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熙
【摘 要】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影響之下,中國傳統文化“黃梅戲”擁有了全新的海外傳播途徑。本文從黃梅戲的海外傳播現狀出發,簡要分析了黃梅戲的傳播歷史,并提出了海外傳播策略。
【關鍵詞】一帶一路;戰略背景;黃梅戲;海外傳播
中圖分類號:J82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8-0041-01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加快了我國與“絲路”各國之間的文化、經濟交流,各國之間的關系也更加密切。為了體現我國與各國之間的友好關系,加快彼此之間的文化溝通,黃梅戲的海外傳播顯得尤為重要,并已經成為我國與“絲路”各國之間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
一、黃梅戲海外傳播歷史
“黃梅戲”在我國傳統戲曲文化當中占據著不可動搖的核心地位。早于建國初期階段,黃梅戲便開始了自己的海外傳播之旅。經歷史考證,黃梅戲最早于1955年在東南亞各國進行傳播,基于黃梅戲而延伸來的電影模式至今依然在東南亞占據著一席之地。在海外傳播的初期階段,《牛郎織女》和《女駙馬》是最為經典的黃梅戲橋段,并以電影、唱片等多種形式進行傳播。直到20世紀80年代,黃梅戲的海外傳播再次進入了繁榮階段,以安徽戲劇院為首的創作團隊屢次出訪歐美各國,其足跡甚至跨越了大洋彼岸來到了美國和澳大利亞,演出的作品不僅深受好評,甚至得到了英國王室的高度認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給予了黃梅戲高度的評價,將其認定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音樂。在這一階段當中,黃梅戲的海外傳播主要以專業創作團隊訪問演出為主。而在千禧年的交匯階段,安徽戲劇院的《天仙配》等作品頻繁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演出。而到了2011年,黃梅戲中的經典橋段《梁山伯與祝英臺》被新加坡的影視公司拍攝成了電視劇,并面向全球華人進行播放。
文化的影響力毋庸置疑,文化傳播的方式不僅能夠進一步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更能夠強化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溝通交流,從而實現求同存異、互相了解。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動之下,文化輸出成了國家領導人高度認可的一種途徑和方式。黃梅戲不僅自身攜帶了獨特的中國文化特色,更能夠進一步推動戲曲文化的發展和進度。同時,也只有在文化支撐的幫助之下,我國對外的經濟合作才能夠補充“軟實力”的軟肋,在國際范圍內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二、海外傳播策略
(一)加強人才培育工作
隨著國家給予戲曲傳統文化的重視不斷提升,我國目前多所高校及職業院校開設了黃梅戲專業,如安慶師范大學、安慶黃梅戲藝術職業學院等。此類院校的辦學目標是為黃梅戲藝術培養更多的人才,旨在塑造深受人民愛戴的代表性人才。除了表演人才之外,創作人才、劇本評論人才的培養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而這些工作的開展,均能夠成為黃梅戲海外傳播的基礎動力。
(二)組建官方交流平臺
為強化我國與“絲路”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政府部門需要重視官方交流平臺的組建,為黃梅戲的海外傳播制定長期、可持續的計劃和方針。在實際執行的過程當中,黃梅戲的傳播可以與重大活動連接,各個演出單位輔助參與,并鼓勵民間組織、民間資本參與其中。
(三)制定文化交流合作計劃
為加快黃梅戲的海外推廣力度,貫徹“一帶一路”戰略的精髓,相關部門需要加強文化交流合作計劃的管理。相關部門可以從傳統橋段當中篩選具有代表性的黃梅戲曲目或者現代新戲,并依據“絲路”各國的文化特點、語言特征進行文本翻譯、字幕翻譯、文字介紹、音像出版等工作,降低海外人民在觀看黃梅戲時的文化阻礙,幫助其加快對于黃梅戲的理解和認識。其次,相關部門可以與“絲路”各國聯合舉辦大型演出活動,鼓勵民間表演團體參與其中,共同為黃梅戲的海外傳播貢獻力量。
(四)重視網絡宣傳途徑
在新時代當中,互聯網成了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黃梅戲的海外傳播工作需要給予互聯網平臺高度的認可,不僅要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傳播,更要通過互聯網收集海外受眾的喜好特點,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黃梅戲作品推送。從某種角度來看,網絡傳播的優勢在于針對性強,且不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影響,海外受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均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黃梅戲作品。為了降低各國受眾的文化阻礙,演出團隊應當嘗試著使用地方語言來表演黃梅戲作品,如英語、哈薩克語、塔吉克語等。這樣一來,既能達到降低海外受眾觀看難度的目的,又能提高海外受眾的文化親切感,讓其從中對黃梅戲萌生更大的興趣。
三、結語
綜合來看,黃梅戲的海外傳播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獲得了全新的發展機遇,相關部門及行業從業機構、劇團、人員需要把握時代發展的機遇,讓黃梅戲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參考文獻:
[1]王巧英,王似保.“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黃梅戲海外傳播研究[J].池州學院學報, 2017, 31(1):15-18.
[2]谷峰. “一帶一路”背景下黃梅戲的外宣翻譯及其媒體融合傳播研究[J]. 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1):136-138.
[3]沈嘉達,沈思涵.“一帶一路”視域下的黃梅戲傳播研究[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4):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