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瑜
【摘 要】近年來,隨著藝考熱的不斷上升,藝術類畢業生人數逐步增長,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工作成了我們關注的焦點和熱點。本文以戲劇藝術學院畢業生為研究對象,針對他們開展調研、訪談,分析現今藝術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現狀和能力缺失問題,并提出合理的解決路徑,更好地促進藝術類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高其就業率。
【關鍵詞】藝術類學生;就業問題;就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8-0133-02
隨著高校不斷擴招,畢業生數量每年劇增,大學生就業整體形勢嚴峻。每年的六月就業成為社會熱點話題,2019 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為 834 萬人,較2018年增長了1.7個百分點,再創歷史新高。
據中國社科院 2018年《社會藍皮書》就業調查結果顯示,藝術生的就業形勢更是十分嚴峻。在大學生就業率最低的幾個專業中,藝術類專業位居榜首,所以很多學生工作一段時間就會辭職,工作更換頻繁,常常處于待業狀態。對于學工隊伍的一線輔導員來說,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工作必須成為關注的焦點。
一、當前文化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職業現狀和前景分析
(一)畢業生就業情況
根據藝術學院2016-2019年畢業生就業數據看,2016年畢業生為311人,就業人數為298人,就業率為95.82%,靈活就業率為13.2%;2017年畢業生為324人,就業人數為315人,就業率為97.22%,靈活就業率為14.1%;2018年畢業生為336人,就業人數為332人,就業率為98.31%,靈活就業率為9.1%;2019年畢業生人數為255人,就業人數為245人,就業率為96.08%,靈活就業率為15.2%。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就業數和就業率幾年來波動不大,靈活就業和自由職業人數占有一定比例。
(二)戲劇藝術學院畢業生就業的主要特點
1.職業選擇自由。藝術類學生作為高校大學生中比較特殊的一個群體,大都崇尚自由,不愿受管制和約束,不看重工作的穩定性。他們就業最顯著的特點是“自由職業者”比例高、就業形式靈活。根據四年來藝術學院畢業生去向統計數據分析來看,就業行業分布中,教育、娛樂業等行業排名靠前,自由職業是藝術生畢業一年內較多的一個就業渠道,他們通過網絡新媒體等方式,自主選擇和本專業相關的工作。但隨著畢業時間的增長,他們的社會和家庭責任感不斷提高,在畢業三年之后,逐漸傾向選擇穩定的長期工作。
2.各專業就業冷熱不均。藝術類學生更加注重專業是否對口,一部分專業學生往往在大三大四的時候,就開始在本專業領域進行兼職,比如舞蹈表演、音樂表演等這些專業就業前景十分可觀。隨著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生考取了教師資格證,他們更傾向于中小學音樂教師,或者去培訓機構從事教師行業。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舞蹈表演、音樂表演等專業大部分是高質量就業。而一些藝術類傳統專業由于其社會適應面較局限,這些專業學生在選擇的時候堅持從事自己所學的,長時間處于待業狀態。
3.擇業就業受地域性影響。受地區經濟發展和文化事業發展,一線城市、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較發達城市成為許多藝術類畢業生擇業地點的首選。以我院舞蹈表演專業為例,學生畢業后多數選擇去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舞蹈團工作,這些城市的藝術類人才需求大,就業空間前景廣闊,吸納畢業生能力強。相反,偏遠地區發展空間相對較小,就業市場狹窄。
二、藝術類大學生所面臨的就業問題和原因分析
(一)就業地域性強、就業觀念淡薄
藝術類畢業生就業意識不強,就業觀念淡薄,一是因為藝術類學生對未來職業規劃不健全,對人生目標不明確;二是藝術類學生家庭條件相對優越,這就造成一部分學生不著急就業。
(二)藝術類專業學生求職能力欠缺
部分藝術類學生在校期間,沒有足夠重視就業指導課,沒有得到有效的就業擇業引導教育。還有些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對就業市場和當前就業形勢不了解,自我期望過高,就業觀盲目從眾,選擇工作時過多在意工作待遇、工作環境等條件。受藝術類學生自身性格影響,一部分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不愿意服從管理,缺乏集體觀念和社會責任感。
(三)學生缺乏創新創業知識,缺少主動創業意識
藝術類學生的基礎知識較薄弱,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就業市場形勢理解不足,創業準備不夠充分,對創業信息的了解也表面化。目前高校團委和大學生創業中心為學生提供了很多的創業平臺和機會,但很少有學生主動關注,尤其藝術生,創業的主觀能動性不高。
(四)給予學生的就業指導缺乏實效性
藝術類大學生求職渠道有待拓寬,目前學院的就業服務工作,主要是舉辦校園招聘會,引導學生參加企業宣講會。綜合類大學招聘會上,用人單位需要的人才多為綜合類的,藝術類專業對口單位較少。另一方面,目前高校輔導員承擔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然而這些輔導員是非藝術專業,在就業資源、就業渠道和經驗方面所給予的幫助有限。
三、提高高校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力對策的思考
(一) 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提高自身就業水平
學生作為就業的主要參與者,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學好專業知識,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學習中勤于思考,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己,既培養良好的藝術造詣,也要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二)學院建立以提高就業力為核心的培養機制
針對目前藝術類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困難,學校要加強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從藝術類專業的實際出發,結合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特點,開展職業生涯規劃,不斷加強就業指導,幫助藝術類畢業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為順利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拓展校企合作,提升藝術類專業大學生就業綜合競爭力
校企合作是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和拓展就業途徑的新方法,學校通過與用人單位舉辦專場招聘會、與企業建立長期的實習培訓、定期組織學生到單位學習實踐,同時利用小學期等機會邀請負責人到學院開展講座與講學,為提升畢業生就業擇業綜合競爭力打下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會讓企業加深對藝術類專業學生綜合實力的認可。
(四)依托專業比賽平臺,歷練學生綜合能力
輔導員應該通過開展形式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歷練學生的綜合能力,將就業擇業規劃有意識地與活動結合起來。比如模擬面試大賽、專業技能展示、簡歷設計、人物訪談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豐富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四、結語
藝術類學生在擇業就業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問題,尤其在就業觀念、求職能力和創業意識方面較突出,我們作為輔導員,應從培養學生提高就業能力、拓展校企合作途徑等方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就業問題。
參考文獻:
[1]董藝樂.藝術類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的特點及引導研究[J].藝術教育,2014(10).
[2]陳淑愛.淺談如何提高高職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J].時代教育,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