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洪
【摘 要】儒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張在很多方面都是對立的,儒家主張“仁政愛民”,法家主張“嚴刑峻法”,儒家主張“以德治國”,法家主張“依法治國”等等。但在一定程度上,兩者又是統一的。兩家思想在某些方面相通,在師承關系上,法家思想家大多師承儒學大師。法家源于儒家,最后融于儒家,其發展過程至始至終都沒有脫離儒家的影響。
【關鍵詞】儒家思想;法家思想;淵源;融合
中圖分類號:B22;B23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8-0207-02
儒家思想自孔子創立起經過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以尊卑等級的仁學為核心的一整套繁雜的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思想的主流意識形態,對中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法家思想先驅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戰國時期發展壯大。法家提出富國強兵、以法治國的主張,為后來建立中央集權的秦朝制定各項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特別是儒家和法家,兩家思想在產生發展過程中彼此影響,法家脫胎于儒家,最后又融于儒家。
一、儒家思想中包含著一定的法家思想
儒家創始人孔子生活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時期,他的思想在形成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跟其它流派產生碰撞和交流。
孔子一向主張統治者治理國家時,要施行“德治”“禮治”。但同時,孔子也認識到“德治”“禮治”的局限性。當教化失去作用時,他主張采取政令刑罰措施,維護社會的穩定,“政令刑罰”正是法家積極提倡的。
春秋時期發生在鄭國“盡殺萑符之盜”的消息傳進孔子耳朵后,孔子說道,民眾怠慢就用剛猛的政策來糾正,民眾受到傷害就用寬厚的政策。用寬大來調和嚴厲;用嚴厲來補充寬大,政治因此而調和。孔子這番言論包含了一定的法治思想,他的“寬猛相濟”思想歷來被統治者所推崇。
孔子做過魯國司寇,掌管刑獄、糾察等事,對法治思想有一定的認識。孔子主張“司法以直”。《左傳·昭公十四年》記載,晉國的邢侯和雍子爭奪鄐地的土田,罪過在于雍子。雍子把女兒嫁給負責此案的叔魚,叔魚宣判邢侯有罪。邢侯發怒,在朝廷上殺了叔魚和雍子。叔魚的哥哥叔向說,雍子賄賂判官;叔魚出賣法律,邢侯擅自殺人,三人罪狀相同。于是殺了邢侯示眾,再把雍子和叔魚的尸體擺在市上示眾。孔子稱贊叔向,認為他不包庇親人,做事合于道義,有著古代流傳下來的正直作風。
不僅孔子承認政令刑罰的作用,孟子對于法的認識也絲毫不遜于孔子。孟子指出,即使有離婁那樣的眼力,公輸子那樣的巧技,不靠圓規和曲尺,也畫不出標準的方形和圓形。孟子以規矩來比喻法律,說明孟子對法治思想的認識已經比較成熟。
據此可以看出,法家學派在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之前,其思想已經在儒家思想中孕育萌芽了。
二、法家思想中蘊含著儒家思想的成分
法家思想萌芽于春秋時期的管仲和子產,到了戰國時期,經過商鞅、李悝、慎到和申不害等人的發揚光大,法家成為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戰國末期的韓非子將法家思想進行理論化和系統化,法家思想遂成為戰國時期最為顯赫的學派,受到各諸侯國國君的尊崇和追捧。法家主張“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提出以法治國的主張和觀念,對中國幾千年以來的封建法治思想影響深遠。
李悝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著作《法經》是法家學派的經典之作。李悝在魏國實行變法,改革過程中,李悝反對“富足者為淫佚”,提倡節儉,與儒家的節儉思想基本相通。
