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摘 要】提及“俠”,我們都會不由自主地產(chǎn)生一種欽佩與向往之情。在《史記》里,司馬遷用了一些篇幅來討論游俠的問題,在他看來,游俠并不是像班固所說的“罪已不容于誅”的社會底層的人,而是傾倒天下大眾的英雄。游俠是活躍于春秋戰(zhàn)國和秦漢時期的一個特殊階層。他們于國家而言有利有害,但是對于平民百姓而言,他們是不可多得的英雄。在當今社會,這樣的人貌似已經(jīng)不存在了,然而這不能阻擋人們對俠義之士的崇拜之情。即使見不到真正的俠義之人,人們也會在小說里塑造這樣的人物。因此,筆者認為,社會的完整,不僅僅需要有權有勢的人,還需要俠肝義膽的英雄以及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關鍵詞】史記;游俠;郭解;俠義精神
中圖分類號:I206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8-0179-03
一、《史記》簡述及其“游俠”的產(chǎn)生
《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它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它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chuàng)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zhì)而不俚”。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其中本紀主要是記載當時掌握最高政權、發(fā)號施令的人物事跡;世家記載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的興亡;列傳記載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表分為世表、年表、月表三種,但以年表為主,有記大事的,也有記人物的;書是記載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史記》對我國文學和史學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這里筆者援引白壽彝對其的評價來說明其獨特之處。白壽彝在評論《史記》一書是“空前的巨著,優(yōu)秀的楷模”時寫道:“《史記》這部通史在它所包括的時代上,在豐富的內(nèi)容上都是前無古人的。書中寫貴族的很多,寫平民的也不少,這是二十四史里的其他著作比不上的。司馬遷在那種歷史條件下,就能不僅記載上層,而且也記載下層人物;不僅記載統(tǒng)治集團的人物,而且也記載被統(tǒng)治階級的人物,說明他的眼光是比較遠大的。這一點和以后的史書比起來也是很突出的。《史記》里面不僅寫男子,還記載了婦女當中比較出色的人物,如聶政的姊妹。在寫婦女歷史方面,司馬遷的貢獻是不能抹殺的。《史記》不僅寫漢族,還寫少數(shù)民族。他寫了南越、東越、西南夷、匈奴等列傳,并且不是把少數(shù)民族放在末尾,而是和別的列傳穿插起來,按歷史順序編排。此外,《史記》不僅寫中國,還寫當時接觸到的國外情況。就是這樣,司馬遷把他當時能收羅到的材料和書面上能見到的東西,都利用起來,寫成了一部從遠古傳說時期到漢武帝時期的通史,包括了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婦女、少數(shù)民族和有關的外國。從內(nèi)容的豐富、包含時間的長遠來看,《史記》確實是一部前無古人的巨著,是后來史家的優(yōu)秀楷模。”①
“俠”源于先秦時代,以戰(zhàn)國時最為興盛,秦漢后逐漸衰微,但仍流風不絕。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游俠之風又勃然興起。“俠”這一概念,最早見于《韓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就難怪司馬遷為游俠作傳,以《韓非子》此說開篇。只是此說語焉不詳,并且沒有具體的例證。一直到《史記》的《游俠列傳》,“俠”的基本特征才被較為精細地勾勒出來。游俠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時期,當時百家爭鳴,游俠繼承了儒、墨兩家的一些特點,形成了獨特的俠義精神。
