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凱
摘 要:發展可再生能源是能源轉型的重要方向。以當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現狀和問題為基礎,分析可再生能源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并從控制可再生能源規模、轉變激勵機制以及提高可再生能源穩定性和市場競爭力等方面對如何更好地發揮可再生能源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提出建議。
關鍵詞:可再生能源;經濟增長;影響機制
中圖分類號:F124.1;F426;X24?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2-0001-2
引言
《巴黎協定》確立了將全球平均氣溫水平較工業化前升高幅度控制在遠低于2℃的目標,并提出為1.5℃溫控目標度而努力。這一目標的提出使得發展可再生能源更為迫切和必要。中國于2005年頒布了《可再生能源法》,標志著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國家能源局在《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中規定,到2030年實現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到達20%左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比2005年下降60%—65%。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和規模化利用不僅是我國降低CO2排放、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也是推進能源轉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當前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已經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2018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消費分別占59.0%、18.9%和7.8%,非化石能源消費占14.3%,以風電、光電等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消費比例正在逐漸擴大,與常規能源共同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但不可忽略的是,在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諸如成本偏高、補貼壓力大與創新不足等問題,嚴重制約著可再生能源產業和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在能源轉型的背景下,協調好可再生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一、可再生能源發展現狀
(一)裝機規模增長勢頭強勁
近幾年,受益于國家產業政策的扶持及全球投資趨勢的影響,中國可再生能源在投資和裝機規模上開始大幅增長。
在投資方面,《2019可再生能源投資全球趨勢》顯示,從2010年至2019年上半年,中國在再生能源領域以7 580億美元投資額成為全球最大投資國。
在裝機方面,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報告2018》統計,2018年主要可再生能源累計裝機容量為72 896萬千瓦,較2017年增長11.7%,占全部電力裝機容量的38.4%。其中,風電裝機容量為18 426萬千瓦,增長12.6%,占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的25.3%;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為17 463萬千瓦,較2017年增長33.9%,占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的24.0%,太陽能發電、風電裝機容量和累計裝機容量穩居世界第一;水電雖然規模占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主要比例為48.3%,但增長速度較為緩慢,較2017年僅增加2.5%;生物質能發電規模較小,僅占2.4%。由此看出,光伏和風電開發穩中有進,是近年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主要帶動力量。
(二)支持政策不斷完善
從制定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到調整電價附加水平,再到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及電力消納保障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國家能源部門從資金支持、需求響應等方面針對可再生能源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和引導政策。這些政策有利地推動了各類可再生能源以及相關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中國正在從可再生能源裝備“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可再生能源產業在設備研發、技術優化、產業體系健全等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步。
(三)棄風、棄光現象有所緩解
過去幾年,由于電網建設不匹配,地區能源稟賦和負荷中心呈逆向分布等因素,棄風、棄光等現象較為嚴重。加之早期補貼數額較大,造成了大量的低效裝機沒有真正地納入電網中,促使一些地區棄風、棄光現象更為嚴重。針對這一問題,這幾年通過統籌調配發電行業、電網以及用電側企業,合理消納電力資源等高效的調控手段,使得棄風、棄光現象得到了比較有效的緩解[1]。隨著電價補貼的降低和可再生能源配額制的實施,低效裝機現象也得到遏制。
二、可再生能源當前存在的問題
盡管可再生能源發展勢頭十分強勁,但仍然面臨一些困難和阻礙,在一定時期內不能完全取代化石能源的地位。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適當的解決,很可能對我國能源轉型期間經濟的平穩增長產生不利影響。
(一)發電成本仍然較高
成本和價格是制約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因素。雖然近十年來風電、光電成本已下降八成左右,但與火電成本相比仍然較高,在當前的市場機制下還缺乏一定競爭力。目前,與發電成本相關的智能電網、儲能技術等還未達到大規模應用的水平,成本也比較高,今后技術進步仍然是降低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的關鍵所在。
(二)補貼缺口回補壓力巨大
由于可再生能源附加費收入不足、補貼發放不及時以及可再生能源發展過快等原因,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巨大。由于無法及時收到補貼,又加上融資難的問題,部分企業已經陷入資金困境。我國即將進入可再生能源電力平價上網階段,發電補貼額度將逐步降低甚至取消,但之前存在的補貼缺口仍然巨大,過渡時期內的補貼額度也是一個不小的財政壓力。
(三)技術和發展方式創新不足
當前,可再生能源技術方面缺少系統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力量,產學研相結合的綜合研發體系尚待健全,關鍵的核心技術仍然依靠國外,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方式單一,分布式利用及供熱利用等潛力有待釋放,能源終端利用方面發展機制創新不足。
三、可再生能源對經濟增長影響機制分析
