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蕓欣
摘要:當下,經濟建設和群眾生產生活都更加強調生態文明的開發。這種變化就要求城市發展也應當從不斷適應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趨勢。而環境工程作為保障生態自然持續建設的重要基礎,在這種情況下也應當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視和關注。特別是在實際建設的過程當中,要尤為強調對難點的突破。本文以環境工程為出發點,重點敘述其建設的難點,并對相應的解決措施進行探究。
Abstract: At present,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mass production and life are more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is change requires that urban development should also adapt to the overall tren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nature, should also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Espe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actual construction, we should emphasize the breakthrough of difficult points.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he difficulties of its construction are describ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re explored.
關鍵詞:環境工程;施工建設;工程難點;解決措施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onstruction;engineering difficulties;solutions
中圖分類號:X321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06-0065-02
0 ?引言
環境工程是隨著我國各項污染不斷加劇而衍生的重要產物,它的發展能夠有效改善當下社會的居住環境和生產環境,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國現階段的污染面積較大且污染種類較多,因此環境工程在實際開展的過程當中,也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1]
1 ?立足現狀,分析問題
1.1 處理欠缺
當下,垃圾處理是解決城市固體污染的重要途徑。然而,我國城市化建設的面積和范圍正在不斷擴張,城市的人口密度也越來越大,相應的垃圾排放規模也會逐漸擴張,這就會給城市的垃圾處理帶來更為沉重的負擔和壓力,會大大提高固體垃圾處理的成本。同時,我國在宏觀上對于固體垃圾的處理作了明確的規定,也出臺了相應垃圾處理的標準和規范[1]。正是在這種成本較高且政策嚴格的雙向壓力下,有相當一部分城市管理者在垃圾處理的過程中并沒有按照相應的規范和標準來執行各項操作,特別是就部分生活垃圾而言,相關部門僅僅是采用直接焚燒的做法進行解決。除此之外,部分城市也沒有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來處理水體污染或者是噪聲污染[2]。
1.2 生態欠缺
環境工程的開展不僅僅在于對污染的治理上,還在于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就是以園林等綠色景觀為核心的城市精神文明發展。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能夠美化城市的外觀面貌,同時也可以調節城市發展的生態系統,能夠有效凈化大氣中的雜質和污染物,同時也能夠維持當地水資源的有效循環,并且還可以提高城市的自我凈化性能。但值得注意的是,園林綠化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恰恰是當下城市發展中較為薄弱的環節,有相當一部分城市管理者并沒有在意識上認識到園林綠化建設的重要性,特別是就部分工業化建設較為發達的城市而言,由于其實體建筑的占地面積較廣,因此相應的綠化面積也被大大壓縮。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城市發展的綠色空間有限。
1.3 經驗不足
環境工程的開展具有十分明顯的社會性和綜合性,其各項工作的落實都必須要有專業的技術和設備來支持,同時也要有科學合理的措施進行指導,要有先進的經驗作為基礎。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環境工程的發展期限較短,整體尚處于摸索和探究階段,這也就導致了我國相關部門在開展環境工程的過程中會表現出力不從心的狀態。相關主題并沒有設立宏觀上的目標和方向,也沒有認識到環境工程建設的統一性和全局性。除此之外,政府環境管理部門也沒有從宏觀上加強對各項工作的監督和掌控,并沒有對各項環境工作的實際效益進行檢測與分析[3]。
1.4 意識薄弱
現階段,有相當一部分環境工作者并沒有深切感受到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危機,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也沒有明確自身的工作內容,沒有按照宏觀上的規定和標準來執行任務,大大降低了環境工程的實際操作效益。除此之外,部分環境工作者也沒有適應新形勢下的環境發展要求,仍舊采用傳統環境治理的方法來解決區域環境污染,沒有結合新技術和新設備的使用方法,不能靈活應對新出現的環境問題[4]。
2 ?制定措施,解決問題
2.1 提升資本