吳起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曾在楚國主持改革,史稱“吳起變法”。吳起對“信”特別重視。明朝宋濂所著《龍門子凝道記》記載,吳起遇到故友,留他吃飯。故友說,等他回來后就到吳起家吃飯。吳起等到第二天早晨,故友還沒來。吳起一直等到故友回來,才同他一起吃飯。吳起對“信”的重視可見一斑。商鞅對“信”也非常重視,他在秦國變法,為了取信于民,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貼出告示: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兩金。百姓感到奇怪,無人敢來搬動。商鞅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有個人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給他五十兩金。這就是歷史上“立木為信”的由來。
吳起和商鞅對“信”的尊崇與儒家極力提倡的“信”的思想不謀而合。儒家所說的“信”是指待人處事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
三、儒法兩家思想的淵源關系
從師承角度看,儒家和法家的淵源關系更是非常明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上都師承儒學大師。
法家代表人物吳起先后拜大儒曾子和子夏為師,在其二人門下求學。吳起是衛國人,早年有志于功名,投奔曾子門下,成為了曾子的弟子。曾子重視“信”和“義”。在這一點上吳起受曾子影響較深,他在楚國實行變法期間,以身作則,忠實履行“信”“義”二字。
吳起離開曾子后,轉投子夏門下。子夏是孔子學生中最有學問的,曾經與孔子一起修訂《詩》《易》《春秋》等。“后《春秋》傳于子夏,子夏退老西河,為魏文侯師,魏人必有從之受《春秋》者”①。吳起在子夏門下苦學,終有所成,成為戰國初期最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子夏的門下弟子不止吳起,還包括法家其它重要人物商鞅和李悝。
韓非子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荀子是儒學大師,但他的思想更接近于墨家與法家,而與孔孟正統儒學不同。荀子主張人性惡,但他所謂的惡其實是人自愛好利、趨樂避苦的非道德本能。荀子的思想特別是性惡論對韓非子和李斯思想的形成影響非常大。在性惡論的基礎上,韓非子主要從理論層面闡述法家的思想,而李斯則在實踐層面踐行法家思想。
綜上可見,單從師承角度講,法家重要人物幾乎都是儒學大師的弟子,可以說法家思想其實是從儒家思想中派生出來的,不可避免地烙上儒家思想的深深印跡。
四、儒法兩家思想的融合
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在荀子時代開始融合,西漢初期,兩家思想融合的深度和廣度大大加深。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此后,法家作為一個學術流派在歷史上消失了,但其思想并沒有消失,而是被其它學派特別是儒家學派吸收進儒家思想中,自漢以后的儒家的實質是“外儒內法”。中國幾千年來封建統治者對外積極宣揚儒家學說,但觀其所作所為,特別是對底層人民的殘暴統治以及統治階級內部血腥殘酷的斗爭,無不充斥著法家無情的“法、術、勢”的權謀思想。
儒家和法家思想的融合是一個過程。孔孟傳統儒學思想的核心是“禮”和“仁”,荀子繼承孔孟儒學的“禮”的思想,并將其與法家思想融合,最終形成“隆禮重法”的一套思想體系。荀子的“重法”思想與法家的“重法”思想又有所區別。法家主張“嚴刑峻法”,荀子反對嚴酷的刑罰,主張“罪刑相稱”。
董仲舒和荀子有師承關系,兩人都支持先秦法家主張的中央集權的君主政體,這與孔孟傳統儒家主張的貴族政體思想相悖。董仲舒是“公羊學派”的研究大家,公羊學派是儒家經學中專門研究和傳承《春秋》的一個學派。董仲舒在研究公羊學的過程中逐步吸收了法家思想,將其融合進儒家思想中。“太史公謂漢興五世之間,唯董仲舒明于《春秋》”②。
荀子提出“德刑兼重”的思想主張,試圖把道德和刑罰兩者統一到一起。董仲舒則結合法家思想發展了荀子這一學說,提出了以道德為主,以刑罰為輔的觀點。對于違反刑律卻沒有相應法律條文可遵循的犯人如何處理,荀子提出按照類推的辦法來辦理,但是他沒有明確注明類推的具體內容。董仲舒在荀子的這個觀點上獨創了一套“春秋決獄”的方法,使儒家經典具有了法律的性質。
至此,從理論到實踐,儒家與法家終于完美地融為了一體。
參考文獻:
[1]皮錫瑞.經學通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第65頁.
[2]凌曙.春秋繁露注·序[M].參見蘇輿:《春秋繁露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5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