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懿凡 高明珍
【摘 要】數字技術帶來了“人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通過手機或單反可便捷拍攝,復雜的膠片攝影淡出市場。本文梳理了膠片攝影的獨特性,其有態度、有性格、有質感的特點使之無法被取代;并分析膠片攝影活化動因和必然性,著重探討了如何通過數字化、風格化、多元化的轉型手段,使膠片攝影在數字影像時代有意義地活化、留存。
【關鍵詞】膠片風;數字技術;活化
中圖分類號:J405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8-0227-01
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得攝影藝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數字影像時代,數碼攝影的普及對傳統影像市場造成破壞,迫使膠片攝影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所謂挑戰與機遇并存,數字技術對膠片攝影造成沖擊的同時也帶來轉型支撐,所以在數字時代安放膠片攝影的位置很關鍵。
一、膠片攝影的獨特性是數碼攝影無法替代的
如今攝影藝術由精英化走向大眾化是必然趨勢,但是膠片攝影會就此被取而代之嗎?有人說“膠片始終是攝影的根基,一棵大樹無論多么枝繁葉茂,還是要從樹根汲取養分”。我認為歷史的車輪在前進,經典總是不斷被重寫,膠片攝影發展至今有其獨特性。
其一,膠片攝影有態度。膠片作品的創作具備良好攝影技術及習慣,而數碼攝影的簡便滋生了隨意拍攝的懶惰心理,不利于發展。其二,膠片攝影有性格。這是攝影師依靠知感進行的藝術創作,從拍攝到沖洗都充分融合其本人自發的思考與創作,讓每張膠片本身充滿獨一無二的性格色彩。其三,膠片攝影有質感。不同膠片機的成像表達、高清晰度、色彩光線的細膩呈現、感光的高包容度,是膠片攝影依然會被選擇的原因。
綜上,膠片攝影注重真實度、追求原始創作,其畫面質感、攝影態度和美學性格是數碼攝影無法比擬的。所以數碼攝影無法完全替代膠片攝影,二者更替和互補仍是現在進行時。
二、膠片攝影向數字影像藝術靠攏有其必然性
每種藝術類型在每個時代都有不同表達形式,攝影藝術也是如此。雖然膠片攝影與數字影像存在矛盾,但從膠片攝影的變遷歷程看,它從起源、發展、衰落到如今,轉型向數字影像靠攏是繼續留存的一種方式。如Kodak破產后開發了一款APP:Kodak Moments,主要提供圖片社交和打印相片服務,通過數字技術的改造和移動互聯平臺的搭建,Kodak實現產業融合,不僅為自己找到重生機遇,也為膠片攝影作品提供了全新平臺。
可見,技術的進步不是為了摧毀傳統,而是豐富其藝術表現形式。數字技術是膠片攝影得以留存的重要動力因素;大眾的復古審美需求是創造生存市場的關鍵動因;媒介融合的社會條件滿足了膠片攝影的發展平臺,這三大動因給膠片活化創造了條件。從膠片攝影的發展緯度和動力因素來看,膠片攝影數字化是必然的結果。
三、膠片攝影運用數字技術的活化形態分析
在數字時代的當下,合理安放膠片攝影的位置很重要。我認為除特殊情況需要,如博物館展示、小眾膠片攝影師的堅持,以及大眾復古情懷的追求。膠片攝影沒必要以原有形式在數碼攝影橫行的市場中競爭,而是在數字技術的支持下另辟蹊徑,提取其美學風格和精神理念,對浮躁的數碼攝影進行文化滋養。通過數字化、風格化、多元化的活化形態,使膠片攝影在數字影像時代有意義地活化并留存。
(一)數字化保存
運用數字技術與膠片工藝結合,采用數字掃描或數碼翻拍的方式,制作數字底片來解決暗房工藝復雜且膠片難以保存的問題。轉化為數字底片的膠片攝影作品不僅成像更加便捷、保存更加長久,還可以運用攝影后期軟件Photoshop、Lightroom等對色階、灰度以及負片色罩進行再次調節,達到最終成像效果,實現數字化保存并編輯。
(二)風格化改造
數碼攝影成像效果單一,需依靠后期制作來彌補這一缺陷,膠片則是數字濾鏡的巨大寶庫。根據不同品類銀鹽膠片所顯現的色彩和影調,加以數字技術制作濾鏡,為潤色照片提供更多可能。如用于對照片添加預設濾鏡的后期處理APP:VSCO、Enlight中的膠片、銀鹽、LOMO的膠片風濾鏡。此外,HUJI、NOMO、GUDAK這類較專業的膠片相機APP,可預選不同膠卷和手法進行拍攝,讓手機成為一臺智能膠片機。膠片攝影藝術在數字影像時代被風格化,擁有了新的審美價值,它作為一種復古熱潮在數字影像中活化。
(三)多元化融合
以膠片攝影為核心與其他產業相互融合,如圖片社交功能就為多元化提供了便利的平臺,線上的分享、預定聯通線下的、制作、配送,移動端APP:Lofter就是很好的示范,通過標簽、喜歡、評論等功能,讓用戶實現基于標簽的社區式交流。同時,Lofter的樂乎印品功能,提供框畫、照片書等衍生品定制服務。新業態模式的構建,將膠片攝影作品制作成符合市場規律的數字制品并投入市場,實現其市場價值。
四、結語
雖然傳統攝影備受沖擊,但保留自身固有特性的膠片攝影順應時代做出改變,采用數字技術“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向數碼攝影滲透,使得膠片拍攝以不同的形式保持它的魅力與生命力。同時,膠片攝影的拍攝態度和精神理念,值得當下浮躁的數碼攝影借鑒,學習膠片攝影真我、嚴謹的創作態度,戒除浮躁和依賴,充分利用時代優勢,與數字后期處理軟件結合,創作出有特色、有意義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羅斌,代鈺洪.數字時代膠片影像的生存空間[J].電影文學,2014(10).
[2]高衛華,賈夢夢.傳統文化數字化傳播有待解決的幾個問題[J].當代傳播,2016(3).
[3]戴雨萌,駱瑋.傳統攝影的不可替代性——淺析膠片攝影與數碼攝影的區別[J].大眾文藝,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