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煒
【摘 要】音樂音響是戲劇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段,它是在流動的時間中作用于聽覺的藝術。音樂音響以聽覺化的藝術手段,烘托情緒、營造氣氛并且制造多維的聽覺空間,從而呈現規定情景、揭示人物內心、塑造人物形象、展示戲劇沖突、推動事件發展、完成戲劇任務。音樂音響設計是一門集藝術與技術為一體的學科,它已經融入到軍旅戲劇作品的藝術創作中,在軍旅戲劇舞臺上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戲劇;音樂音響;規定情境;人物形象
中圖分類號:J814.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8-0006-03
從廣義上講,戲劇作品包括話劇、戲曲、歌劇、舞劇,乃至目前歐美各國影響廣泛的音樂劇等。從狹義上講,戲劇主要是指舞臺話劇。而我們在這里所講的戲劇即指話劇作品,是從狹義上來理解的[1]194。戲劇是在舞臺上由演員以對話、動作與情緒表達為主要表現手段,為觀眾當眾表演的一門綜合藝術[1]195。戲劇藝術通過演員的語言、動作、形體、舞蹈,以情感人、直抒胸臆。而舞臺美術、燈光、服裝、化妝、道具、音樂音響和多媒體技術等多種表現手段的運用,發揮了戲劇藝術的綜合性特征,增強了戲劇藝術的舞臺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軍旅戲劇作品作為中國戲劇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獨特的軍人視角、感人的情節畫面、震撼的音響效果、動人的音樂旋律,越來越廣泛地受到廣大受眾的喜愛。
音樂音響是戲劇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段,它是在流動的時間中作用于聽覺的藝術,它能連續喚醒人們的經驗記憶,打開人們的精神向往和想象空間。音樂音響以聽覺化的藝術手段,烘托情緒、營造氣氛,制造多維的聽覺空間,從而呈現規定情景、揭示人物內心、塑造人物形象、展示戲劇沖突、推動事件發展、完成戲劇任務。本文試以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演出的軍旅戲劇舞臺作品《我在天堂等你》《炮兵家園》《青年近衛軍》《等到凱旋那一天》《歷史的天空》為例,從音樂設計、音效設計、音響設計三個方面,闡述如何對一部軍旅戲劇舞臺作品進行音樂音響設計。
一、音樂設計
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樂音在時間上的流動來創造藝術形象、傳達思想情感、表現生活感受的一種表現性時間藝術[1]167。音樂可以說是一部戲劇作品的靈魂,它抒發劇中人物的柔情、傷感、思念、悲壯、幸福、痛心、愛戀、孤獨、緊張、浪漫等情緒,通過合理的敘事功能,展示戲劇沖突,推動劇情向前發展。
當我們拿到一部戲劇作品的文學劇本時,通過仔細閱讀劇本,可以了解故事發生的年代背景、地域特征、人物身份、人物性格和命運走向,從而架構全劇敘事情節,理解故事傳達的主題思想。然后進一步了解編劇、導演的創作意圖,了解劇中的戲劇沖突、舞臺呈現方式,明確劇中的音樂風格特征、情緒特點,以此來設計音樂位置,估算音樂時長,進行音樂設計。戲劇中的音樂按照來源可分為以下四類。
(一)原創音樂
原創音樂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編劇、導演的創作意圖,充分呈現劇中規定情境,塑造人物形象。我們可以為劇中主要人物或主要情境創作主題音樂。創作音樂的方法很多,首先,可以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創作出以四或八個小節按和弦進行的旋律動機,依照這個動機發展變奏,使用不同的配器,再回到這個旋律動機,完成音樂的主部主題。然后,進入副部主題,創作方法類似。最后,再回到這個主部主題,創作出全劇的主題音樂。根據故事發展脈絡,當這個劇中人物或規定情境再次出現時,可以再次使用主題音樂,這時可以使用相同的主題旋律,使用不同的配器、速度、調性、曲風等,使音樂出現情緒或風格的變化,表達不同情境下同一人物內心世界的變化發展,傳達不一樣的聽覺體驗。