游俠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大變革的背景下從新興的士階層中分化出來的特殊群體,隨著它于西漢后期轉(zhuǎn)化為豪族而從歷史上消失。西漢初期戰(zhàn)爭頻繁,平民的生活變得更加艱苦,游俠以其俠義精神,不圖回報,幫助平民渡過難關,因此,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里,游俠受到平民的歡迎。在司馬遷的筆下,游俠是一群很了不起的人物,而且對社會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
二、《游俠列傳》具體人物形象的分析
在《史記·游俠列傳》中,著重寫了三個人物,即朱家、劇孟和郭解,其中,司馬遷又重點敘述了郭解。下面筆者就對這三個人物進行探究。
朱家是魯國人,與高祖是同一時代。魯國人都喜歡搞儒家思想的教育,而朱家因為是俠士而聞名。這是為什么呢?筆者覺得,他并不是要與社會脫離,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適應社會。他解救過很多的人,但從不向別人夸耀自己所做的事情。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只要做了一點好事或者是幫助了別人,都會產(chǎn)生一種想要回報的心理。而朱家不是這樣的,那些他曾經(jīng)施舍過的人,唯恐再見到他們。他救濟別人,首先從貧賤的開始。“家無余財,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②他一心救援別人,超過為自己辦私事。他曾經(jīng)暗中使季布將軍擺脫了被殺的厄運,待到季布將軍地位尊貴之后,他始終不肯與季布相見。從函谷關往東,人們莫不伸長脖子盼望同他交朋友。從這些細節(jié)可以看出,朱家是一個為行俠仗義不惜錢財,把人看得比錢財重要的人。同時又不求回報,獲得好名聲,盡管他不屑于這個名聲。在當今社會,我們經(jīng)常會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但朱家避之不及,他的這種不追名逐利的行為,是值得我們當代人學習的。
劇孟“以任俠顯諸侯”,其雖“好博,多少年之戲”,但他母親死后,“自遠方送喪蓋千乘”,而他自己死后,是“家無余十金之財”。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劇孟也是一個俠義之士。可能是由于深受劇孟這個俠士的影響,在他之后,涌現(xiàn)了很多俠義之人。
司馬遷詳細描寫了郭解的一生,表達了作者對于游俠的同情。郭解的父親也是一位以任俠現(xiàn)身的英雄,但被誅殺。郭解“為人短小精悍,不飲酒”,在很小的時候就殺過很多人。我們通常說,俠義之人大多數(shù)都是會喝酒的,那樣才能顯出自己的豪爽及俠義的特點,但是郭解是一個不喝酒也稱俠的人。這個話題如果我們有心要討論的話,也是一個不錯的研究對象,在這里,筆者主要是通過這些細小的環(huán)節(jié)去探究郭解這位俠者的人物形象,所以談及的內(nèi)容不多。
不飲酒,說明郭解是一個比較注重個人形象的人。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看到,酒喝多了會失去理智,甚至會違法亂紀。郭解不飲酒,筆者認為,一是喝酒會誤事;二是酒喝多之后整個人的形象就變得和之前不一樣,所以郭解很注重個人的形象及人格。郭解雖然在早年的時候“以軀借交報仇”,但在后來是“更折節(jié)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這表明他是一個不以己私為重,顧全大局,知錯能改的人。如今,知錯能改誰都會說,但是要真正去做的話,是很難的。后來,郭解姐姐的兒子倚仗郭解的勢力,做了一些令人生厭的事,被殺以后,郭解的姐姐以為郭解會為外甥報仇,但郭解在得知實情以后,說:“公殺之固當,吾兒不直。”這說明郭解是一個公私分明、理智的人。不包庇人,是一位懲惡揚善的英雄。對于郭解這樣的人,很多人都是避而遠之的。如果有人對郭解不是那么敬重的話,那些追隨郭解的人就會憤怒而殺人,但郭解認為是自己的德行還沒有修到家。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郭解不會因為別人不敬自己而怪別人,而是從自身去找原因,即使那個人被證實是一個壞人。郭解總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獲得別人的尊重。他遇見仇人,并沒有表現(xiàn)出報仇的神情,而是很和氣地與之談話,以一種和平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讓人無法對這樣的一個人實施報復。
