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深度轉型期與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為給政府預測、管理、引導和控制地方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發展態勢提供理論依據和對策支撐,文章對地方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演化進行探究,先闡述了何為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進一步分析其特點,然后對網絡輿情演化趨勢進行剖析,并據此為政府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網絡輿情;特征;生命周期;政府對策
大數據時代,伴隨著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迅速發展,網絡成為公民表達自身意愿與訴求的平臺與手段。網絡輿情在使公民獲取海量數據、自由表達訴求、參與政治的同時,也對輿論的話語格局產生了極大影響,不可控因素增多,對地方政府有效應對網絡輿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網絡強國”,特別提出要“盡快完善互聯網內容,形成健全的網絡綜合治理制度,凈化網絡空間,打造綠色健康的網絡環境”,突顯了政府在新時期對網絡輿情控制與管理的重視。
為此,不同學科的學者紛紛從自己的研究領域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筆者認為,在社會深度轉型期與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應該針對地方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方面政府的預測、管理、引導和管控等提供科學的理論作為參考,因此文章將地方網絡輿情演化作為本課題探討的入手點,分析這類現象的本質,找到蘊藏的規律,真正為政府對網絡輿情的監測與治理提供解題思路。
一、概念界定與特征分析
(一)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的概念界定
劉毅將網絡輿情定義為:“通過互聯網上表達和傳播的各種情緒、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總和”。學者姜勝洪經過研究分析后,表示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指的是社會群眾通過電子郵件、微博、網絡聊天和網絡論壇等這些途徑,針對周圍或者社會中發生的各種突發性事件進行討論而形成的社會政治態度。陳璟浩指出,社會群眾通過電腦和網絡,對社會中或者身邊發生的各種意料之外的事故進行熱議后形成的情緒、觀點和態度等的匯合,便是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另外他表示,社會安全事件應該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網絡平臺中形成的事件,另一種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經過網絡熱議后形成的事件。
在本文的觀點中,社會群眾通過網絡平臺接收、發布、傳播各種社會中發生的公共事件的過程中,形成的觀點、建議和政治態度等,便是突發事件網絡輿情,這類的公共事件涵蓋自然災害、公共衛生事件、事故災難等各方面。
(二)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的特點
1.突發性和擴散性
與傳統媒體不同,網絡傳播具有即時性和交互性。因此各種公共事件可以在網絡中快速傳播,包括不真實和真實的信息。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媒體在信息傳播中呈現出更顯著的擴散性,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實現對信息資源的整合。從時間角度上進行分析,網民可全天候在網絡平臺上發布關于公共事件的相關言論,引發更多人關注;從空間維度而言,在網絡平臺上,所有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立場,使得各種意見快速匯聚到一起,產生交互,出現網絡輿論。在網絡中網民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各種突發事件的熱議,很容易形成網絡輿情,快速擴散,對穩定格局產生沖擊。
2.匿名性與多元性