例如在解放軍藝術學院創作演出的軍旅話劇《炮兵家園》中,作曲欒凱為劇中人物炮團團長趙鐵剛創作了幾段主題音樂。當趙鐵鋼和戀人白玫在火車上相遇時,主題音樂的呈現是管弦樂,表現出兩人相見時內心熾熱的情感。當趙鐵剛來到炮團,思念戀人時,主題音樂的呈現變成小提琴與豎琴的合奏,僅有的兩件樂器塑造出兩人心心相印和埋在心底的思念之情。當趙鐵剛表明自己不愿去大城市,甘愿留在基層錘煉,白玫傷心地跑開時,單簧管演奏出主題音樂,表現出主人公孤單寂寞、無人理解的內心世界。
例如在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演出的軍旅話劇《歷史的天空》中,作曲孫寶全分別為劇中人物梁必達和東方聞音創作了主題音樂。當梁必達即將接任軍分區司令員,東方聞音前來慶祝時,梁比達在東方聞音的引導下,立志要在革命的道路上堅定走下去,這時一支圓號輕輕地演奏出凝重寬廣的旋律,而后弦樂隊重復了這段旋律,音樂層層遞進,情緒層層疊加,最后男聲合唱加入,將這段音樂推上了高潮。音樂表現了梁必達在革命道路上的成長經歷、在戰斗中的心路歷程,營造出一個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當東方聞音在戰斗中為掩護戰友犧牲后,梁必達在墳墓前祭奠她時,從遠處飄來了一段女聲淡淡的吟唱,似乎是東方聞音沒有說完的話語,隨后小提琴輕柔地奏出哀婉的音調,弦樂隊在背景音樂中輕輕附和,又似乎訴說著東方聞音對梁必達深深的愛戀、不舍,以及和心愛的人分離的哀怨思緒。
(二)版權音樂和原聲音樂
如果沒有原創音樂,我們也可以在付費的版權音樂或電影、電視、游戲原聲音樂及古典音樂中,選取符合劇情和人物內心情緒的,剪輯制作成劇中音樂。我們可以根據劇情,剪掉主題動機之前的部分,這樣主題動機直接切入,劇中人物內心直接進入規定情境,顯得干凈利索。也可以根據劇情,把幾個音樂片段剪輯到一起,要注意前后幾段音樂的節奏連貫,音量大小,使之過渡自然。
例如在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演出的軍旅話劇《我在天堂等你》中,當離休將軍歐戰軍開完最后一次家庭會議,一個人內心獨白時,出現該劇主題音樂。這段主題音樂剪輯自電影原聲音樂《宋家王朝》中的第一首《宋氏三姐妹》,音樂剪掉了引子,從主題旋律的鋼琴部分直接切入,鋼琴、二胡和管弦樂隊交相輝映,音樂既恢弘又凄婉,表現出歐戰軍堅守理想信念、寧折不彎、重情重義、孤獨落寞的內心世界。當進藏女兵運輸隊經過艱難跋涉,終于興高采烈地踏上高原營地時,出現了一段場景音樂,這段音樂選自電影原聲音樂《走出非洲》中的第一首《我在非洲有個農場》,銅管演奏出青藏高原遼闊的氣勢,弦樂的抒情優美表現了女兵們懷揣革命理想信念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當50年前的白雪梅和50年后的白雪梅心靈對話時,出現了一段情緒音樂,這段音樂選自電影原聲音樂《細細的紅線》中的第四首《光》,大提琴的撥弦和跳躍行進,木管與弦樂的緩慢旋律,很好地傳達出處于不同時空的同一個人心靈之間的碰撞,表現出50年前的白雪梅純真和浪漫,以及50年后的白雪梅博大而寬厚。
(三)故事發生年代流行的音樂
對于劇中特定年代流行的音樂,我們可以選取最能符合規定情景、時代特征和人物內心情緒的音樂。
