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玲
(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 京都)
2010年,澳大利亞培生教育出版了艾莉森·霍斯的英語繪本《靈和海龜》。2014年,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引進版權,將其作為培生幼兒英語預備級第二輯中的一本,在中國大陸出版。
《靈和海龜》的故事比較簡單,繪本一共只有15頁,每頁圖片用一句簡單的英語說明。故事梗概是:一只烏龜在柔軟的沙灘上,“救救我!”她(1)原文用表示女性的她,即“she”來稱呼烏龜。說,“我就要沉到沙灘里了!”不遠處有一艘小漁船。船上的漁夫靈用棍子把烏龜拉了起來,烏龜笑著向靈道謝,并游向大海,靈與她揮手道別。第二天,靈坐在舢板上出海捕魚,忽然波浪涌來,漁船側翻,“救救我!”他說,“我快要沉到大海里了!”海龜看到了靈,馬上游過去讓他趴在自己的殼上,并把他安全地帶回到舢板上,靈微笑著向海龜道謝,并親切地摸了一下海龜的頭,海龜也微笑著向他道謝。故事就這樣結束了。
這個繪本所畫的人物,還有故事情節本身,都與日本傳說《浦島太郎》(うらしまたろう)相似,而且二者均明顯地帶有中國色彩。本文將以此為角度,對海龜故事繪本中的中日英文化美育進行比較研究。
《浦島太郎》最早見于八世紀初的《丹后國風土記》,在《日本書紀》中也有記載,而日本最早的和歌集《萬葉集》出現了幾首關于浦島太郎的和歌。這個故事的說法流傳多種,遍布日本各地,在日語教材中也出現了《浦島太郎》[1]。這個故事也早就有中英文繪本,如東京澀谷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中英文雙語繪本《浦島太郎》(2)Urashima Taro, Tokyo: IDEA Institute INC, 2009.,說的是比較通行的故事:
很久之前,在海邊的一個小村莊里,住著一個名叫浦島太郎的漁民,他和年邁的母親一起住,他非常勤懇而且孝敬母親,為了母親,他每天都出海捕魚,但有時候一條魚都抓不到,這樣的話他們就得挨餓,日子過得十分清貧。
一天,只捕到一點魚的浦島太郎結束一天的工作往家趕,走到海灘的時候發現幾個小孩正在欺負一只幼小的海龜。浦島太郎覺得那只海龜很可憐,于是出口制止了他們,并用自己捕來的魚交換那只海龜,孩子們拿著裝魚的簍子,高高興興地散開了。
“不要再被抓到了哦!”浦島太郎溫柔地對海龜說,然后讓海龜游到海水里。海龜快樂地游著,在沉到深海里之前,海龜回頭看了一眼浦島太郎。
回到家后,浦島太郎把放生海龜的事情和媽媽說了,媽媽聽了之后很高興,夸贊他做了一件好事。雖然因為救海龜太郎把當天捕到的魚都給了那些小孩,母子倆沒有什么可吃的了,但他們還是很高興。幾天之后,太郎像往常一樣出海捕魚,一只大大的海龜慢慢地游向他。海龜說為了感謝太郎的相助,它的主人要送給太郎一份禮物。太郎想了想,說不認識這只海龜,也不知道何時幫助過它。
海龜說太郎前幾天救了當時還很小的它,所以現在要帶著太郎到海底的龍宮城堡,主人正等在那里。太郎想不過是去一會兒而已,沒什么問題,于是他坐上海龜的背,讓海龜馱著他游到了魅力非凡的海底龍宮。
龍宮主人乙姬熱情地招待了太郎,乙姬帶著太郎盡情地在海底龍宮參觀游玩,同時享用人間難得的美味佳肴。太郎打開了四扇門,分別在四扇門后看到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象。有一天,太郎忽然夢到了母親日日到海邊等他回來,于是太郎決定回家。乙姬挽留不住,贈給太郎一個寶匣,告訴太郎這個寶匣可以讓他重回龍宮,但是在這之前不能打開匣子。