網民身份具有虛擬性,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言論,需要顧忌的事情少,不必擔心真實身份的曝光。大多數人在針對某一突發公共事件表達意見時,處于一種匿名狀態。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多元性可以從三個角度上進行理解:①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本質便具備多元性特征,突發事件類型不同、網絡輿情類型也不同;②參與網絡輿情的利益主體多元性,據統計,截至2018年,我國網民規模達到8.3億人,不同身份、不同利益群體的人都可在網絡渠道中就不同事件給出自己的觀點;③對于相同公共事件,不同社會群眾給出的意見或者形成的態度是不同的,不同主體基于不同的價值觀念、角色立場、知識水平等對同一時間的判斷是不同的。
3.非理性與情緒性
網絡輿情的非理性與情緒化特征形成原因有三:首先,階級分化使得階級矛盾堆積,對社會現實的不滿的情緒與公眾心理相互作用使非理性輿情在網絡上的產生和彌漫。其次,網絡的匿名性大大弱化了公民在網絡上發表言論的責任意識,大多數發言具有隨意性并包含著個人情緒。最后,公眾受知識水平、輿論導向、信息量不足等因素的限制,無法掌握事件的全貌,加之網絡謠言的傳播,缺乏理性化分析,偏頗地在網絡上發出自己情緒化的宣泄。
4.呈現群體極化特征
諾依曼提出了“沉默螺旋”理論,根據這一理論,輿論的形成過程是一個螺旋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形成聲音宏大的觀點意見持續性壯大,與此同時,另一方沉默或者力量較小的呼聲會漸漸下沉。在“沉默的螺旋”效應與從眾效應的雙重影響下,在意見領袖與網絡平臺的雙重導向下,網絡輿情易于出現“一邊倒”的群體極化特征,從而形成政治合意,產生社會壓力,政府公信力受到挑戰,社會穩定風險增加。
二、六階段模型
根據不同的研究角度,很多學者將網絡輿情的發展分成不同階段。比如我國學者崔鵬表示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是信息生態系統,在這種輿情的形成、發展、壯大和消失等的階段,會有著不同的特征,特征和生命周期特征相似。在部分國外學者的研究中,將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的演化階段分成不同模型,比如三階段模型、四階段模型等。
Adizes結合企業發展過程,總結出生命周期三階段模型;學者宋海龍認為突發事件網絡輿情一般會經過四個過程,分別是形成過程、快速發展過程、波動過程和衰退過程。還有人將網絡輿情發展過程劃分成五個環節,即形成、變革、規范、績效表現和消亡;崔鵬學者結合危機管理生命周期理論,剖析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發展的具體過程,將其分成萌芽、爆發、擴散、反復、衰退和長尾環節。
文章結合生命周期理論和現有的學者研究,認為網絡輿情從萌芽到最后銷聲匿跡,可以分成六個過程,即潛伏、發展、波動、爆發、衰弱和消失。
三、趨勢解析
(一)網絡輿情的熱點多發與應急能力有限之間形成顯著差距
突發公共事件各種各樣,網絡則充分打破了信息傳遞在地域和空間上的限制,給網絡輿論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多維度的成長空間,使之快速發酵,擴散范圍增大,事件關注度呈幾何式增長;并在不同條件下,進入潛伏期或直接爆發。因而網絡輿情具有熱點多發的特點,其來源廣泛,演變迅速。相較之下,政府的介則具有后置性,處于被動應對的尷尬境地。政府很難提前準確預知輿情熱點發生,同時治理速度也很難趕上網絡輿情的傳播速度。在監控預警機制尚處不成熟階段的當下,政府往往直接面對已經進入爆發期的多方多發的網絡輿情。熱點多發、預測困難與應急能力有限間的對比強烈。
(二)網絡輿情的主體多元與應對資源有限之間的沖突強烈
網絡輿情的表達主體多元,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的低門檻性、匿名性使得任何利益群體中的任何個體都可以充當信息的發布者,在網絡上與公眾分享自己的看法。同時部分公眾受自身知識水平、信息量的限制,加之其受自身價值觀念、輿論導向的作用,將網絡作為一個“法外之地”,利用匿名性在網絡平臺大肆發表非理性化的言論,進行情緒宣泄,導致網絡輿情更難控制。而地方政府面對網絡輿情的應對資源卻較為有限。當未爆發網絡輿情時,不少地方政府監測預防工作不到位,也無備選方案與應急機制以備不時之需;當直面網絡輿情時,面對多元的主體、豐富的利益群體,地方政府難以對癥下藥,只能采取邊調查、邊處理、邊公布的策略,沒有足夠的資源去兼顧多方問題,而那些疏漏點,則極易造成網絡輿情的又一輪爆發,繼續加大矛盾,導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在大量的網絡輿情中,政府應對力量越來越薄弱,面對越來越多的網絡輿情,在管理方面顯得有心無力。
(三)網絡輿情復雜化與應對能力有限之間的矛盾凸顯
