及具有時間長、難度高等特點,所以在推廣過程中需要有充足的資金和物質保障。當前,我國多地的杉木良種化研究經費并不充足,杉木良種推廣和造林技術的應用及推廣無法有效開展。此外,我國還沒有科學完善的杉木良種化體系,再加上一些杉木種植研究人員的綜合素質不高,杉木良種研究工作無法真正有較開展,導致杉木的良種推廣造林技術并沒有得到發展和普及。
2 杉木良種造林技術
2.1 種植地的選擇
杉木良種推廣造林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促進地區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提升。加強對杉木良種推廣造林技術的應用,能夠促進地區林業經濟更好地發展,對林農增收也有著直接促進作用。杉木對生長環境要求較高,所以只有實現精細化種植管理,選擇合適的造林環境,才能提高杉木種植產量和質量,增加當地杉木種植帶來的經濟效益。杉木喜光,喜溫暖濕潤,所以種植地要選擇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切記不可在嚴寒、濕熱、多風、干旱地區進行杉木種植。另外,種植地的年平均溫度不得低于14.1 ℃且不得高于23.8 ℃,其最低氣溫不能低于-16.8 ℃,年降水量在700~1 750 mm為最佳[2]。杉木的耐旱性比較差,并且不宜在鹽堿地種植,所以選擇的種植地區土壤必須要濕潤肥沃,以排水條件較好的酸性土壤為最佳。
2.2 良種的選擇與培育
要更好地進行杉木良種推廣造林技術的應用,就必須在杉木種植過程中進行進行全面精細化種植管理。1)要對杉木生長習性特征進行深入分析,把握好杉木植株的生長能力。2)杉木種植人員要優先選擇遺傳性較好的植株,并不斷加大對良種培育的研究力度,進而不斷提升杉木良種質量。3)在杉木種植造林的過程中,杉木種植人員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結合自然環境條件進行差異化苗木管理與種植培育,針對當地條件中的劣勢積極采取相應的調整辦法,不斷提升杉木種植的質量和產量[3]。
2.3 科學培育
每年的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是杉木種子采收的最佳時期,當杉木種球逐步從青色變為黃褐色時即可開始采收。杉木種子采收選擇15~30年生的母樹為佳,采種時盡量選擇在生長良好的母樹上采種,采種后必須要對母樹進行處理,使其能夠繼續產出杉木良種。在杉木的苗木培育過程中,應盡量選擇光照時間較短、灌溉方便、土壤肥沃且排水性好的砂壤土。杉木育種的苗床最好高25 cm、寬135 cm左右,同時需要對苗床的土壤進行平整,并及時挖好排水溝,以便于苗圃地能及時排水和灌溉[4]。杉木的播種時間一般在每年的2月,這期間需要對種植地進行除草和松土,有需要時還要進行間苗,同時需要噴0.5%濃度的波爾多液至少1次,提前對種植地進行病蟲害防治。一般情況下,一年生壯苗造林盡量選擇立冬至封凍期間或者春季雨水至春分期間。如果是在山區移栽,就需要保證苗木地上部分的1/3埋入土中,如果當地的土壤比較瘠薄,氣候比較干旱,就需要將苗木地上部分的1/2都埋入土中。移栽前需要提前挖好長和寬為
30 cm、高25 cm的移栽穴,然后將苗木的根系在鈣鎂磷肥溶液中蘸一下,再豎直放置移栽穴的中間位置,確保側根能夠自然散在穴底,再將土回填。在填土過程中需要適當輕提一下苗木,確保根系是舒展自然的狀態,最后再在表層填入一層肥土即可[5]。需要注意的是,杉木移栽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條件來確定具體的栽植密度,過密或過稀都不利于杉木的生長。在每年的雨季要隨時進行排水防澇,夏冬季要做好種植地的澆水灌溉工作,一般9月之后便不再施肥灌水。在杉木的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杉木幼苗容易出現猝倒病,在雨季時噴灑的藥液又容易流失,所以在雨季可以常用草木灰拌石灰粉撒在杉木幼苗的頸部,1 km2土地的用量為20~300 kg。如夏季種植地的氣溫比較高且光照充足時,可適當增加漂白粉液、波爾多液或敵克松藥液對苗木進行噴灑。另外,在種植過程中,可以采用營造混交林的方式進行種植,以有效減少杉木病蟲害的發病率,提高杉木種植的產量和質量。
2.4 杉木資源整合
我國南方地區有著比較豐富的杉木資源,并且相對比較集中,大力整合杉木資源能夠有效促進我國杉木良種推廣造林技術的發展。在杉木種植產業發展過程中,將杉木良種資源進行合理整合,同時建立科學的整合機制,能夠促使杉木種植產業良性可持續發展。因此,杉木種植人員要加強對杉木良種資源的配套保護,積極對杉木良種進行探究和探索,不斷改善杉木育種群體,促使我國杉木種植實現高產優產。
3 造林技術的推廣應用
林業部門要結合杉木種植的實際情況,及時建立和完善杉木種植技術管理體系,積極對杉木種植技術進行動態化管理,高效應用杉木良種資源,大力建設杉木良種示范基地,不斷提高當地杉木種植的科學化、專業化水平。另外,要加強對杉木種植人員的培訓和教育,不斷提升杉木種植戶的專業知識和良種培育技術水平,同時增強種植人員的良好保護意識,進而促進杉木種植產業發展,促進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發展相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還可以邀請國內林業專家到當地對杉木種植進行技術指導,提高林農的杉木種植技術水平,進而不斷擴大杉木良種種植面積,全面提升杉木種植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4 結語
杉木是我國林業發展中有重要作用的亞熱帶樹種,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經濟性,同時也有著較高的經濟價值和環境價值。要想進一步提高杉木良種推廣造林技術,就需要林業部門和種植人員不斷提升杉木良種保護意識,加強杉木良種技術的研究和投入,建立完善的杉木資源整合機制,同時不斷加強對杉木良種的應用及推廣,進一步實現杉木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吉.環江縣杉木良種推廣造林技術應用實踐淺析[J].南方農業,2020,14(3):78-79.
[2] 馬仲康.杉木良種推廣造林技術及應用實踐探微[J].農家參謀,2019(7):129.
[3] 程委杰.杉木良種推廣造林技術及應用探究[J].南方農業,2019,13(5):87,92.
[4] 尹沾語.杉木良種推廣造林增產效益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8,38(2):176,178.
[5] 周波興.杉木良種造林推廣技術及其增產效益研討[J].綠色科技,2018(9):148-149.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