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雨婷
【摘 要】本文在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采用定量分析與歸納法,借助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這一語料,主要研究功能對等理論在報告中的應用以及數字詞匯的翻譯策略。研究發現,數字詞匯大量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翻譯時若數字為實指概念,則直譯;若數字具有表示夸張的修辭,或其構成的詞語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時,如果譯者將數字理解為虛數,則意譯;而對于涉及政治的數字縮略語,可以根據其出現頻率選擇直譯,意譯或是直譯加注的方式。
【關鍵詞】功能對等理論;數字詞匯;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8-0182-03
《政府工作報告》給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了解中國國情以及政策方針的窗口,報告對前一年取得的成就進行了總結匯報,同時對下一年的工作計劃進行部署,其內容涵蓋各方各面。而不同國家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等所帶來的具有自己國家特色的文化導致語言之間存在差異,這就使得數字除了表示明確的數目之外,還被烙印上了不同的文化內涵,因此如何合理地翻譯這些詞匯變得尤為重要。數詞的英譯不僅僅是簡單的中英文轉換,而是要充分考慮兩國的文化因素和受眾讀者的接受程度,從而在形式和意義上都最大限度地做到對等。根據筆者在中國知網(CNKI)上的搜索結果顯示,國內學者對數字詞匯英譯進行的研究有600余篇,且多選取詩詞散文為研究語料,專門針對《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數字詞匯進行研究的較少,且很少有學者從功能對等視角出發進行研究,因此對報告中的數字詞匯進行研究,并找到切實可行的英譯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功能對等理論與政論文數詞翻譯
20世紀60年代初,奈達提出“形式對等”理論,將源文的形式和內容一成不變地搬到目的語中去,經過不斷學習實踐,他推翻了“形式對等”,提出“功能對等”理論。“功能對等”要求譯者考慮不同語言的文化背景,在注重意義對等的條件下,對源語言進行優化重組,使得譯文重現源語內涵。奈達認為把語言和文化進行結合,對于模糊數字的研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1]。張文娜從功能對等理論和模糊語言學出發探討了數字的模糊現象,并提出模糊數字翻譯的具體方法[2]。謝萱指出在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探討影響數字的文化因素和數字的作用對跨文化交流的順利進行有所幫助[3]。國內學者對政治文本中的數詞英譯具有一定研究。曾國秀、龍飛通過自建平行語料庫,總結歸納了數字詞語的五種翻譯策略[4]。劉雄慧認為雖然數字的功能是精準地計算數字,但是總體呈現出一種較為模糊的特性。特別是在跨文化的交際中,一定要遵循相應的方法,否則會導致文化方面的誤解和沖突[5]。通過分析總結現有的研究成果,《政府工作報告》涉及國家利益,翻譯時需謹慎對待,而其中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詞匯又給翻譯帶來了不小的障礙,筆者認為分析報告中的數字詞匯且尋找合理的翻譯方法具有很大的研究意義。
二、《政府工作報告》中數字詞匯翻譯策略
數字無處不在,它可以用來表達和交流,提供了一切衡量事物的方法,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工具。國內的學者對數字詞匯英譯有一定的研究。張文果對漢語數字略語結構進行分類,并提出了三種英譯策略[6]。李紅霞認為數字詞匯形式簡潔,為達到預期目的,要理解深層含義,選取合適的翻譯方法[7]。滕梅指出數詞通常是精確的,然而在語義中又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8]。這些研究主觀性較強,科學性較弱,不具有很大的說服性。
筆者選取了“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這些中文的數字,通過定量分析,發現數字詞匯出現頻率較高,共286次。根據數詞的不同功能,翻譯時我們可依據奈達所提出的“三步翻譯法”即分析、轉換、重組,選擇合理的翻譯策略,譯出更為貼切自然的譯文。
(一)表計數的精確數字
例1:財政赤字2.76萬億元。
譯文:The budgetary deficit is projected at 2.76 trillion yuan.
這種表示精準數目的實數必須做到忠實于源文,絕對不可以漏譯誤譯,翻譯時直譯即可。
對于這種不存在語義含糊的實數,用直譯的方法直接將數字和其他成分從中文譯到英文,在形式和意義上都做到了對等,這便是奈達所說的最高層次的對等,即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能以相同的感受來閱讀文章。
(二)表夸張的模糊數字
例2:中國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是廣大干部群眾篳路藍縷、千辛萬苦干出來的。
譯文:The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of China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o date have been made by our officials and people through perseverance and hard work.
在中文里,人們總是利用“十”“千”“萬”“億”等本身表示多的含義的數字所構成的詞語來表示夸張,表示“一切”“所有”等概括意義,起強調作用。這些詞語往往具有引申和轉移的作用,在翻譯時不需要譯出具體的數值,根據功能對等理論,在無法兼顧形式和意義都達到對等時,先考慮意義,后考慮形式,采用意譯的方法,酌情做出改變,使譯文首先在意義上做到對等。
(三)文化內涵豐富的模糊數字
例3:讓三百六十行人才薈萃、繁星璀璨。
譯文:producing a vast range of talent ready to shine bright.
