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新 肖介
【摘要】在監管缺失情況下,很多通過控制貨源,以饑餓營銷的方式制造稀缺假象,吸引許多人以高價買入再賣出,獲得高額利潤。由于炒鞋證券化后無需實物交割,讓原本基于時尚需求的鞋市場,進入了一場資本狂歡——炒鞋經濟?;\罩在這場盛宴之上的是隨時可被戳破的價格泡沫,當大資本、莊家收割韭菜時,結局必是一地雞毛。這需要的不僅僅是廣大消費者保持理性,也需要供應商、監管方共同努力。
【關鍵詞】炒鞋經濟? 饑餓營銷 金融化? 投機
引言:炒鞋是伴隨著球鞋市場的發展而產生的投資行為,球鞋投資者通過低價收購,高價賣出而獲得收益。近年來,中國“炒鞋經濟”進入白熱化階段。炒鞋是當下最新的財富神話,但也蘊含著財務風險。目前,炒鞋經濟出現異常活躍的二級市場,顯現出日趨明顯的證券金融化跡象。炒鞋是一種投機行為。大家如何 “穿鞋不炒”、不被價格虛高吸引;這些原屬于少數人的消費品是如何成為財富金融化盛宴的呢?
一、發展態勢
(一)金融化
很多人對鞋并沒有那么瘋狂,其實就是為了賺錢。他們不是無知“瓜民”,而是有一定金融知識或者經濟能力的人。在他們看來,鞋有長期價值,可以不斷炒作增值。這樣多次交易,買鞋買的是鞋的交易權益,而不是實體鞋。這就是一個金融市場,鞋并不重要,參與者通過鞋價格不斷上漲而獲利。
有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為炒鞋平臺提供分期付款等服務,若炒鞋市場風向轉變,這些財務杠桿就會放大了風險。不但借貸人面臨巨額負債,放貸平臺資金鏈也會出現問題,形成一系列連鎖反應,更加助長金融風險。球鞋可能是“郁金香”, 高價購入的“郁金香”,可能會血本無歸。
(二)互聯網化
松散的球鞋交易市場被交易平臺這個第三方集中化和規范化,球鞋的收藏、炫耀、交易價值被挖掘出來,使得球鞋成為一種“社交貨幣”。
nice等炒鞋平臺不正規的市場行為,曾被央視財經點名批評。這類平臺缺少監管,通過內部暗箱操作拉高交易價格,使得炒鞋市場泡沫不斷增多。一方面,炒鞋人的投機行為使得鞋價劇烈波動。另一方面,出現了買家付錢后,賣家卻無法發貨也無法退款的問題。炒鞋從個人擴大到平臺的負面效應:如果平臺出現問題,炒鞋者可能面臨鞋財兩空的慘狀。
二、剖析炒鞋經濟
(一)饑餓營銷下的陷阱
炒鞋經濟下,球鞋使用價值逐漸被忽略,成為一種符號性的商品。它甚至變成一種彰顯物,被用作顯露身份、消費力的工具。追溯源頭,稀缺性是基礎。饑餓營銷的方式能制造心理稀缺效應:用聯名、限量明星這些作為稀缺營銷方式,迅速提升鞋的知名度。物以稀為貴,稀缺就會產生高于本身的價值。鞋限量后,雖然只能服務于少數消費者,卻能達到擁有整個市場關注的效果。目前,會員制、搖號和排隊這些在股市、樓盤中廣泛采用的資源競爭機制和分配政策,被應用在球鞋市場,加大了強化商品的稀缺性的力度。在“買到即是賺到”的誘惑下,不少人忘卻風險大膽嘗試,卻未曾想這里面會有早已設好各種套路等待著他們。
(二)投機的邏輯
最大化原則是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即人總是理性的,力圖以自己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經濟行為常常會是非理性行為。投資者選擇投資組合時,會有一種“熟悉偏好”,傾向于選擇熟悉的方案投資。炒鞋的邏輯:“一夜暴富”式的投機。炒作者傾向于選擇鞋子,因為它是每個人的生活必需品,是他們高度“熟悉”的。他們認為自己在這方面有投資眼光,能夠掌握每款“鞋子”的價值和價格趨勢。一方面,欲望、僥幸心理的人性弱點使人們紛紛加入“炒鞋”大軍。另一方面,“熟悉偏好”助推了了“炒鞋”發展。使用價值是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商品的效用,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按巴菲特的說法,炒作的鞋子就是只“不會下蛋的母雞”,不具備投資價值。然而,現在買入鞋子的目的已經脫離了它的使用價值,而成了一種賣出為了獲得暴利的投機行為。炒鞋經濟,就是鞋子“倒買倒賣”的投機活動。
三、結論與啟示
上述研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風險評估后,進行風險應對。把“炒鞋”的風險預防在初期,顯然比中期、后期風險爆發后,接受承受風險要好。讓社會上真正形成一種“鞋穿不炒”的良好氛圍。消費者:應理性消費,注重商品的使用價值,少一些投機獲利的想法。消費者應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球鞋,避免因為貪利,落入他人的陷阱。聰明反被聰明誤。堅持“鞋穿不炒”,讓鞋顯現它的真正價值。供應商:鞋企應該以身作則、積極引導,而不是不顧社會責任的追求最高利潤作為出發點。監管方面:期貨市場、證券市場是有監管的,那么毒之類的APP也應納入金融監管范圍之內,避免黃?;蛐溩佣谪涃嵢「哳~暴利,造成鞋類價格虛高。各機構要加強對涉及“炒鞋”平臺的資金交易監測,強化對“炒鞋”平臺風險特征的識別,發現或有合理理由懷疑平臺參與洗錢等犯罪活動的,應及時提交可疑交易報告。金融證券行業準入門欄應有所提高,防止惡意操縱。
一個東西到底是否能用來炒股一樣炒、不斷的吹捧,需要看它本身的基礎價值。目前炒鞋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如日中天,很有可能繼續向上。如果進行交易的人,大多數不去穿自己購買的鞋子,那么這個泡沫很可能會面臨支離破碎的時候。前有股市,后有幣圈,歷史是最好的見證。翻涌的浪潮會慢慢退去,這些繁盛的背后如果沒有堅實的奠基,非理性的市場必然會瞬間崩塌。
參考文獻:
[1]何明欽.解謎“炒鞋”:從大眾化到證券化[N].經濟觀察報,2019.
[2]林燕. “炒鞋”背后的投資心理和認識誤區[N]. 證券時報,2019.
作者簡介:王志新,女,漢族,四川宜賓,西華大學,工商管理專業;肖介,男,漢族,四川宜賓,四川樂山師范學院,環境設計專業,研究方向:炒鞋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