網絡輿情的廣泛性與非理性特征造成了其復雜性。一方面,多發的熱點使公眾每天接收的信息來源廣泛,內容紛繁復雜,加上信息傳播過程中存在失真,會誤導公眾輿情,誘發網絡輿情錯亂。另一方面,網絡輿論中混雜著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網絡信息真假難辨,加之盲目跟風,水軍重重,多元主體的碰撞下,導致網絡輿情持續發酵,復雜化加劇。由于政府應對理念存在問題、監控機制缺乏、輿情信息錯雜且篩選分析難度大等種種不足,政府的應對能力有限,面對復雜且突發的網絡輿情,必然處于弱勢,在處理網絡輿情的過程中矛盾凸顯。
四、對策思路
(一)增強政府應對能力,形成完備管理體系
增強政府面對網絡輿情的應對能力,要求形成一個完備的復合型管理體系。首先,建立網絡輿情監測預警機制,及時掌握輿情動態;其次,健全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機制,提高指揮控局能力;同時,建設突發公共事件政府指標構建與評價體系;最后,提高網絡監察能力,建立網絡追責體系。只有做到事前監測、事中控局、事后反思,才能實現政府各部門間的協同一致,沉穩地面對事件,有計劃有步驟地保障網絡安全和信息安全,消除不良影響,形成正面輿論。
(二)引導公眾理性思考,重視媒體導向作用
公眾的非理性表達背后,其實質是渴望政治參與和信息不暢通之間的矛盾,由于利益沖突與復雜事件失察導致的消極情緒。網上論爭,本質是中國的網絡輿論場充滿活力和張力的表現。由此,政府在網絡輿論中,掌握話語權,正面引導公眾輿情,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政府要加強自身網絡媒體建設,在突發公共事件中,針對網絡熱點問題,及時公開信息,解答疑惑,并發表有深度的文章,引導公眾理性思考;其次,網絡意見領袖的參與,對輿論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要形成官方意見領袖,建設微博等公眾平臺上的“國家隊”,牢牢掌握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中的政府主動權。
(三)暢通信息渠道,化被動應對為主動處理
在很長時間里,政府對于網絡輿情,習慣于選擇回避和攔截的方式去應對,這種錯誤的方式并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會引起社會矛盾,不利于政府權威性的保持。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社會進入信息爆炸時代,官方信息獲取渠道不暢通所帶來的信息低量,與未經篩選的網絡信息爆炸,沖突強烈。公眾在無法獲取準確的官方信息時,易偏向各種小道消息、大眾媒體的報道,甚至是各種網絡謠言,進而造成公眾的恐慌與不滿的情緒。進而再利用網絡的匿名性特征,在網絡平臺上發布非理性的、不負責的言論,導致輿情的新一輪爆發,社會秩序遭到破壞。
結合大數據時代下的網絡輿情特征,政府宜疏不宜堵,建立輿情響應機制,為社情民意的傳達和反饋提供有效渠道,有利于及時發現問題、化解矛盾,釋放社會壓力。
參考文獻:
[1]劉毅.網絡輿情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
[2]姜勝洪.淺議微博時代背景下網絡輿情應對策,(3):47-51.
[3]陳璟浩.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演化研究[D].武漢大學,2014.
[4]徐曉日.網絡輿情應對策略[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89-93.
[5]任士偉.政府應對網絡輿情的路徑研究[D].蘇州大學,2014.
[6]https://baike.baidu.com/item/沉默的螺旋/357493.
[7]崔鵬.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演化及政府應對能力研究[J].現代情報,2018,38(2):75-83,95.
[8]Adizes L.Managing Corporate Lifecycles.Prentice Hall Press,1999:12-56.
[9]崔鵬.政府如何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J].現代情報,2018,38(2):75-83,95.
[10]葛秀芳.探析網絡輿情傳播對公共政策的影響[J].智庫時代,2019(38):13-14.
[11]孫授卿.大數據環境下的網絡輿情危機應對[J]..智庫時代,2019(4):54-56.
作者簡介:
涂敏燕(1984-),女,江西南昌人,碩士,講師,中共廣州市黃埔區委黨校開發區工委黨校黨建研究部,研究方向:公共管理、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