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心遙 劉俊 李慧君 王天合 楊玉瑩 夏和元 葉曉川



摘 要 目的:比較不同產地茯苓中總蛋白的含量差異。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為對照,0.4 mol/L氫氧化鈉溶液為提取溶劑,考馬斯亮藍G-250為顯色劑,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于595 nm波長處測定茯苓中總蛋白含量,并通過聚類分析對34批(S1~S34)不同產地的茯苓進行分類。結果:牛血清白蛋白檢測質量濃度的線性范圍為1.45~17.40 μg/mL(r=0.999 6);精密度、穩定性(20 min)、重復性試驗的RSD均小于3%;加樣回收率為100.14%~104.26%(RSD=1.43%,n=9);34批不同產地茯苓中總蛋白的含量為0.388 4%~1.129 7%。聚類分析結果顯示,34批茯苓中,湖北省英山縣產茯苓(S2、S3)的總蛋白含量>1%,歸為一類;湖北、云南、安徽和湖南產茯苓(S1、S5~S10、S12、S13、S16、S17、S19~S21、S23~S25、S28、S30、S31)的總蛋白含量為0.653 5%~0.946 1%歸為一類;剩余批次含量為0.388 4%~0.601 2%,歸為一類。結論:所建方法可用于獲苓中總蛋白的含量測定。34批不同產地茯苓總蛋白含量以湖北省英山縣產茯苓最高,云南、安徽等地次之。
關鍵詞 茯苓;蛋白;含量測定;差異;聚類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total protein content of Poria cocos from different producing areas. METHODs: Using bovine serum albumin (BSA) as control, 0.4 mol/L sodium hydroxide solution as exctraction solution, 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G-250 as chromogenic reagent,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at 595 nm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s of total protein of P. cocos; cluster analysis was used to classify 34 batches (S1-S34) of P. cocos from different producing areas. RESULTS: The linear range of BSA was 1.45-17.40 μg/mL (r=0.999 6). RSDs of precision, stability (20 min) and reproducibility tests were all lower than 3%; recoveries were 100.14%-104.26% (RSD=1.43%, n=9). The contents of total protein in 34 batches of P. cocos from different producing areas were 0.388 4%-1.129 7%. The results of 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 among 34 batches of P. cocos, the total protein content of P. cocos produced in Yingshan county of Hubei province (S2, S3)was higher than 1%, clustered into one category; the total protein contents of P. cocos produced in Hubei, Yunnan, Anhui and Hunan (S1, S5-S10, S12, S13, S16, S17, S19-S21, S23-S25, S28, S30, S31) were 0.653 5%-0.946 1%, clustered into one categony, and the remaining batch content were 0.388 4%-0.601 2%, clustered into one category. CONCLUSIONS: Established method is suitable for the content determination of total protein content of P. cocos. The protein content of P. cocos from Yingshan county of Hubei province i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Yunnan and Anhui in 34 batches of P. cocos from different producing areas.