浦島太郎回到村里后,感到物是人非,到處找不到自己的家后,向老人打聽,才知道人間已過了幾百年,他再也無法見到自己的老母親了。浦島太郎后悔莫及,悲傷慌亂之下,他忘了乙姬的話,打開了寶匣的蓋子,里面冒出一縷輕煙,浦島太郎瞬間變成了滿頭白發、彎腰駝背的老人家。
坪田讓治的《浦島太郎》[2]則寫海龜對浦島太郎有明顯的依戀之情,而且海龜是由海底龍宮的主人龍宮仙女變成的。出于對浦島太郎的愛,龍宮仙女派人駕駛一艘大船邀請浦島太郎到海底龍宮生活。
浦島太郎是丹后(今京都)人,丹后靠著日本海,海上交通方便,與國外的文化交流也較為頻繁,與大海有關的傳說流傳很多。在日本的浦島太郎故事里,太郎多是一位出海去了神奇而陌生的異鄉,然后返回故里的人,回來后卻發現物是人非,再也無法融入故鄉。這個故事寫出了當地經常出海尋夢的人的心聲。在沿海地區,海上交通工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海龜在故事中就充當著“交通工具”的角色。東京IEDA出版的繪本明確指出這一觀點,認為故事里的海龜不是普通的海龜,而是名為愛因斯坦號的光速宇宙飛船。(3)Urashima Taro, Tokyo: IDEA Institute INC, 2009。見書中松田健司所撰后記。所以在日本最常見的浦島太郎雕像,就是他拿著釣魚竿,坐在大海龜的背上望著遠方出神。(4)日本飛鳥資料館關于浦島太郎故事的闡釋也提出了這一觀點,原文是:“浦島太郎としてのイメージは亀の背に乗っている姿でしょう?!県ttps://www.asukanet.gr.jp/tobira/urashima/urashima.html。
與把海龜當作單純的“交通工具”不同的另一種故事類型認為,海龜是指龜姬,是浦島太郎的戀人或者妻子,能給男子帶來財富和享樂。比如鳥取縣日野郡流傳的浦島故事說活了三百多年的浦島太郎打開寶匣變成仙鶴之后,龜姬為了與他長相廝守,也離開大海,變成海龜,爬上陸地,與浦島太郎結為夫婦,因此在日本,龜鶴有著恩愛祥和與長壽的象征意義,日本民俗學家關敬吾在浦島故事的解說中指出龜是長壽的象征。[3]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龜鶴也有這樣的象征意義,如龜鶴齊齡這一傳統吉祥圖案。[4]在南北朝的典籍中,就可以看到不少稱揚龜鶴長壽仙靈的文字。1963年,鄂城縣博物館收集到一塊直徑22.3厘米、邊厚1.20厘米的寫著“龜鶴齊壽”的圓形元代銅鏡。[5]中醫還有龜鶴延年湯[6],這副湯藥以烏龜和雞肉、香菇為主要原料。另外還有美容飲品龜鶴二仙茶,諸如此類,均反映龜鶴在民間的信仰。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密切聯系,由此也可見一斑。關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龜文化,下文將作詳述,此處從略。
另一方面,英國民俗學家安德魯把這個故事當作孝子典型來進行宣傳教育,并對龜姬與母親在“爭奪”浦島的心的時候,浦島傾向母親的行為大加贊揚,他在故事開頭寫了這樣一段話:“以后每當他們的孩子調皮時,他們就會說起那個孝順的兒子的故事,告訴孩子們,他是如何為了自己的父母,放棄了富麗堂皇的宮殿以及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盵7]浦島太郎在故事中成為孝子的化身。培生英語繪本則簡寫這個故事,并把它寫成人與自然(動物)和諧相處、互相幫助、共生共存的生態人文關懷的故事。由此可見,不同國家、不同思想背景的編寫者會把同一個故事寫出不同的情節和不同的主題,各有取舍。
