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和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對冷凍食品、藥品等商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為保證冷凍食品、藥品等商品的高品質和安全,冷鏈物流應運而生。但由于國內冷鏈物流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通過對中日兩國冷鏈物流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對比兩國冷鏈物流發展的差距。
【關鍵詞】冷鏈? 物流? 日本
冷鏈物流與生鮮農產品、生物藥品等貨物密切相關,這些貨物對溫度濕度的十分敏感,需要冷鏈物流體系作為保障。隨著近年生鮮、藥品電商的普及,極大地推動了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然而相對于發達國家,例如日本,我國的冷鏈物流體系仍處于較不完善的狀態。分析國外先進的經驗和方法可以國內冷鏈物流體系的發展提供參考。
一、冷鏈物流
冷鏈物流泛指產品在生產、貯藏運輸、銷售,到消費前的各個環節始終處于規定的溫度區間,以保證產品質量、減少過程損耗的一項系統工程。它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制冷技術的發展而建立起來的,是以冷凍工藝學為基礎、以制冷技術為手段的低溫物流過程。
(一)冷鏈物流適用范圍
我國是一個農產品生產、消費和貿易大國。隨著我國農產品生產經營方式的升級,為保證農產品更高品質的出現在消費者的餐桌上,在其運輸存儲過程中,就需要冷鏈物流為其保駕護航。此外,除了初級農產品以外,加工食品、醫藥化工以及快消品也是冷鏈物流中主要的運輸貨物。
(二)冷鏈物流運輸流程
冷鏈物流的上游由冷藏設備設計和制造商為冷鏈物流提供基礎及配套設施,是冷鏈物流的原點;而下游干線運輸、冷庫運營、城市配送則通過相互配合,保證生鮮食品及冷藏藥品在流通過程中始終保持在低溫環境中,最終送到終端消費者手中。
二、中國冷鏈物流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生鮮農產品以及醫藥品的選購方式變得越來越多樣化。以及隨著現代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對冷凍食品的認可和需求程度也越來越高,帶動了冷凍食品消費量的迅速增長,因此與之相關的冷鏈物流的需求也快速增長。
(一)冷鏈物流市場
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12-2018年,我國冷鏈物流市場規模逐年增長。截至2018年其規模已達到3035億元,較上年增加485億元,同比增幅達到19.02%;預測2020年將突破5000億元。再細分到領域,農產品冷鏈物流市場規模最大,2017年其規模為1302億元,占總規模的51.06%,醫藥冷鏈則為434億元。
(二)冷鏈物流設施設備
冷鏈物流主要基礎設施包括冷庫和冷藏車。二者相較而言,我國冷庫發展更快,冷藏車數量較少。
冷庫是冷鏈物流行業中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據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冷庫總量達到5371萬噸,新增庫容488萬噸,同比增長10.3%。十年間,我國冷庫增量世界第一,總庫容量世界第三,但人均冷庫容量遠低于日本等發達國家。
冷藏車是冷鏈運輸環節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截至2018年,全國冷藏車保有量為16.42萬輛,新增冷藏車2.4萬輛。此外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新開通鐵路冷鏈線路近20條,運量超過160萬噸。各種運輸方式均其優缺點,各有相適應的市場。
(三)冷鏈物流技術
冷鏈物流涵蓋從生產到銷售全過程,在此過程中的貨物都要進行冷處理,可以劃分為四個不同的技術階段:一是源頭采用真空預冷技術和冰溫預冷技術;二是在貯藏階段采用自動冷庫技術;三是冷藏運輸采用冷藏車箱等配套使用的運輸工具;四是運用信息技術建立電子冷鏈物流管理系統,對其全過程進行動態監控。
(四)冷鏈物流政策
從政策角度分析,近年中央政府發布了多項冷鏈物流相關政策,地方政府的政策基調與中央政府及各部委一致。這些政策重點圍繞以下幾點進行展開:關注冷鏈短板,鼓勵加強冷鏈基礎設施的建設;重視頂層設計,健全冷鏈物流標準規范;聚焦技術驅動,推動信息化現代化水平提升;著眼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建立健全農業供應鏈;分類管理醫藥品冷鏈儲存運輸,規范醫藥品儲存運輸管理。
三、日本冷鏈物流發展現狀
由于日本自身地理環境制約造成的典型性亞洲小農經濟,導致其無法建立大規模集團化農業模式,但經過30多年的發展,并受益于其較高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日本已經構建起一個完整的從田間地頭到城市餐桌的冷鏈物流系統。日本冷鏈物流無論是在技術、設備系統還是在運營管理、市場成熟度等各方面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一)冷鏈物流設施設備