環境工程建設需要大量的設備和技術投入,并且也具有一定的持續性和階段性。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作為環境工程開展的領導主體,應當加強對環境工程的政策支持,提高對環境工程的財政支持力度,為環境工程的各項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政府除了要提高環境工程資金在財政支出中的比例之外,還要鼓勵社會各界為環境工程的開展進行投資,在此基礎上,充實環境工程的人力和物力資源。與此同時,環境工程也要以資金為保障,引進先進的污染處理方法,要完善各類污染處理的工藝和流程,避免出現疏漏和過失。政府提高對環境工程的資本支持能夠推動各項環境工作的有效落實,同時也可以將生態環境的保護擴展成為社會性的工作,激發社會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社會各界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和生態持續意識[5]。
2.2 強化制度
除了要在資金上充實環境工程的各項資源之外,政府還要在宏觀上建立起統一的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監督環境工程各項任務的執行,確保各項大政方針可以落到實處。制度中要明確體現污染處理的標準和規范,要規定出不同污染物排放的準則和指標,同時也要反映出區域環境建設的實際水平,要與區域的經濟發展相適應,不能盲目制定規范。除此之外,制度中也要明確規定不同類別污染處理的基本規范,包括化學類污染的處理,生物類污染的處理等等。就區域的污水處理而言,制度中要明確規定污水處理廠建設的各項指標,要保證污水處理的規模和處理的程序能夠符合法律中的有關標準。與此同時,區域政府也應當在宏觀上建立起統一的責任制度,要明確不同環境部門的具體工作內容,同時要嚴格落實問責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要明確環境重大污染的責任處理方案。并且,區域政府也要落實自身的監督職能,要加強對當地環境部門工作的指導,也要對階段性的環境成果進行分析與審核,一旦發現有任何問題或者是事故,應當及時加以追責,并完善后續的治理措施,防止事態的進一步惡化[6]。
2.3 合理利用
各類資源的大量開發和利用是導致環境污染產生的核心原因之一,也是當下城市化和工業化建設無可避免的主流趨勢。并且,隨著我國人口密度的增大和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張,社會發展對資源的需求量也呈現出直線增長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平衡環境發展和資源開發之間的關系,就必須加強對新型清潔能源的開發與利用,要降低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政府應當出臺有關新型能源開發的政策,要鼓勵太陽能、風能等等清潔能源的利用,并制定出相應的獎勵機制。除此之外,城市的經濟開發也應當控制對煤炭和石油等傳統能源的利用量,應當加強技術投入,促進可替代能源的開發。并且,政府也應當出臺相應的機制和辦法來推動區域資源的可循環利用,要推動回收機制的貫徹落實,以此來提高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同時也可以適當的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數量。
2.4 強化宣傳
環境工程是一項社會性的工作,它的開場僅僅通過政府的指揮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借助社會公眾的力量。因此政府要加強對環境治理的宣傳,要幫助社會群眾樹立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的意識,要提高人們對于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感。除此之外,政府也應當提高對新型環境污染處理技術和設備的宣傳力度,幫助群眾了解相關知識。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堅持環境工程的開展是十分必要且合理的,這是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應有之策,也是推動城市長遠建設的有效途徑。在具體開展的過程中,相關主體要從主觀和客觀上共同落實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和規范,要抓住環境工程開展的重點和難點,突破技術的瓶頸和觀念的限制,積極吸取先進國家治理環境的經驗。與此同時,政府也要推動全員共治和全員共享。環境工程的開展是一項長期性的過程,應當持之以恒,審時度勢,切勿急躁。
參考文獻:
[1]許寶迎.環境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關系的探討和研究[J]. 工程技術:文摘版,2017(23):00199.
[2]馮振.環境工程建設在生態城市中的運用探究[J].居業, 2019(6):146-147.
[3]韓文靜.環境工程中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應用研究[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7(18):132-133.
[4]張亮,周大偉.環境工程管理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研究[C].決策論壇——創新思維與領導決策學術研討會.
[5]莊治國.環境工程管理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研究[J].低碳世界,2017(11):16-17.
[6]李思東.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問題及保護措施[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7(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