《浦島太郎》包含著中國傳統文化,這是顯而易見的。有學者指出,浦島太郎的故事是中國志怪小說和道教神仙思想在日本傳播和發展的結晶[8],故事中的蓬萊山、龍宮等都與中國典籍《山海經》《搜神后記》等有關?!镀謲u太郎》無疑融合著中日文化,其中既有中國文化的痕跡,也有日本文化的獨特之處。英語國家在接受日本浦島太郎故事的時候,并未吸收其中的龜文化。
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世界上的龜共有數百種,有淡水龜、海龜和陸龜幾大種類,海龜的腿扁平,像鰭一樣,既可以游泳,也可以在陸地上行走,有時甚至還能用來攀爬,龜可以說是地球上最長壽的動物了。[9]龜在中日文化中同被視為長壽的象征,與龜的生物特性有密切關系。今天說到龜,仍然讓人首先聯想到龜的長壽。比如,在中英雙語繪本《豐富多彩的海洋生物》中,首先出場的就是海龜:“今天是海龜爺爺的一百歲生日。海龜爺爺是大海里出了名的老壽星,大家都來替他祝壽?!盵10]在這個系列的繪本中,還有一本《小海龜找媽媽》,用形象生動的方式講述了海龜在海灘上產下海龜蛋,小海龜破殼而出尋找媽媽,最后也強調了海龜的壽命可以長達一百五十多年,“是動物中當之無愧的老壽星”。[11]30繪本《冰川在融化》也出現了海龜,這次,海龜是作為智慧的代表,來回答小北極熊的問題,解釋溫室效應引起冰川融化的危害及其原因。[11]18-25龜的智慧,與其長壽有關,曹操曾用“龜雖壽”為題寫了一首四言古詩,不少玉石雕像都以龜喻長壽,如金代青玉龜游荷葉玉飾寓意吉祥長壽。[12]相關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如認為在唐代,龜就超越了作為動物本身的含義,成為特定的象征符號,被賦予特殊的意義和情感傾向,承載著特殊的文化意蘊。龜的象征內涵有數端,主要表現為長壽、祥瑞、吉兇、權威與榮耀、賢德、事業等象征意蘊。[13]龜在唐代人的心目中具有預知未來的能力,這與龜的占卜作用一脈相承。在唐宋時代,有不少人以“龜”命名,如“李龜年”等,也是取其長壽吉祥之意。[14]相關研究還有很多,茲不一一羅列。
在傳統文化里,龜還可以預兆未來,如《搜神記》載:“商紂之時,大龜生毛,兔生角,兵甲將興之象也。”[15]117意思是說,商紂王時,一只大烏龜身上長毛,兔子頭上長角,而這些都被視為戰爭即將發生的征兆。又,同書載:“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張儀筑城都城,屢頹。忽有大龜浮于江,至東子城東南隅而斃。儀以問巫,巫曰:‘依龜筑之?!憔?,故名龜化城?!盵15]298張儀修筑都城,幾次都修不好,城塌下來,有一天,一只大龜浮出江面,到東子城東南角時忽然死了,張儀依巫師之言,用龜筑城,這次城筑好了,所以這座城被稱為龜化城。像這樣把龜視為建筑根基,起到支撐和鞏固作用的,還有遠古神話《女媧補天》,該故事在《列子·湯問》和漢代劉安所編的《淮南子》中都有記載,今天以繪本的形式活躍于兒童讀者之中。如繪本《女媧補天》[16],說的是女媧煉石補天,拯救蒼生,補好之后仍然擔心不夠牢固,于是找來一只上古神龜,用神龜的四只腳撐起西天?!读凶印珕枴酚涊d了岱輿、員嶠、方壺、瀛洲和蓬萊這五座仙山由于無所維系,顛簸不定,住在山上的神仙、圣人很是苦惱,向天帝反映了這一問題,天帝“乃命禹疆使巨鰲十五舉首而戴之,迭為三番,六萬歲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動”[17]。十五只大海龜輪流載著五座仙山,才使得仙山穩固,神仙、圣人居有定所,生活無憂。
