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劼
(北方國際合作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40)
運用博弈論的方法探討了在國際承包工程競爭中中國國際工程承包企業間過度競爭態勢的成因及后果。在博弈論相關理論基礎上,通過建立博弈模型,分析證明了各方博弈將導致消耗戰博弈大概率出現[1]。
對于如表1所示的簡化對稱競爭博弈模型,假設,有兩家中國承包企業(承包商A與承包商B)競爭收益為V的國際工程項目,雙方各自的項目開發成本都為C時,存在混合策略納什均衡解

(1)。
通過推導,可以得出分析結論:通常來說,項目的收益V大于項目開發成本C,由于通過堅持而在下一輪獲勝比在本輪退出更符合競爭參與方的利益,當參與各方都認為會競爭成功時,這個博弈一旦開始,就無法停止下來,使得競爭各方都會堅持多輪競爭,從而陷入消耗戰博弈。
對于陷入消耗戰博弈的各方,通過降低項目收益V(降價)可以獲得競爭優勢。當各方都采取類似的降價策略時,通過逆向歸納法(Backward induction)[2]推導,該國際工程項目競爭將趨向于完全競爭,即項目收益趨向于C。對于陷入多輪競爭消耗戰博弈的各方,考慮到之前已付出的沉沒成本,競爭各方只有輸家, 沒有贏家,并因此陷入了“勝利者的詛咒(Winner’s curse)”中。
研究擬引入合作競爭博弈理論,建立中國國際工程承包企業間的合作競爭博弈模型,通過分析得出納什均衡解,從而闡明了中國國際工程承包企業間采用合作競爭博弈策略能有效降低消耗戰博弈發生的概率。
合作競爭(Co-opetition)首次由耶魯大學的Nalebuff 教授和哈費大學的Brandenburger教授提出并用來描述包含競爭與合作兩個組成部分的現象, 同時他們通過博弈論闡明了合作競爭的重要性[3]。
當今企業發展趨勢是既合作又競爭,幾乎不存在完全競爭或完全合作。中國國際工程承包企業之間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每個企業都是獨立的利益主體。一方面,追求自身個體利益最優化是企業的經營目標,甚至可以以犧牲其戰略伙伴的利益為代價;另一方面,企業為了獲取更長遠的利益,在很多情況下也愿意與包括競爭對手在內的其他企業合作,尋找各方的利益均衡,尋求整體協同最優,達到多贏的結果,從而使中國國際工程承包企業整體上達到帕累托改進(Pareto improvement)。
國內已有研究者指出,在國際背景下的我國國際工程承包業在企業規模、管理水平、融資能力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提出中國政府應努力給予政策支持,企業應調整經營結構,尋求國際國內合作,盡快實現與國際接軌[4]。
國際工程承包項目正朝著大型化、復雜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單純依靠一家承包商的資源、技術與能力在項目獲取和項目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為了順應市場的轉變,中國國際工程承包企業之間應考慮從競爭轉向合作,以合作模式承攬國際工程項目。簡化的對稱兩方合作競爭博弈模型如表2所示。

表2 對稱的合作競爭博弈模型Tab.2 Symmetric co-opetition game model
對于表2所示的博弈模型,當項目的收益V>-C時,3個策略組合(競爭,合作——放棄)、(合作——放棄,競爭)和(合作,合作)都達到帕累托最優(V-C )。
此時,對于表2所示的博弈模型存在兩個純策略納什均衡:(競爭,合作——放棄)和(合作——放棄,競爭)。根據納什均衡的奇數定理(The Oddness Theorem)[5],還應存在一個混合策略納什均衡。
經求解,可得出混合策略均衡解為:
(2)。
通過式子(2)與式子(1)的比較,可知P2*=Q2* 假設項目開發成本C為1(百萬),項目利潤為5(百萬),承包商A與承包商B的選擇競爭概率從表1的4/5(80%)降為表2的2/3(67%),雙方同時選擇競爭的概率從表1的16/25(64%)降為表2的4/9(44%)。 通過以上推導可得出的分析結論:中國國際工程承包企業間采用合作競爭博弈策略能有效降低消耗戰博弈發生的概率,相應地提高達成帕累托最優的概率。因此,中國國際工程承包企業應加強企業間合作共贏,從“競爭”轉變為“合作競爭”。 首先,在中國商務部對中國企業參與國際項目的控制全面放開的大背景下,承包商會等相關行業商協會應加強行業制度建設和行業自律,強化規范和引導,促進企業間互利合作,減少無序競爭,從而提升我國對外承包工程行業的國際競爭力[6]。其次,中國國際工程承包企業應發揮各自比較優勢,以“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為契機,以組成聯合體等形式開展重大項目合作,推動中國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避免不正當競爭,避免陷入消耗戰博弈窘境,實現互利共贏的發展局面。與此同時,成功運作的聯合體可把各方的管理優勢、技術優勢及價格優勢、經驗優勢疊加,將提高項目收益V,產生“1+1>2”的效果。4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