KEYWORDS? ?Poria cocos; Protein; Content determination; Difference; Cluster analysis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始載于《神農本草經》[1],是我國公布的第一批食藥同源品種之一[2]。茯苓性平,味甘、淡,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3]。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茯苓含有多糖類、三萜類、蛋白類以及甾體類等化學成分,具有抗腫瘤、調節免疫、抑菌、抗炎、抗氧化、抗纖維化等作用[4-9]。目前,有關植物蛋白及真菌蛋白的藥用價值已引起學者的廣泛關注,多種植物蛋白及真菌蛋白被報道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腫瘤等生理活性[10-13]。而現有關于茯苓活性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糖及三萜類成分[4-5],對其蛋白成分的研究甚少,其原因可能與茯苓蛋白的提取較為困難有關[14]。本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以水為溶劑幾乎不能提取茯苓總蛋白,這增加了含量測定難度。為此,本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0.4 mol/L氫氧化鈉溶液為提取溶劑測定茯苓中總蛋白的含量,并對全國8個省份34批不同產地茯苓中總蛋白的含量進行檢測,同時結合聚類分析進行分類,旨在為茯苓資源質量評價及后續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1 材料
1.1 儀器
1800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日本Shimadzu公司);BT25S型十萬分之一分析天平[賽多利斯科學儀器(北京)有限公司];Milli-Q型純水系統(美國Millipore公司);DZF-6050型真空干燥箱(上海博訊實業有限公司);KQ-500DE型數控超聲波清洗器(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88-1型大功率磁力攪拌器(常州國華電器有限公司)。
1.2 藥材與試劑
分別收集來自全國8個省份不同地區不同種植田的茯苓共34批(編號:S1~S34),經湖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葉曉川教授鑒定均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茯苓藥材信息來源見表1。牛血清白蛋白(BSA)標準品(批號:EZ2811E172,純度:≥98.0%)、考馬斯亮藍G-250顯色劑(批號:EZ2811F373)均購自賽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無水乙醇、磷酸、氫氧化鈉均為分析純,水為超純水。
[編號 產地 采收時間 編號 產地 采收時間 S1 湖北英山石頭咀鎮 2018.07 S18 云南大理市永平縣 2018.04 S2 湖北英山石頭咀鎮 2018.11 S19 云南大理市永平縣 2018.07 S3 湖北英山石頭咀鎮 2018.11 S20 云南麗江永勝鎮 2018.04 S4 湖北英山雷家店鎮 2018.11 S21 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2018.07 S5 湖北英山雷家店鎮 2018.11 S22 云南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2018.07 S6 湖北英山吉利中藥材公司種植基地 2018.11 S23 云南普洱市孟連縣 2018.12 S7 湖北羅田縣九資河鎮 2018.11 S24 云南保山騰沖市 2018.04 S8 湖北羅田縣九資河鎮 2018.07 S25 云南保山騰沖市 2017.11 S9 湖北羅田縣九資河鎮 2018.11 S26 云南保山騰沖市 2018.12 S10 湖北羅田縣九資河鎮 2018.11 S27 云南保山騰沖市 2018.12 S11 湖北麻城縣木子店鎮 2017.09 S28 湖南懷化鶴城區 2018.04 S12 湖北麻城縣木子店鎮 2018.11 S29 河南商城縣黃柏山 2017.11 S13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 2018.03 S30 安徽安慶岳西縣 2017.07 S14 云南楚雄大地基鄉 2018.04 S31 安徽安慶岳西縣 2018.12 S15 云南楚雄大地基鄉 2018.07 S32 貴州銅仁德江縣 2018.07 S16 云南楚雄猛虎鄉 2018.12 S33 福建南平順昌縣 2017.10 S17 云南楚雄雙柏縣 2018.12 S34 廣西岑溪馬路鎮 2018.07 ]