在古時候,人們都是很畏懼權威的,但是有些人的存在是對權威的最大挑戰(zhàn),因而當權者總是想嚴厲打擊他們。漢武帝元朔二年,朝廷要將各郡國的豪富人家遷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貧,不符合資財三百萬的遷轉(zhuǎn)標準,但遷移名單中有郭解的名字,因而官吏害怕,不敢不讓郭解遷移。當時衛(wèi)青將軍替郭解向皇上說:“郭解家貧,不符合遷移的標準。”但是皇上說:“一個百姓竟能讓將軍替他說話,這就可見他家不窮。”于是郭解遷徙到茂陵。人們?yōu)楣馑托泄渤鲥X一千余萬兩。這說明郭解的存在嚴重影響到當權者的權威,同時也從側面說明郭解的那種俠義精神。
古代的老百姓對那些劫富濟貧的人是很歡迎的,在統(tǒng)治階級只顧自身利益的封建社會里,能有一個肯為百姓服務的俠士,百姓自然是求之不得的。郭解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大多數(shù)人的擁戴,甚至有人肯為他去犯法。他其貌不揚,語不驚人,但是能籠絡眾人的心,雖然未得善終,但其個人是讓人敬佩的。
可以說,司馬遷塑造了殺身成仁,言必信,其行必果,救危濟困的《史記》群俠,稱頌他們重信守諾,為報知遇之恩可為知己者死。他在《史記·游俠列傳》中羅列了朱家、田仲、劇孟、王孟、郭解、郭解之父、王孟、周庸、諸白、韓無辟、韓儒等游俠,司馬遷心中的游俠不同于韓非子,他不同意韓非子所說的“俠以武犯禁”,雖然其也承認游俠非正統(tǒng),卻又私心慕之。可見司馬遷心中之俠,是不同于那些私劍之俠和豪強之俠的,是義俠。因此,筆者覺得,司馬遷其實也是一個有著俠義精神的人。
三、“俠”的精神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指出,游俠能“救人于厄,振人不贍,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作《游俠列傳》第六十四。”這道明了他作《游俠傳》的目的。他所看重的是游俠扶危救難、信守諾言的品德,并且認為這些品德是那些“仁者”“義者”身上所具備的。這實際上是說,游俠的立身行事就是“仁”“義”,與所謂的“仁者”“義者”并沒有什么差別。在《史記·游俠列傳》的開篇,司馬遷對此觀點有著更為詳細的闡述:“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在古代,游俠所做的正是官府所不能或是不想做的事。可以說,游俠是當時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個群體,與政府權威更多是一種互補關系。當然,游俠常常做不法之事,對社會秩序就會有一些不利的影響,這是不可避免的。在當今也不例外。
在當今社會,我們不要覺得這些人物與我們沒有關系。雖然可能沒有這樣的人物存在,但是這種精神是存在的,而且是不容忽視的。在今天,很多人也會救人于危難,但在我們看來這只是一種微不足道的行為,其實這是從一個小的方面詮釋俠義的精神。現(xiàn)在很多小說都在談俠及俠士,這是因為人們的心中還存在那種對俠精神的向往。為什么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喜歡看武俠小說、武俠電影,大多數(shù)時候是人們對俠義文化的一種崇敬。正因為這種精神,所以在面對很多困難的時候,人們才能有精力去解決。如四川大地震的時候,那些為災區(qū)捐款捐物的人,他們雖然沒有在現(xiàn)場親力親為,但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幫助,困難才能盡早解決,才沒有喪失更多鮮活的生命。用這個例子來說明俠義精神雖然有點不恰當,但是筆者覺得它與俠義是有些關聯(lián)的。簡單來說,古代的俠士救人于厄,現(xiàn)在的人也能救人于厄。
因此,可以說,“俠”的精神對當今社會的影響還是很重要的。我們并不能否認這種精神的重要性。
四、結語
司馬遷筆下的游俠救人之急,能夠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捍衛(wèi)別人的利益,并且功成身退,能夠以德報怨,主持正義。但在一定程度上,他們的行為與最高統(tǒng)治者的意愿相悖,因此他們也是最高統(tǒng)治者嚴厲打擊的對象。所以說,游俠這樣的人物在司馬遷的心中是一種精神的存在,他們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對我們今天的人而言,他們的那種精神是我們不可多得的財富。
注釋:
①瞿林東.20世紀二十四史研究綜論[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8.
②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3184.
參考文獻:
[1]楊樹達.漢書管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