日本冷鏈物流的發展離不開完善的基礎設施。日本的冷庫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日本冷庫結構,大多是多層倉庫,梯級溫度設置。目前,日本冷庫大多以3-5層、單層5-7米層高為主。根據貯存商品和客戶的不同需求,冷庫各層的溫度設置也不同。日本冷庫功能齊備、流程合理,全程實現無斷鏈。日本冷庫得益于其規模化與社會化,近30年日本冷庫企業雖在減少,但冷庫容積卻增加了108%。
2014年日本冷藏保鮮車的保有量在12萬輛左右,到2017年則接近20萬輛左右,平均630人擁有一輛;冷藏保鮮車占貨運汽車的比重大致為2.65%。冷藏運輸率則高達90%以上,運輸過程中的產品腐損率低至5%以下。
(二)冷鏈物流技術與標準
自動化操作方面。日本的冷鏈物流采用專業機械作業,例如大量采用先進的自動化搬運設備、堆垛系統,提高了冷庫的自動化程度,并節約了大量的人力,也降低了成本。
信息化管理方面。日本的冷鏈物流企業廣泛的使用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同時會在配送車輛上安裝 GPS 掌握送貨員的實際配送路線。例如日冷物流集團東扇島物流中心,采用臉部識別系統和視頻監控系統來保證了冷庫食品安全。
防震方面。日本受2011年9級大地震影響,日本在冷庫設計上特別注意防震性。
節能方面。日本通過減小冷風機的功率、推廣新型保溫材料的利用、使用計算機實行自動控制冷庫溫度,使得冷庫溫度可以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制冷方式。從制冷方式上看,由于日本將在2020年實施“脫氟利昂”政策,日本以后將主要采用氨制冷、氨加二氧化碳制冷兩種方式。
(三)冷鏈物流政策
在日本國內,農林水產省牽頭建立的低溫流通推進協會,制定了行業管理辦法和未來走向規劃。在日本國內市場發展態勢良好的前提下,擁有冷鏈物流技術優勢的日本企業在政府的助推下紛紛開拓海外市場。
四、中日冷鏈物流對比
(一)冷鏈流通水平
目前來,預冷環節缺失、經營分散、運輸網絡落后、缺乏有效信息管理系統是我國冷鏈成本較高的主要原因。在冷鏈流通方面,中國冷鏈流通率在30%左右,日本冷鏈流通率在90%以上,此外美國果蔬和水產品的冷鏈流通率更是已達到95%、肉類接近100%。在冷鏈運輸損耗率方面,我國冷鏈運輸損耗率在25%左右,而日本損耗率為5%以下。我國冷鏈利潤率為8%,而日本等發達國家冷鏈的利潤率可以達到20%~30%。造成此差距的原因主要為我國冷鏈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不足,冷鏈物流各環節不能保證均在要求溫度下進行,且環節之間鏈接不暢,使得貨品在運送過程中的損失率難以得到有效控制。
(二)冷鏈物流基礎設施
在我國,隨著國家對冷鏈物流行業鼓勵政策的出臺,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投身冷鏈物流事業,紛紛興建大型高標準冷庫。近年來我國出現的冷庫多以高層土建庫為主,更不乏超大型全自動立體庫,由此可見,在我國冷庫呈現出規模化、自動化的發展趨勢。而在日本,從事冷鏈物流行業的企業只有少數的幾家,冷庫分散,單個冷庫規模較小,但由于管理得當,物流運作效率較高。
(三)冷鏈倉配銜接環節
在我國,速凍食品等高附加價值產品的流通可以做到倉儲和配送環節始終保持在低溫環境下,但貨品由倉庫向配送車以及由配送車向商場冰柜轉移的銜接過程無法保證低溫。而在日本,配送公司已經廣泛使用冷藏箱來解決銜接的問題,全程冷鏈已經實現,雖物流成本得到增加,但食品安全獲得了很大的保障。
(四)政策支持
近些年,在食品安全的大形勢下,我國各級政府紛紛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冷鏈物流的發展,如:物流標準化補貼、冷庫建設補貼、路橋費用減免等,綜合來看,我國的政府支持力度較大,但還未形成體系。在日本,由于冷鏈物流起步較早,政府已經配套形成了相應的政策支持體系,并逐步開拓海外市場。
五、結束語
通過以上的對比,發現我國冷鏈物流在食品安全意識、冷庫建設規模、冷鏈配送體系、倉配銜接程度、政策支持方面與日本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落后。通過分析對比中日兩國冷鏈物流發展的現狀,進而為國內冷鏈物流體系的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喜崇彬.冷鏈物流市場及技術發展的新趨勢[J].物流技術與應用,2019,2405:74-77.
[2]任維哲,王林林.國內外食品冷鏈物流典型模式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3,4002:212-215.
[3]吳傳淑.中美農產品冷鏈物流對比[J].世界農業,2015,07:79-82.
[4]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冷鏈物流專業委員會.中國冷鏈物流發展報告(2018) [M].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8,295-307.
[5]戈陽,周應恒,胡浩.日本水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及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7,06:181-190.
[6]耿家飛,劉放.中日韓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比較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5,31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