2 方法與結果
2.1 溶液的制備
2.1.1 BSA標準品溶液 取BSA標準品適量,精密稱定,置于10 mL量瓶中,加水溶解,制成質量濃度為0.174 mg/mL的BSA標準品溶液,于4 ℃冰箱中保存,備用。
2.1.2 供試品溶液 取茯苓(編號:S1)適量,粉碎,過40目篩。取上述粉末2 g,精密稱定,加入0.4 mol/L氫氧化鈉溶液70 mL,置于磁力攪拌器上攪拌15 min,濾過,精密吸取續濾液5 mL,置于25 mL量瓶中,加水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供試品溶液。
2.2 檢測波長的確定
分別精密吸取“2.1”項下BSA標準品溶液和供試品溶液各1 mL,加入考馬斯亮藍G-250顯色劑5 mL,混勻,以水為空白,在300~800 nm波長范圍內進行掃描,考察其最佳吸收波長。結果,BSA標準溶液和供試品溶液均在595 nm波長附近有最大吸收,因此選擇595 nm作為檢測波長,詳見圖1。
2.3 線性關系考察
分別精密吸取“2.1.1”項下BSA標準品溶液0、0.05、0.1、0.2、0.4、0.6 mL,置于10 mL試管中,加水至1.0 mL,再分別加入考馬斯亮藍G-250顯色劑5 mL,混勻,以水為空白,于595 nm波長處測定吸光度,以系列BSA標準品溶液質量濃度(x,μg/mL)為橫坐標、吸光度(y)為縱坐標進行線性回歸。結果,BSA的回歸方程為y=43.101x+0.036 6(r=0.999 6),表明BSA質量濃度在1.45~17.40 μg/mL范圍內與吸光度的線性關系良好。
2.4 精密度試驗
精密吸取“2.1.1”項下BSA標準品溶液0.2 mL,置于10 mL試管中,加水至1.0 mL,加入考馬斯亮藍G-250顯色劑5 mL,混勻,以水為空白,于595 nm波長處連續測定6次吸光度。結果,BSA吸光度的RSD為0.02%(n=6),表明儀器精密度良好。
2.5 穩定性試驗
取“2.1.2”項下供試品溶液(編號:S1)適量,加入考馬斯亮藍G-250顯色劑5 mL,混勻,分別于室溫下放置0、2、4、6、8、10、12、14、16、18、20 min時,以水為空白,于595 nm波長處測定吸光度。結果,吸光度的RSD為1.58%(n=11),表明供試品溶液在室溫下放置20 min內穩定性良好。
2.6 重復性試驗
取茯苓樣品(編號:S1)粉末2 g,共6份,精密稱定,按“2.1.2”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加入考馬斯亮藍G-250顯色劑5 mL,混勻,以水為空白,于595 nm波長處測定吸光度并按標準曲線法計算茯苓總蛋白的含量。結果,茯苓總蛋白的平均含量為0.946 1%,RSD為2.74%(n=6),表明該方法重復性良好。
2.7 加樣回收率試驗
取已知含量的茯苓樣品(編號:S1)2 g ,共9份,精密稱定,分別按已知蛋白含量的80%、100%、120%加入BSA標準品,按“2.1.2”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加入考馬斯亮藍G-250顯色劑5 mL,混勻,以水為空白,于595 nm波長處測定吸光度并計算加樣回收率,結果見表2。
2.8 不同產地茯苓中總蛋白的含量測定
取34批茯苓樣品(編號:S1~S34)粉末2 g,每批平行取3份,精密稱定,按“2.1.2”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然后加入考馬斯亮藍G-250顯色劑5 mL,混勻,以水為空白,于595 nm處測定吸光度并按標準曲線法計算茯苓總蛋白含量,結果見表3。
2.9 聚類分析
為評價茯苓產地與總蛋白含量的相關性,將34批茯苓總蛋白含量測定結果代入SPSS 22.0軟件,采用聚類分析法結合平均歐式距離(d)進行分析,生成34批不同產地茯苓總蛋白含量的聚類分析樹狀圖,詳見圖2。
由圖2可知,當d=10時,34批茯苓可聚分為3類,其中S2、S3聚為一類,該類樣品總蛋白含量最高(均>1%),均產于湖北省英山縣石頭咀鎮;S1、S5~S10、S12、S13、S16、S17、S19~S21、S23~S25、S28、S30、S31聚為一類,該類樣品總蛋白含量較高(0.653 5%~0.946 1%),? ?來自于湖北、云南、安徽和湖南;S4、S11、S14、S15、S18、S22、S26、S27、S29、S32~S34聚為一類,該類樣品總蛋白含量相對較低(0.388 4%~0.601 2%),來自于湖北、云南、河南、廣西、福建和貴州。由此可知,湖北和部分云南產茯苓總蛋白的含量明顯高于其他產地,其中湖北省英山縣石頭咀鎮的3個批次茯苓中總蛋白含量均較高。