有日本研究者指出:“中國的龜崇拜思想很早就傳到日本,影響及于日本的許多方面,包括人們的觀念和藝術構思。”[18]日本的龜文化與中國有許多相通之處,在日本民間故事《大年夜的龜》[19]里,龜具有神性,可以分清人品好壞,給善良的人帶來財富,給貪婪的人帶來懲罰。有研究者指出,在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流傳的神話中,由于烏龜是大地的負載者,所以地震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海龜有時候想松動筋骨。[20]上述《列子·湯問》巨鰲載山的故事也反映了中國民間認為大地負載、地震與海龜有關。今天,日本民間認為龜可以預知地震。但是在日本文化里,支撐大地的是魚,引發地震的也是魚,龜負載的是人并帶人通往神奇的異界。據學者研究,“關于地震的引發者,日本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八丈島的島民認為達摩祖師頭上頂著島嶼,頂累了,頭上盛物的草圈會偏移,這樣就會發生地震。在阿波、德島一帶,人們認為鬼太郎‘兒啼爺’學嬰兒叫時就會發生地震。在沖繩群島,人們認為鰻魚騷動會發生地震。在石垣島,人們認為大螃蟹夾住鰻魚,鰻魚一顫抖就會發生地震。不過,日本最流行的地震神話是鯰魚引發地震”。[21]但是鯰魚與地震的關系,也是在江戶時代初期才出現的。不過,由于日本是四面臨海的島國,因此大地形成的傳說大都與海水及海洋生物有關,如《古事記》上卷稱天地形成之初,“國土幼稚,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油脂,像海蜇那樣浮游著”[22]。但是龜與大地也不是沒有關聯,同在《古事記》里,龜是守護國土之神的坐騎,《古事記》神武天皇東征中記載國土守護之神乘龜而來。
龜懂得報恩,助人救人的故事在日本流傳較多。景戎著的《日本靈異記》上卷第7篇《贖龜命放生得報所助緣》講的是禪師弘濟因救龜而得現報,在被海盜投入海中之時由龜負載得以保全性命。這個故事是對《冥報記》的改寫(5)參見王曉平《佛典·志怪·物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92頁;河合隼雄在其著作《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范作申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龜與龜姬”中也提到了浦島太郎故事中的龜,認為浦島故事是因為佛教思想的影響而加入了動物報恩的情節。,但是也反映龜文化的中日共通點。龜長壽而可通靈,而且可以負載和拯救。
中國和日本均有龜卜,這也是中日文化都認為龜可以通靈的證明。龜卜起源很早,從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來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氏族很有可能已經將龜甲用于占卜[23],獲得神靈的指示,商代晚期已經普遍出現龜卜。龜可通靈,采用龜甲占卜這一點也影響到了日本?!度毡緯o》崇神天皇七年二月條記載,用龜卜尋找疫病的原因,然而,根據考古發掘,6世紀左右,龜卜傳到日本,而且不僅是國事采用龜卜,貴族的日常事務也采用龜卜。出土龜卜的地方,集中在對馬、伊豆和壱岐這三個與大陸、朝鮮半島交通的要地[24],日本還流傳著《龜兆傳》《新撰龜相記》等龜卜用書。8世紀初,在確定平城宮(今奈良)地址時,就采用了龜卜?!度毡緯o》中有關于龜卜的記載,又據學者調查得知,日本古代占卜用龜甲和鹿骨,因為鹿在日本人看來是神獸,而且不難獲取。[25]據說徐福東渡日本,不僅把中國的一些風俗習慣和生產技能帶去,也把崇龜信仰傳播開來。而在龜崇拜文化較為興盛的唐代,來中國留學的日本僧人,或到日本去的中國人,“把中國的崇龜俗也進一步交流去了”[26],而且,“唐代龜卜之盛也影響到了東鄰日本”[27]。
由此可知,中日文化中的龜都具有負載大地和通靈這兩個特點,所以在浦島故事中,才會出現龜載著太郎到達海底龍宮的情節,體驗神奇的異界生活。
