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丹
【摘 要】建國70年以來,社會基本矛盾和時代要求的發展變化,使反映時代個體心理和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的女性婚戀觀實現了從物質層面向精神層面的跨越。從“他者”視域到“主體”引領,女性婚戀觀作為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的組成部分,隨著社會變遷呈現出不同階段的時代特點。不同時期的熱播影視劇不僅能反映出不同時代大眾對于女性的期待和審美,也能較大程度反映出女性的婚戀觀及其變化。
【關鍵詞】建國70年;女性;婚戀觀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8-0074-02
婚戀觀作為女性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受社會歷史因素的影響,既是社會文化價值體系變化的重要反映指標,也是社會發展方向的重要指示標識。不僅與時代背景下的個體心理有關,也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價值體系。回顧建國70周年以來女性的婚戀觀,女性對待婚戀的態度,從“別人說了算”走向了“自己說了算”,從生存、生活主導的“別人的路”走向了以自身主體意識為主導的“自己的路”。不同時期獲得大眾廣泛認可的影視作品不僅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時代背景下大眾對于女性的期待和審美,也反映出不同時代的女性婚戀觀。
一、1950-1977:物質基礎的滿足,生存標準作主導
新中國成立初期,溫飽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物質基礎的滿足是影響婚戀選擇的重要條件。例如,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女性更傾向選擇收入更高、經濟條件更好的工人。而在不得不提的“文革”十年,政治性成為婚戀生活的基本性質,政治需要的滿足成為婚戀的首要條件。
建國以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女性在婚戀方面的自由程度雖然擺脫了名義上的“父母之命”,但在實質層面,女性對于婚戀的自主性并未得到發揮,對于婚戀對象的選擇,受父母親友的影響較大。
對于婚姻家庭的觀念,女性將婚姻放在整個人生歷程中十分重要的位置,家庭生活占據較大比重,對婚姻對象的依附性明顯。社會氛圍和家庭氛圍都強調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家庭奉獻作用,其責任是生育子女、照顧老人以及料理家務等。
反映這一時期的大眾熱議電視劇《渴望》,劇中的女主角劉慧芳體現了中國勞動女性善良、溫柔、樸實、剛毅的優良品格和自我犧牲精神。劉慧芳在選擇自己的愛情婚姻時,表現出了強烈的“無我”精神,她與宋大成訂婚是出于一種“報恩”,以及受到母親態度的支配,而嫁給王滬生則是出于一種同情。這兩種選擇的本質都不是出于自發的愛情,而是時代變遷下對于愛盲目渴望的催化物。進入婚姻生活后,劉慧芳將傳統女性的優良品質繼續投注到家庭建設中,家庭婚姻生活是她生活的核心,為了更好地照顧小芳毅然辭職也體現了她對于家庭的奉獻精神。
以編年體的形式呈現的電視劇《金婚》,有一集反映了女主角文麗與鄰居莊嫂把“生兒子”當成比賽。從這一細節可以看出,建國初期,女性在社會和家庭氛圍的影響下,將生育子女作為自身價值的體現。每個家庭有三個以上孩子是這一時期的家庭常態,在對待子女的態度上,重男輕女的思想依舊明顯,并不強調對子女的教育。女性對于生育的態度在國家提出計劃生育政策后才發生變化,少生優生逐漸成為女性的生育觀,對于子女的教育也開始有所重視。
這一時期女性的婚戀觀,無論是對于物質需要的滿足,還是對于政治需要的滿足,都符合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時代背景下的生存標準,女性雖有了自由戀愛、結婚的意識,但實質上對女性的婚戀觀起主導作用的,仍然是與生存條件相關的外部客觀因素。
二、1978-2017:物質和精神合力,生活標準作主導
改革開放初期,國門打開后,國家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女性主義等國外思潮也隨著國門的打開傳入中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女性的婚戀觀念,女性對于婚戀選擇的自主性增強。改革開放初期的電影《廬山戀》打開了自由戀愛美好浪漫之門,反映了改革開放初期女性對純潔而含蓄的情感的向往。
《還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等熱播瓊瑤劇雖然將故事背景定在了清朝和民國年間,但劇中女性角色對于婚戀的態度對這一時期的女性形成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鼓勵女性追求真摯而深刻的愛情。
改革開放使經濟發展快速推動社會進步,同時也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的發展。女性的婚戀觀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逐漸分化為兩類,一類是在不斷加快的經濟發展中迷失,犧牲女性自身的主觀選擇,將物質要求作為婚戀選擇的首要條件;另一類是在社會變遷中堅守自身的主觀選擇,將感情視作婚戀選擇的主要條件。電視劇《裸婚時代》中的童佳倩生動反映了這一時期的80后女性對于婚戀的態度,即感情第一,面包可以兩個人共同爭取。但也有類似《蝸居》等電視劇所反映的女性在面臨更大的物質欲望下,婚戀觀扭曲,將婚戀視作進入另一階層的加速通道而完全犧牲自我。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女性的婚戀觀日漸開放,對于婚戀選擇的主動性和自主性不斷增強。女性經濟收入、社會參與度的提高,使家庭生活的質量得到了同步提升,幸福感增強,婚戀中的男女關系和話語權趨于平等。在子女的教育上,女性開始重視對子女的“智力投資”和“健康投資”。但隨著女性社會參與度的提高、主體意識的覺醒,女性在婚戀生活中對于職業與婚姻家庭的平衡困惑日益增大。反映這一困惑的電視劇作品《辣媽正傳》,劇中夏冰在平衡職業與婚姻家庭時的兩難境遇獲得了廣大女性的認同。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中,影響女性婚戀觀的因素逐漸多元,精神層面的影響比重日益增大,婚戀要求也逐級遞進。女性在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合力作用下,婚戀態度和選擇的話語權,由改革開放之前的生存標準轉為生活標準。同時社會進步為女性提供了更廣泛的社會活動,女性逐漸能夠自己給自己“買面包”,在面臨“愛情和面包誰更重要”這樣的婚戀選擇題時,仍存在著困惑。