滕梅指出諺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譯為“There are three hundred and sixty trades and professions and every trade has its master.”此處直接把“三百六十”譯為“three hundred and sixty”,并不會使英語讀者難以理解[8]。筆者認為在此諺語中的直譯不會給讀者帶來困擾,是由于還有后一句來幫助讀者理解整個句子,并且“there be”的句式結構使得讀者很自然地將這里的三百六十行視為一個概數,此時讀者不必糾結三百六十的具體所指。然而,例4若是對數字進行直譯,則會讓讀者不知所云,他們會思考這句話是否具有針對性,是否有除了三百六十行之外的人才被排除在外的可能。綜上所述,翻譯時要考慮具體的語境,不同的語境,讀者所具有的感受是不相同的,因此要在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充分考慮譯文讀者的感受,意譯之后雖然舍去了源文的形,但是保留了源文的義。
例4:營造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公正市場環境。
譯文:create a fair and impartial market environment where Chinese and foreign companies are treated as equals and engage in fair competition.
“一”作為副詞表示統一、同等,修飾動詞“視”,整個成語構成一個和公平競爭并列的名詞,表示對每個人都同等看待,譯文翻譯為equal,在正確傳達語義的情況下還避免了冗長的成語解釋,使得表達既簡潔又準確,也能在意義上達到對等。
在政論文翻譯中,譯者應始終以達到譯文的預期目的為主要考量原則,目的決定方法,只要能實現譯文的功能,無論采取何種翻譯策略都是可行的[7]。筆者對這一觀點持有保留懷疑態度,《政府工作報告》是一份正式的官方文件,政治文章涉及國家大政方針、基本政策等,稍一疏忽,后果嚴重[9]。政論文翻譯必須忠實于源文,但當譯文無法完全忠實于源文的形式與結構時,這就要求譯者通過改變源文形式,在貼近源文的基礎上,用最自然的譯語將意義表達出來。因此對于政論文的翻譯,應將譯者的感受作為首要考慮因素,而不是為了達到翻譯目的主觀隨意地選取翻譯方法,運用功能對等理論來研究報告,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形式與意義上的對等,同時又限制譯者過度再創造。
對于帶有民族文化的這類數字詞匯,就需要譯者先了解其深層意義,思考是否可以做到形式與內容兼顧的對等,若是由于文化差異導致在形式上無法對等,那么譯者應考慮放棄形式對等,通過改變源文形式再現源文意義。因此翻譯這類詞匯時多用意譯的方法,保留源文的神韻,也可以彌補直譯帶來的機械生硬和文化差異所導致的翻譯問題,從而達到功能對等。
(四)數字縮略語
例5:一國兩制
譯文:One country, two systems.
“一國兩制”提出至今已有30余年,并依然符合中國社會國情。對于這種屢見不鮮的數字縮略語,可直接采用直譯的方法,正確傳達源文信息,譯文自然通順,且源文和譯文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實現了對等。
例6:兩不愁三保障
譯文:The basic living needs of rural poor populations are met and that such people have access to compulsory education, basic medical services, and housing.
縮略詞可以使文本顯得不冗長,比較簡潔[10]。但若是直譯很可能導致信息不足,因此在翻譯時要將具體內容補充完整,才不置譯文讀者于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境地。翻譯時,我們應“舍形取義”,將外延蘊含的意思列舉出來,使得意思更直觀更明顯。這種翻譯策略是以反映深層結構的功能對等為主,而不是反映表層結構的形式對應,盡管還原后的譯文不如原文簡潔,但體現了原文最基本的信息功能[6]。
例7:三大攻堅戰
譯文:Three critical battles against potential risk, poverty, and pollution.
三大攻堅戰是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新表述。首先使用直譯的方法譯出了字面上的意思,結構也與源語保持了一致。但是由于英語國家對中國的文化存在一定的空缺,他們會對數字產生疑惑,因此在翻譯時需要繼續進行注釋性翻譯,將詞匯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補充完整。為了達到功能對等,奈達支持使用加注的方法對源文進行補充,這種翻譯策略保留了源文的特色,同時滿足讀者的求知欲,能讓讀者更好地理解源文。為了在翻譯時做到功能對等,譯者應考慮讀者的認知語境和理解需要,進行恰當注釋。
綜上所述,對于已經出現多年,經常出現在大眾視野中且該詞的英譯已完全被譯文國家讀者所接受的表述,可采用直譯的方法。對于已出現一段時間,但只被部分讀者認識或是首次出現還不被國外人士所熟知的縮略語,可采用意譯的方法對語義進行解釋或是直譯加注的方法對文化背景進行補充,通過適當增添來跨越文化的鴻溝。
三、結語
數字詞匯作為政論文中的常客,需要我們重視其存在,我們要巧妙地應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得到最好的翻譯結果。本文首先對功能對等理論進行概括介紹,然后對數字詞匯進行定量研究,最后分析了數字詞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英譯策略。希望更多的翻譯研究者、學習者、愛好者能從細微之處著手,把握住此類詞匯翻譯的策略,共同提升政論文體的翻譯水平。
參考文獻:
[1]Eugene, A.N.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1964.
[2]張文娜.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的數字模糊及其翻譯[D].安徽大學,2012.
[3]謝萱.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中英文模糊數字對比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9.
[4]曾國秀,龍飛.基于平行語料庫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數字短語英譯策略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6,37(01):124-129.
[5]劉雄慧.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政府公文英譯策略研究——以2014年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為例[D].濟南: 濟南大學, 2015.
[6]張文果.從政府工作報告的翻譯談漢語數字略語的英譯[J].邊疆經濟與化, 2009(06):63-64.
[7]李紅霞.目的論視域下的政論文英譯策略研究——以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為例[J].外國語文,2010,26(05):85-88.
[8]滕梅.英漢數詞的翻譯方法[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02):96-99.
[9]程鎮球.政治文章的翻譯要講政治[J] .中國翻譯, 2003( 5): 18- 22.
[10]王默寒.目的論視角下《政府工作報告》中譯英研究[D]. 北京外國語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