3 討論
3.1 樣品前處理條件的選擇
蛋白質的提取方法主要有回流提取法、酶提取法、超聲波提取法、攪拌法等[15-16]。本課題組前期比較了超聲波提取法和磁力攪拌法,結果發現磁力攪拌法可使茯苓粉末更加充分溶解,從而使試驗更加準確、快捷,故選擇磁力攪拌法。
本研究取茯苓樣品(編號:S1),在料液比(1 ∶ 20,g/mL)、提取溶劑濃度為0.1 mol/L的條件下,考察了不同溶劑(鹽酸、氫氧化鈉、氯化鈉)對茯苓總蛋白提取率的影響。結果顯示,以氫氧化鈉溶液為溶劑時,茯苓總蛋白的提取效果最佳。筆者在研究中發現,茯苓粉碎成粉末后,具有明顯的疏水性,除堿性溶液外,其在超純水、酸性溶液和鹽溶液中幾乎提取不出蛋白,如楊嵐等[14]采用水和50%乙醇為提取溶劑,所得水溶性蛋白約4.0×10-6%~7.8×10-6%,醇溶性蛋白約4.38×10-5%~6.11×10-5%,與茯苓總蛋白含量相差甚遠(1.7×10-3%~2.5×10-3%),且測得的總蛋白含量也較低。
本研究又考察了不同濃度氫氧化鈉溶液(0.1、0.2、0.3、0.4、0.5、0.6、0.7、0.8、0.9、1.0 mol/L)及不同料液比(1 ∶ 15、1 ∶ 20、1 ∶ 25、1 ∶ 30、1 ∶ 35、1 ∶ 40、1 ∶ 45、1 ∶ 50,g/mL)對茯苓總蛋白提取率的影響。結果顯示,總蛋白含量可隨氫氧化鈉溶液濃度的升高而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且當氫氧化鈉溶液濃度為0.4 mol/L 時,提取的總蛋白含量最高,推測其原因可能為氫氧化鈉濃度過大會導致蛋白變性,溶解度降低;當料液比為1 ∶ 35(g/mL)時,提取的蛋白含量最高,且隨著料液比的增加,蛋白含量無明顯變化;考慮到實際成本,設置料液比為1 ∶ 35(g/mL)。
3.2 蛋白含量測定方法的選擇
常用的蛋白定量測定方法有凱氏定氮法、雙縮脲法、考馬斯亮藍G-250比色法等[17]。有研究發現,凱氏定氮法易受測定體系中其他含氮化合物的干擾,無法測定準確的含量[18]。故本研究比較了雙縮脲法和考馬斯亮藍G-250比色法,發現前者由于靈敏度低,不適合茯苓總蛋白的測定。考馬斯亮藍G-250比色法的原理為蛋白與染料結合生成深藍色的結合物,后者在595 nm波長處有最大吸收值,具靈敏度高、抗干擾性強的特點[17],并具有一定的專屬性,因此采用此法進行茯苓總蛋白的定量測定。筆者在研究中發現,當茯苓蛋白樣品加入呈酸性的考馬斯亮藍G-250顯色劑時會立刻導致茯苓酸性多糖析出,且沉淀顯藍色,離心后的上清液在595 nm波長處檢測的吸光度為負值,故可推斷茯苓中蛋白與酸性多糖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糖蛋白。針對加入顯色劑出現沉淀而導致無法檢測的問題,本研究對提取茯苓總蛋白氫氧化鈉溶液濃度及提取液稀釋倍數進行了探索;同時考慮到不同產地茯苓中總蛋白含量可能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吸光度偏大或偏小,最終確定將樣品稀釋5倍,并確保加入顯色劑后20 min內樣品穩定,解決了采用考馬斯亮藍G-250比色法測定茯苓中總蛋白含量有沉淀析出的難題。
3.3 不同產地茯苓中總蛋白含量差異分析
34批不同產地茯苓中總蛋白含量測定結果顯示,不同產地茯苓中總蛋白含量存在差異,其含量范圍為0.388 4%~1.129 7%,聚類分析可將其分為三大類,湖北、云南、湖南和安徽4個茯苓主產區的總蛋白含量較其他產區高,其中湖北省英山縣石頭咀鎮的茯苓總蛋白含量最高。有研究指出,湖北、云南和安徽是茯苓的主產區,茯苓藥材品質較好[18-19],與本研究聚類分析結果一致。本課題組前期研究結果顯示,茯苓酸性多糖具有較強的免疫調節功能[20],本研究又發現茯苓總蛋白可能與酸性多糖結合形成糖蛋白,由此推測茯苓酸性多糖可能以糖蛋白形式發揮免疫活性,而蛋白含量高低可能影響其藥理活性,后續可對此進行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本法可用于茯苓中總蛋白含量的測定。34批不同產地茯苓中總蛋白含量存在一定差異,其中以湖北英山縣產茯苓的總蛋白含量最高,可為后續茯苓質量評價及活性研究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 1 ] 顧觀光.神農本草經[M].楊鵬舉,校注. 3版.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98.
[ 2 ] 王利亞.茯苓的開發與應用[J].食品科技,1997,4(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