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斯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長春 130000)
臨床常見的足部畸形中,拇外翻合并小趾內翻非常典型。從發病原因來看,具有一定復發性,如遺傳因素、不良生活習慣等。發病后,患者足部會出現明顯不美觀、穿鞋困難等表現,若不及時采取治療措施,甚至會引發拇囊炎、胼胝等并發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
選擇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48例拇外翻合并小趾內翻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選取微創截骨矯正術治療。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最小36歲、最大75歲,平均年齡值(51.34±1.54)歲;病程最短0.5年、最長5年,平均病程值(2.35±0.42)年。
本次納入48例患者均采取微創截骨矯正術治療,全部手術操作在患者仰臥體位下完成。術前,以兩側足踝關節上5 cm為準,以懸空狀態放置在床邊,做好常規消毒措施,完成消毒巾鋪墊。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選擇麻醉藥物成分為利多卡因與布比卡因,劑量分別控制在100 mg、12.5 mg,并在使用前用20 mL的生理鹽水稀釋。確認麻醉藥物效果可見時,借助X線視角,在近節趾骨近端內側使用小圓刀(15號)作一長度為0.5~1 cm切口,深度以抵達趾骨為準。對關節囊進行分離時,選擇雙彎頭的骨膜剝離器由遠至近完成。對突出的骨贅進行打磨時,選擇小磨鉆完成。為避免打磨過程中產生的溫度導致周圍骨組織出現壞死的情況,需要在進行的同時,選擇生理鹽水降溫。另外,對已經發生病變的關節囊、骨屑使用彎鉗打磨。對患者的具體癥狀進行確定,并以此為依據,選擇第1跖骨頸截骨術進行治療,或者第5跖骨頸橫行截骨術進行治療。手術完成,使用克氏針對已經矯正的骨頭進行固定。
研究期間依據視覺模糊評分法(VAS)對患者的疼痛感進行評估,依據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對其生活質量進行記錄,結果均以分數顯示。統計各組康復優良率[2]。康復優良率評價標準如下:畸形處已經被矯正,如紅腫、疼痛、行為受限等癥狀表現已經消失,記為優;畸形處已經被矯正,癥狀表現已經有好轉趨勢,記為良;上述標準均未達到,記為差。對優良率進行計算。

相比較治療前VAS評分(6.28±1.54)分,治療后(3.11±0.26)分更低(P<0.05)。
如表1,相比較治療后ADL評分,治療后分數更高(P<0.05)。

表1 治療前后患者生活評分[(±s),分]
48例患者中,24例顯示優(50.00%),23例顯示良(47.92%),1例顯示差(2.08%),總計優良率為97.92%(47例)。
拇指外翻合并小趾是指拇指長軸與跖骨長軸間成角已經超過15°,導致患者行為受限,無法正常生活、工作[3]。目前,在治療手段上,該病癥可以選擇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其中,保守治療雖然對患者造成的傷害較低,但效果不夠理想,因此,手術治療是大多數患者的選擇[4]。
截骨矯正術是對該病癥進行治療的有效措施之一。但選擇傳統的大創口手術方式治療,創口較大,感染風險也較高,患者在圍術期需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近些年,微創手術治療由于其自身特點在臨床中得到患者與醫師的廣泛青睞,微創截骨矯正術就屬于微創治療術中的一種[5]。與傳統的開放性手術治療術相比,該方式具有創傷小、術后恢復快、感染風險低等明顯優勢,從手術效果上來看,也更為理想。對于拇指翻合并小趾內翻的患者而言,其截骨面并不光滑,但是在截骨術中,為了能夠讓上截骨面與下截骨面充分鉗插,需要在術中進行手法推移,畸形矯正后,對該處進行固定[6]。
數據結果顯示,相比較治療前VAS評分(6.28±1.54)分,治療后(3.11±0.26)分更低(P<0.05)。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觀察組創傷性較小。48例患者中,24例顯示優(50.00%),23例顯示良(47.92%),1例顯示差(2.08%),總計優良率為97.92%(47例)。相比較治療后ADL評分,治療后分數更高(P<0.05)。優良率與生活質量評分綜合來看,畸形位置得到了矯正,患者可以正常活動,行為不受限制,生活質量有所提高。
在拇外翻合并小趾內翻畸形的治療中,選取微創截骨矯正術,可在減少患者痛苦的同時,保證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