例如,在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演出的軍旅話劇《等到凱旋那一天》中,20世紀80年代初期,戰斗英雄閆國良立功后回到家鄉,和女友菊香來到南山公園,這時公園里正好有一群時髦的男男女女跟著卡帶錄音機播放的旋律翩翩起舞,卡帶錄音機播放的音樂是鄧麗君的《美酒加咖啡》和劉秋儀的《阿里巴巴》。這兩首歌曲把觀眾帶回到劇中規定的情境,實現了時空轉換,四四拍的節奏韻律感強,正好適合搖擺,歌曲傳達出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對時尚和物質生活的追求。再如,在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演出的話劇《青年近衛軍》中,《青年近衛軍》《可愛的冬天》《喀秋莎》等俄羅斯民歌的出現,同樣把觀眾帶回到劇中蘇聯反法西斯衛國戰爭時期的規定情境。
(四)主題歌
主題歌是全劇音樂的核心,它能夠展現全劇的主題思想,塑造全劇的基本形象,主題歌的旋律通常也是全劇的主題音樂。
例如在軍旅話劇《我在天堂等你》中,女兵運輸隊隊員劉毓蓉為搶救牦牛背上的物資,被發狂的牦牛拉著沖下山崖,這時出現了劉青作曲的該劇主題歌《我在天堂等你》。犧牲后的劉毓蓉穿著新娘裝,拉著紅綢帶,和她心愛的海子哥紅綢纏綿,傷心落淚的三名女兵動情地唱起這首歌:“天上有星,像你晶瑩的眼睛;地上有花,像你嬌紅的笑顏。”這首主題歌展現了進藏女兵懷揣革命理想、甘愿犧牲奉獻的精神,揭示出全劇的主題思想。
例如在軍旅話劇《歷史的天空》中,春耕時節,八路軍和老百姓一起插秧,這時一首悠長的皖西秧歌在山野間飄蕩,這是孫寶全創作的該劇主題歌《插種》。歌中唱道:“五月里來好風光,哥挑秧棵走水鄉,細皮嫩肉的妹子喲,接住把子你心別慌。五月里來好風光,妹子踩水栽秧忙,粗手大腳的莽哥哥哎,弄濕了妹妹的花衣裳。”歌曲采用故事發生地皖西大別山民歌的曲調,以男女對唱的形式,配上嗩吶、梆笛等民族樂器,生動再現了抗日戰爭時期皖西地區軍民共同勞動、共同生活的場景。
二、音效設計
音響效果,簡稱音效,是戲劇舞臺音樂音響中的一個重要元素,也是戲劇演出的重要創作手段。它藝術地再現了自然界中如風雨、雷電、鳥鳴、海浪等和社會生活中如槍炮、飛機、汽車、電話等,以及精神世界中紛繁復雜的聲音。
音效設計最初是從劇本的故事情節中捕捉創作靈感。我們首先確定戲劇的表現風格,如寫實、寫意、抽象、浪漫等,而后明確音效的來源,是舞臺上或故事中客觀存在的自然界或實物發出的有聲源音效,還是主觀上由劇中人物內心想象或情緒外化的無聲源音效,或是兩者的結合。依照劇本和統一構思的要求設計音效,使之能符合故事情節、人物內心情感、故事發展脈絡和演員舞臺調度,并在實際排演中,確定起止時長、強弱變化和方位走向等。音響效果在戲劇舞臺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烘托場景氣氛、呈現規定情境
在軍旅話劇《青年近衛軍》中,開場鐘聲結束,燈光漸漸熄滅,這時飛機聲在舞臺左方漸漸出現,由遠而近、由小到大,隨著飛機聲臨近,出現炸彈的爆炸聲和房屋倒塌、玻璃破碎的聲音,由模糊到清晰,再到震耳欲聾,然后這幾種音效由近而遠、由大到小,漸漸消失在舞臺右方。這時出現了持續的、帶有行進節奏的低沉鼓聲,舞臺上燈光亮起,逃難的人們手中拿著各種行李、包裹,合著鼓點急速穿越舞臺。這段音效營造了二戰時期蘇聯城市遭受德軍飛機猛烈轟炸、人們懷著低沉慌亂的心情緊急疏散的情境,強烈而震撼的音響效果對現場觀眾產生了巨大的聽覺沖擊,極大增加了戲劇作品在舞臺上呈現的真實性和表現力。
(二)刻畫人物內心、塑造人物形象
在軍旅話劇《等到凱旋那一天》中,戰斗英雄閆國良從戰爭中活著回來,立了功又被破格提拔,卻患上嚴重的“戰后創傷性后遺癥”。在他和菊香的婚禮儀式結束后,一對新人往門外走,這時鞭炮聲大作,閆國良聽到這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停下腳步,內心突然閃回到炮火紛飛的陣地,這時出現一段刻畫閆國良精神世界的音效。隨著鞭炮聲,先是出現低沉的心跳聲,然后鞭炮聲瞬間轉變成槍炮聲,手槍、沖鋒槍射擊,榴彈炮呼嘯、爆炸,子彈穿行,彈殼落地等聲音交織到一起,充斥在劇場前后左右各個方位,營造出一個激烈的戰爭場面。大約半分鐘過后,槍炮聲漸隱,明亮的榴彈炮呼嘯聲由弱到強、由遠而近,緊接著心跳聲,閆國良大叫“臥倒!”隨著巨大的爆炸聲,燈光亮起,劇情又閃回到現實中的婚禮現場,這時又出現了婚禮現場零散的鞭炮聲。這段音效充分展現出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使之外化、聽覺化,從而成功塑造了規定情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三)敘事功能
