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珈仰
【摘 要】20世紀的法國,存在主義的文學發揚了啟蒙時期哲理小說的一些傳統,同時也反映了一些小說家哲學方面的信仰,但是因為20世紀社會背景以及個體的原因,存在主義文學和哲理小說已經有很大的不同,其表現更加和哲學相一致,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擁有完美的文學形象,并且具備了更加豐富的哲理方面的內涵,有了更多的成就。基于此,本文主要討論了20世紀的存在主義文學當中所蘊含的一些哲理方面的內容。
【關鍵詞】存在主義哲學;存在主義文學;薩特;加繆
中圖分類號:I0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8-0220-01
哲學和文學之間的關系是比較密切的,有很多文學家把自己的一些哲理思維蘊含在所寫的著作當中,在我國的古代也有很多文學家使用這樣的策略來進行寫作。因為20世紀的時候資產階級的文明出現了極為嚴重的社會危機,所以在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存在主義文學,主要包含有存在主義的小說以及戲劇。存在主義的文學相對而言是比較寬泛的,不但在法國文學中存在,同時在美國以及英國等各地文學當中都曾存在過。描繪的是人們精神方面的焦慮以及世界的怪誕,屬于卡夫卡以來的荒誕派的文學,也就是現代派的文學。
一、人的主觀存在
法國的存在主義作家大幅度保存了以人作為主觀意識來進行小說的決定性的作用,同時也默認了外部世界的存在和對意識的填充。比如說在當時的文學家薩特的哲學著作當中,就充分表現了這一哲學內涵。比如說在《存在和虛無》這一著作當中,對于存在主義者薩特來說,人就是一個有著自己情感以及欲望的完整的個體,能夠自由存在。個體的自由存在就是個體的自我意識,而人的自由存在主要指的就是目前的一個客觀的世界,只有人通過一些感性的方式以及在客觀世界當中才能夠被發現,這也是哲學觀點的一種表達,在文學當中為了能夠體現這一種人主觀存在的具體的哲學觀點,文學家也進行了很多努力,而這樣的意圖在最后很容易使得自由的世界被人們的主觀意識所取代,也就是說自由的存在主要是表現在小說當中的第一人稱展現的世界中,觀察者和被觀察者能夠相互一致,《惡心》是使用第一人稱寫成的日記體小說,似乎主人公的自我意識已經完全一致了。這樣的第一人稱是比較準確的,能夠表達主人翁內心世界,從而體現作者哲學觀點的[1]。
二、世界是荒誕的
一些夸張以及荒誕的方法,反復出現在了存在主義的哲學著作以及文學作品當中。雖然說很多的荒誕都是不一致的,但是都充分反映了人和周圍世界之間的關系所存在的一些比較深刻的隔閡,以及因為理智和信仰沒有辦法滿足的對于秩序的渴望以及產生的痛苦。在寫作手法上可以發現傳統的小說一般來說會比使用比較可笑的語言以及離奇的情節來塑造一些標志性的人物形象。而存在主義的文學比較喜歡用一些平凡的瑣事以及生活里的一些細枝末節和小人物的所見所感,來塑造一些英雄,向讀者展示生活是毫無意義的。使用比較荒誕的人物還有場景來描述一個比較荒誕的世界,能夠有效地反映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局面之混亂,而人們的精神十分痛苦也是十分不幸的,同時更十分荒誕[2]。
三、他人就是地獄
“他人就是地獄。”在薩特的作品中是比較常見的一句話,在存在主義文學當中,經常會有一些反社會的個人主義的核心。比如在小說《艾羅斯特拉特》當中就充滿了對于他人和世界的仇恨。而且在這些文章當中,仇恨是沒有任何原因的,也是沒有任何依據的,只是因為他人就是地獄。而在劇本里面三個主人公因為在現實的世界中犯下了一些罪行而被送到了地獄,他們三個人都十分清楚地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但是仍然會相互制造更加駭人的痛苦,把生活變成了活生生的地獄。在存在主義的地獄當中,主人公為了能夠尋找表現自己并且擺脫外在的一些傷害是沒有選擇的,除了踐踏他人的意志之外,就像懷著殺人欲望的艾羅斯特拉斯一樣,為了可以更加全面地表達出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以加繆作為主要代表的一些存在主義的文學家,選擇使用冷漠以及客觀的語言風格。從文字上可以看出,加繆是使用一些復合過去時的語法來進行語法上的一些突破,以及構建其自身的風格,而復合過去時與簡單過去時都是主要為了能夠描寫已經完成的一些動作,但是簡單過去時一般是書面語,和現在是沒有聯系的,在法國古典小說中比較常見,而復合過去時一般來說是表示動作曾經發生過,但是對現在仍然會造成影響,一般在生活用語或者口語中比較常見,加繆使用復合過去時來代替簡單過去時,其用意很明顯,主要是為了打破虛構小說和現實之間的界限,使用復合過去時記錄現實世界當中的冷漠以及荒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存在主義文學一直以來都對人們存在的狀況進行哲學思考,可以說是哲學和文學之間最為密切的融合,到現在為止仍然鼓勵著很多人不斷探索存在古典主義文學所存在的一些意義。
參考文獻:
[1]樊詠梅.新時期以來20世紀法國現實主義文學在中國的譯介[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9,37(04):58-62.
[2]楊玲.文學的哲思——法國存在主義文學的哲理內涵[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6,33(02):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