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鳴,王 巖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血液風濕科,哈爾濱 150020)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一種以滑膜炎為典型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疾病,病程漫長,復發率高,致殘率高,是本病的主要特點,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因本病的治療時間較長,臨床療效較為遲緩,故而多數患者不選擇住院治療。但在院外治療期間,受疾病、缺乏督導等因素的影響,多數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較差,病情控制效果欠佳,增加了患者的再入院率。有研究報道[1],成人序貫療法在提升RA患者療效方面體現出了較好的效能。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血液風濕科與社康中心構建合作模式,合理應用區域醫療資源優勢及特色,對轄區內的RA患者實施序貫護理干預,現對其實施情況作出如下歸納。
采集具有明確臨床診斷、自愿參與本次試驗研究的60例RA病患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兩組,每組各30例。常規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61.7±7.1)歲,病程(5.6±0.9)年。試驗組男10例,女20例,年齡(62.3±6.7)歲,病程(5.9±1.0)年。兩組病例的基本資料無差異性(P>0.05)。
對兩組病患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包括飲食、用藥的基礎指導,協助患者完成各項檢查項目,告知出院后有關注意事項等。試驗組外加序貫護理干預,具體內容為:與患者所轄的社區康復中心建立合作關系,擬定一套合理的社康協作RA康復計劃及健康指導方案。要求各社康中心派遣2名專員、風濕科專家對其進行系統培訓,培訓內容以RA的病理知識、常用治療手段、貫序治療方案的具體執行方法、有關注意事項、RA的康復方法、預防復發措施、飲食及生活指導等,以講座形式進行4期培訓。待RA患者入院確診后,檢查紙質檔案并留存于風濕科,以數據庫及社康中心互聯網進行電子版互聯互通,由社康專員依照護理計劃對患者進行跟進指導,引導患者規范用藥,合理飲食,科學運動,減輕患者的疾病癥狀、穩定病情、預防復發及促進康復進程等。督促本組患者認真落實各項干預內容,邀請患者家屬積極參與其中,給予患者以足夠的關心、支持與鼓勵,定期進行電話及登門隨訪。
各組患者均經相應護理治療干預12個月后對比臨床體征的改善情況,并自擬問卷,從遵醫用藥、合理運動、科學飲食及定期復查等方面評估治療依從性。
護理前,兩組病患的主要癥狀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盡管兩組患者的癥狀得分和護理前相比均有改善,但試驗組改善的效果比常規組更為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主要癥狀評分比較分)Tab.1 Comparison of main symptom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scores)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對比
試驗組患者的依從性為28例、不依從者2例,依從率為93.3%;常規組患者的依從性為22例、不依從者8例,依從率為73.3%。兩組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臨床上,“依從性”還被稱之為“順從性”、“順應性”,是指病患依照醫生的規定及指示進行治療、和醫囑一致的行為,反之則被稱作非依從性[2]。RA的慢性病變可能會致殘,臨床典型表現以天鵝頸樣畸形與紐扣花畸形為主。既往的統計資料記載,RA的預期壽命比普通人要短10年,可見本病癥對患者的生存質量會帶來嚴重影響。同時,RA患者因為個人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及治療上欠缺規范性,加重了病情[3]。
通過社康護理干預和對RA患者自我能力鍛煉,受損關節保護,關節功能鍛煉指導,用藥與飲食指導,心理疏導及健康宣教等,強化了日常治療措施落實的規范性,扭轉了患者的不良認知及錯誤觀念,協助他們調整與消除不良情緒,提升參與臨床治療的依從性,進而提高了用藥治療的效果,更有效地控制了病情,優化其生命質量。如今,“生物——心理——社會”醫學在現代醫療中的地位不斷被提升,病患生存質量的改善情況也被作為評估患者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并得到醫護人員的高度關注。RA患者住所因為和社康中心相距較近,且社康中心有較集中化的患者資源及相對完善的醫療資源配置,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召集所轄區的RA,通過講座的形式宣傳與疾病相關的知識,可提升醫療資源的有效利用率[4]。
在謝玉娜[5]的研究中,將96例膝骨性關節炎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均予以常規治療,觀察組聯合三聯序貫法進行護理干預。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ISOA總分為(6.34±1.41)分、治療總有效率為92.68%,和對照組(10.51±1.42)分、73.17%相比較,差異均較為顯著。采用三聯序貫法對膝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護理干預,有益于改善緩和關節功能,護理成效顯著。
在本次研究中,護理后試驗組患者的主要癥狀評分、治療依從性均高于常規組,差異均較為顯著(P<0.05),可初步得出如下結論:對RA患者實施序貫護理干預,有益于改善RA的治療依從性,提升該病的臨床治療效果,優化病患的生存質量,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