三、2017-至今:社會時鐘的破解,主體標準作主導
社會文化對我們的行為發展所形成的期望,隨時提醒我們,何時該發展何種行為,心理學家將此稱為“社會時鐘”。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社會文化,在婚戀觀方面對女性提出的期待是,女性的重心場域應該是家庭,應該選擇在適齡的階段進入婚姻,即使是進入社會工作場域,也應該平衡好職業與婚戀的關系等。在傳統與現代不斷碰撞、調和的改革進程中,長期形成的社會文化深刻影響著女性發展,使女性在做出與社會文化期待相悖的行為選擇時,心理和生理面臨更大壓力。但隨著新時代女性主體意識的高度覺醒,社會時鐘對女性的限制逐漸被打破,女性在婚戀方面表現出強烈的主體意愿,獨立性不斷提高,無論從心理層面還是從生理層面,對于男性的依賴轉移到自身上來。
女性自我改造的不斷深化,對婚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婚戀對象的選擇上,隨著中國社會個體化的縱深發展,多元化表現日益明顯,與個體意愿密切相關,感情成為締結婚戀關系的重要基石,其次還表現出以促進自身發展為基礎的“同類匹配”“資源交換”“超值預期”等多元化的擇偶標準。電視劇《歡樂頌》通過五個職業、經歷、性格等都不同的女性形象反映了新時代女性的多元化特征,其中各自對婚戀不同的態度也反映了新時代女性多元化的婚戀觀。
進入到婚姻家庭中的女性高度認同并積極履行家庭責任,對自身的要求是不僅要在職業場域表現出色,還要經營好家庭。對自身要求日益提高使新時代女性在平衡自身發展與婚戀發展之間要投注更多的精力,而在轉型社會中的生存競爭和經濟壓力下,青年女性越來越難以平衡兩者的關系,因而開始顯現出將婚戀發展置于自身發展之后的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結婚率為7.7%,2018年降至2013年以來的新低7.2%①,“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在青年女性中漸成趨勢。從熱播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獲得大眾女性的廣泛認同中可以看出,女性對于從社會角色中實現自我價值有著較高認可度,婚戀逐漸在女性發展中退居次位,成為錦上添花的存在,而女性在實現自我價值的路徑發生轉變之后,在選擇婚戀時,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得到復歸。
對于破解了社會時鐘、主體意識高度覺醒、獨立性大幅提升的新時代女性來說,婚戀的選擇權都已經在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的新時代背景下,逐漸為女性自身所掌握。
回顧建國70年來女性婚戀觀的變遷,是女性從封建傳統的桎梏中得到解放、不斷取得發展進步的歷程,是女性主體意識不斷覺醒、主體能動性不斷增強、逐漸實現自我改造和參與社會改造的歷程。女性婚戀觀的發展歷程也反映了國家發展與女性發展的相互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進新時代的今天,在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們應該汲取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經驗,不斷革新女性發展,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17年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2017/201708021607.pdf
參考文獻:
[1]周曉虹.中國體驗:全球化、社會轉型與中國人社會心態的嬗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2]韓湘錦.2009-2010年:中國女性生活狀況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3]閻云翔.中國社會的個體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4]韓倩茹.建國以來我國女性婚戀觀變遷分析[D].齊齊哈爾大學,2017.
[5]金窗愛.中國當代女性就業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6]陳慧.從建國以來女性婚姻家庭觀念的變遷看女性意識的嬗變[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11).
[7]張再生,裴桐.改革開放40年的女性發展與女性發展研究:回顧與展望[J].理論與現代化,2018(06).
[8]石紅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婦女/性別理論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9(02).
[9]祖嘉合.女性主體意識及其發展中的矛盾[J].社會科學論壇,1999(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