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一直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但由于化石能源的絕對稀缺性和環境外部性正在成為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制約因素,可再生能源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被重視起來。長期來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將促進技術變革、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經濟可持續發展[2]。
經濟發展意味著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同時經濟發展對能源產品結構的需求也不斷擴展。當前的經濟結構仍然以傳統能源為支撐,短期內實現能源結構的巨大變革并不現實。在能源轉型的進程中,分析可再生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的關系,統籌協調能源消費結構和經濟平穩增長是未來研究的重點。可再生能源、常規類型能源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存在多種機制,這是已有文獻研究結果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也是研究的理論基礎。
(一)能源結構多元化有利于經濟增長
由于可再生能源和常規能源的生產用途相似,生產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擺脫對單一能源類型的依賴,從而避免由于某種能源市場供給或者價格出現波動對經濟產生的不利影響。從成本而言,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邊際成本較常規能源低,而火電對燃料價格變化的反應更加敏感。從價格彈性上來看,可再生能源發電相較于火電存在較強的替代作用。另一方面,化石能源與中國能源安全的關系較為密切,尤其是石油供給不確定性較大。因此,可再生能源消費的增加有利于能源結構多元化,并且更能保證經濟平穩運行。
(二)可再生能源具有產業帶動效應
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將對宏觀經濟起到積極作用。可再生能源產業將為一系列相關的高附加值服務創造發展空間,如基于基礎能源服務的能源數據處理、分布式能源、能源生產和消費、儲能和電動汽車充電等。就業方面,雖然傳統能源行業的就業規模會受到去產能的影響,但可再生能源產業以及相關行業將帶來更多就業需求,新增的就業機會將遠多于傳統能源行業的失業人數。
(三)可再生能源促進技術水平的提升
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將提升可再生能源電力市場競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激勵各發電企業實現資源整合和技術研發。另外,可再生能源電力在一定程度上會占據火電市場的市場份額,倒逼火電企業在保證產能的同時進行技術革新,提高發電效率以降低成本,對提高能源行業的整體發展效率和轉型效果具有促進作用。同時,由于可再生能源產業鏈涵蓋多個行業,如電子通信、技術服務等,其發展壯大將帶動一系列具有高附加值的行業進行技術創新,產生技術的擴散效應,從而對于國民經濟產生持久的支撐力度。
(四)可再生能源的成本較常規能源高
雖然可再生能源發電邊際成本較低,但固定成本投資額度數額巨大,開發利用的成本較高,上網電價需要政府部門進行補貼,形成一定的財政負擔,且補貼的成本會隨著供應鏈傳遞到下游的消費者,出現擠出效應[3],因此可再生能源補貼過大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一定壓力[4]。但從長期來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具有規模效應和學習效應,由于運行和維護成本將會逐漸降低,可再生能源電力將逐步實現平價上網。
(五)不同能源種類之間存在異質性
由于目前煤炭、石油仍然是鋼鐵、化工等制造業的主要生產原料,而風力和太陽能一般用來發電,不能完全替代煤炭和石油在工業生產中的支柱地位,并且可再生能源電力調峰和儲能技術能力相對欠缺,電網的穩定運行仍然需要火力發電機組來維持。因此,可再生能源對常規能源的替代作用有限,對經濟增長的支持效果不明顯,應當協調好當前能源格局下“多能互補”的關系[5]。
結合已有研究和理論機制分析表明,可再生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不確定性較大。現階段必須把握可再生能源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特點,協調好傳統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要素關系,以實現經濟增長和能源體系轉換的雙贏。
四、發揮可再生能源經濟增長效應的重點方向
(一)控制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平穩增加
當前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已經領跑全球。今后在注重“量”的增加的同時更要強調“質”的提升,完善行業投資準入機制、引導可再生能源領域合理投資、鼓勵社會資金投入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技術水平中;建立產業轉移和能源利用機制,通過產業集約化提高能源稟賦地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水平;鼓勵在負荷中心附近進行開發可再生能源,合理提高電力負荷區域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鼓勵就地消納,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從而避免由于化石燃料價格波對經濟帶來的沖擊。
(二)轉化財政補貼為激勵機制
可再生能源的環境外部性要求政策工具給予支持,但電價端的補貼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消費側的負擔,不利于市場的競爭水平。今后應逐步降低補貼比例,將原用于補貼的財政資金用于激勵關鍵技術的突破和生產成本的節約,增強技術的擴散效應,鼓勵火電行業轉型升級,這樣,既可以緩解財政資金壓力,也利于經濟結構的優化。
(三)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穩定性
鼓勵建立“風、光、水”聯動發電模式,推廣新型儲能技術與微電網技術的利用,盡量依靠各類可再生能源自身不同的特點維護電網運行的穩定性。積極推廣典型的做法和模式,逐步減少穩定電網對火電廠的依賴程度。
(四)提升可再生能源市場競爭性
完善碳稅和碳交易政策,將碳排放成本納入到電力成本中,出臺多部門協調的財政政策,進一步完善電力市場,為可再生能源參與市場競爭移除障礙。在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市場份額的同時,火電份額必然會下降,在這個過程中應協調好利益分配以及傳統能源行業中的失業問題,更好地發揮可再生能源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林伯強.中國新能源發展戰略思考[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2):76-83.
[2]? 史丹,王蕾.能源革命及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J].產業經濟研究,2015,(1):1-8.
[3]? 齊紹洲,李楊.可再生能源消費影響經濟增長嗎?——基于歐盟的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7,(4):106-119,136.
[4]? 齊紹洲,李楊.能源轉型下可再生能源消費對經濟增長的門檻效應[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28(2):19-27.
[5]? 劉平闊,王志偉.中國“能源轉型”是否合理?——能源替代-補關系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9,(8):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