在軍旅話劇《歷史的天空》中,一場戰斗場面是日軍從舞臺右方向左進行掃蕩,漸漸走近八路軍在左方的埋伏區。緊張音樂漸入,左方我軍的槍聲強起,右方日軍也出現槍聲,雙方的槍炮聲合著緊張音樂交織到一起;這時從舞臺右方漸漸出現了一臺坦克車發動機和履帶的聲音,一挺重機槍的射擊聲從舞臺右方傳來;形勢危急,梁必達下令炸掉坦克車,戰士拿著炸藥包向前沖,右方傳來激烈的重機槍聲,三名戰士倒下了,梁比達急了,拿起炸藥包就往前快速沖去,隨著他扔出炸藥包,舞臺右方出現巨大的爆炸聲,坦克車被炸掉了;梁比達大喊“沖啊!”這時舞臺左方響起了明亮的沖鋒號聲、震天的喊殺聲和激烈的槍聲,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震耳欲聾,聲音的定位從舞臺左方隨著八路軍的行動路線,漸漸移動到舞臺右方,而后漸漸遠去。這段音效營造了一個激烈的戰爭場面,配合了舞臺上演員的表演和行動路線,并且在日軍沒有出場的情況下,用聲音交代了日軍的戰斗情況,完成了劇本的規定情境。
一部戲劇作品,音樂和音效往往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之間會有交叉重疊的情況,這時就需要找到兩者合適的切入、切出點。我們可以根據戲劇舞臺作品本身的內在節奏、劇中人物的內心情緒,找出音樂和音效的前后和強弱關系。
三、音響設計
音響設計對戲劇作品起到控制表演、把握節奏的作用。當音樂和音效的位置確定以后,在前期的排練過程中,演員會根據音樂和音效的節奏調整自己的表演節奏,音響設計者也會根據演員的表演節奏調整音樂和音效的位置和強弱,這是一個相互配合的過程。在舞臺演出階段,與其他類型的演出不同,戲劇舞臺作品的音響設計者要沖到臺前,要對整部作品有一個整體的設計思路,通過控制音樂和音效的起止位置、強弱關系、聲像定位,來控制戲劇作品的表演節奏和演出氣氛,最大程度地增強戲劇舞臺作品的現場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
一部話劇按照演出場地,可以分為大劇場話劇和小劇場話劇。大劇場話劇如《我在天堂等你》《歷史的天空》,演員需要配頭戴話筒或領夾話筒。小劇場話劇如《等到凱旋那一天》《青年近衛軍》,由于演員表演空間相對較小,距離觀眾相對較近,演員可以不用話筒,但是對于稍大一點的場地,為了增強語言的清晰度,可以在舞臺的前區安裝界面話筒,也可以在舞臺中區吊裝微型懸掛式電容話筒,或在舞臺兩側安裝超指向話筒。另外,小劇場話劇音響系統中的返送音箱一般放置在舞臺后區兩側,這樣可以單獨設計一部分音效如蟬鳴、電話鈴聲、海浪聲、嬰兒哭聲,僅從返送音箱送出,這樣較好地呈現了戲劇舞臺上聲音的真實方位,增強了舞臺的縱深感,提高了戲劇演出的真實感。
戲劇作品的音樂和音效繁多,經常需要交叉重疊使用,我們通常使用筆記本電腦播放音樂和音效,為了安全起見,最好同時使用兩臺電腦互為備份。為了保證演出音質,電腦通常需要外接一個專業音頻接口輸出音頻信號。通常使用的音頻播放軟件有QLab、Soundborad、Cubase、Sports Sounds Pro等。
音樂音響設計是一門集藝術與技術為一體的學科,一部軍旅戲劇作品藝術創意的最終呈現要靠完美可靠的技術來支持,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依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審美層次的提高,觀眾對舞臺音樂音響的藝術性和創新性有了更高的要求,音樂音響設計已經融入到軍旅戲劇作品的藝術創作中,在軍旅戲劇舞臺上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