培生英語繪本《靈與海龜》只有龜載人、救人的情節,略去了中日傳統龜文化中龜可通往異界的俗信,強調了人與動物的互助互惠,集中傳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與中國和日本不同,在英語文化中,“烏龜不過是行動緩慢、其貌不揚的動物而已”[28]。不少語言文化學者持這一說法:“英語中的turtle沒有什么特別的象征意義,僅僅被人們認為是一種普通的爬行動物,‘慢’是其最基本、最自然的特性。”[29]筆者通過郵件聯系到《靈與海龜》的作者艾莉森·霍斯,在郵件中,霍斯稱她的寫作靈感來自約15年前讀到的一則來自亞洲的故事,說一位女子掉落海里,被一只大海龜救起,女子在海龜的背上一直等到有人來營救她。此外,她的靈感還來源于《伊索寓言》中的《獅子和老鼠》,她寫作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孩子與動物和諧相處,互相幫助,要懂得感恩和報恩。她說,在英語文化中,龜并沒有特別的文化意義,僅是一種爬行緩慢的動物。(6)摘錄自艾莉森·霍斯給筆者的郵件。
值得注意的是,培生英語繪本中的浦島太郎的著裝頗具中國風,很像浙江舟山一代漁民穿的龍褲,褲腿較短,褲筒較大,且顏色多是灰黑色。另外,培生英語繪本中的漁夫所戴的帽子,也是中國漁民常戴的笠帽,帽邊較寬,形似小傘,可擋風雨。(圖1)[30]不像日本繪本那樣畫成典型的東洋著裝風格,下身穿蓑裙、短褲,小腿扎著綁帶,光著腳沒有穿鞋。(圖2,圖3)就連浦島太郎的名字都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很具中國特色的名字“靈”。其形象比較如三圖所示:

圖1 培生英語繪本中的浦島太郎和龜(封面繪圖)

圖2 東京IDEA版多語繪本中的浦島太郎和龜

圖3 大阪榎本書店印行的《浦島太郎》(7) 《浦島太郎》,大阪:榎本書店,1948年,第1頁。
英語國家接受浦島太郎的故事似乎比較晚,2005年、2006年,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將一幅江戶時代后期的浦島太郎繪圖和一幅明治時代的浦島太郎繪圖傳到美國國會圖書館,這兩幅浦島太郎圖像一幅畫的是浦島太郎和彈著三味線的美麗女子載歌載舞,浦島太郎穿著畫著龜的圖案的裙子,另一幅則是浦島太郎坐在龜背上前往龍宮,這兩幅圖分別是浮世繪畫師喜多川歌磨和河鍋曉齋所作。這兩幅畫都體現了道教文化,日本俗信認為是鯰魚引發地震,有學者指出,其思想的發源,也可以追溯到中國的道教思想。[31]相關論述還有很多,比如有研究指出《浦島太郎》的成文受到唐傳奇《游仙窟》的影響,并稱《丹后國風土記》逸文中的浦島太郎故事說浦島釣到的是五色龜,五色龜對應著道教的五行思想,等等。[32]說起來,龜的長壽與強大的生命力,使其與道教思想相聯系,從而顯得神秘而神圣。但這種帶著傳統宗教特色的神秘、神圣感在英語繪本中,已經蕩然無存,英語繪本用擬人手法,把海龜視為人類的朋友,互相幫助,共渡難關,和諧共存。
綜上所述,雖然《靈和海龜》《浦島太郎》都是關于漁夫和海龜的故事,都有幫助和感恩的情節,但是,因文化背景和改編者觀念的不同,英語的海龜故事與中日的海龜故事呈現出迥然不同的特色,但二者都有獨特的審美效果和教育功能。浦島太郎帶著中國和日本的文化與思想,在遇到英語文化時,中日傳統思想文化糅合為一體,龜文化及其民間信仰被過濾掉,卻衍生出新的美育主題,那就是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由此可見文化傳播和闡釋的復雜與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