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荻兒
【摘要】目的:就手術麻醉后患者在PACU的心理干預進行探討、分析。方法:本次入選人員均選自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手術患者(150例),在PACU的護理中強化心理干預,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強化心理干預后,患者的心理狀態有明顯改善,進一步促進了護理滿意度的提高。結論:針對手術麻醉后患者而言,在PCAU護理中強化心理干預,效果明顯,值得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手術麻醉:PACU:心理干預
(1)一般資料 本次入選人員均選自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手術患者(15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75例)和觀察組(75例),其中,對照組的男性患者例數多于女性患者,分別為40例、35例,年齡最大的為77歲,年齡最小的為32歲,中位年齡為54.5歲;觀察組男性患者例數同樣多于女性患者,分別為42例、33例,年齡最大的為79歲,年齡最小的為31歲,中位年齡為55歲。在研究開始前,已將有關內容告知了患者及其家屬,征得了他們的同意,其表示愿意配合。通過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年齡、性別等—般資料的分析、比較,組間數據間呈現的差異不大,沒有滿足統計學條件(P>0.05),具備可比性。
(2)方法 在PACU的護理中,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則是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強化心理干預,具體內容:
1)告知手術結果:在患者完成手術后,相關護理人員要及時將患者送到麻醉恢復室,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待麻醉效應消失、患者意識清醒后,護理人員要及時將手術結果告知患者,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告知患者術后疼痛等表現屬于正常癥狀,消除患者的擔心,認真、耐心的傾聽患者的主訴,給予患者足夠的關心與關愛,為患者講解以往預后效果良好的病例,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理變化,對于存在焦慮心理的患者,可對其實施行為療法,將正確信息告知患者,及時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為患者講解、指導自我放松的方法,囑患者多聽一些輕音樂等,對于存在抑郁心理的患者,可對其實施理性情緒療法,心理醫生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幫助患者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改變其不良意識及傾向。在此過程中,相關醫務人員要始終保持親和的態度,增加患者對醫務人員的信任度,促使患者積極配合,從而全面促進治療效果的提高。
2)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在實際的護理過程中,相關護理人員要始終秉持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掌握溝通技巧,以免患者產生抵觸情緒,進一步觀察、了解患者的性格特點,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對于患者提出的問題,護理人員要及時給予正確答復,以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確保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另外,通常情況下,手術患者術后往往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疼痛感,這與切口方式、鎮靜劑的使用、個體疼痛難受程度、管道刺激等有直接關系,如若患者精神緊繃、過度緊張,亦或是產生煩躁等情緒,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疼痛干預。因此,相關護理人員要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告知患者保持良好心情的重要性,指導患者正確深呼吸,放松肌肉關節,學會自我調節情緒,有利于患者依從性的提高。同時,護理人員還需為患者講解止痛泵或鎮痛藥物使用的目的、注意事項等,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尤其是對于癌癥,亦或是臟器切除的患者,其極有可能產生抑郁、悲觀等不良清晰,對此護理人員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情感支撐,正確引導患者承認并接受現實。另外,針對術后預后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其不能受外來精神刺激,故在患者麻醉蘇醒后不可將實際情況告知患者,待患者的病情、精神稍穩定后,在慢慢的予以引導,告知患者實情,有利于患者更加容易接受。
3)蘇醒期躁動護理:一般情況下,患者出現躁動現象是在麻醉后前30分鐘內,此現象不僅極有可能對患者造成傷害,引發手術部位疼痛、出血等現象的出現,這可能與患者的年齡、導管刺激等有直接關系。同時,對于躁動期患者,護理人員需加強對其的觀察力度及時間,從而就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PACU停留時間,不利于患者蘇醒質量的提高。因此,在實際的護理過程中,相關護理人員要做好預防措施,在患者出現躁動表現后,要及時找出原因,如生理方面、疼痛等,并做好安全防護,將各引流管固定穩妥,保持引流通暢,規避導管脫落、墜床等意外事件的發生,針對持續躁動患者,可嚴格遵醫囑實施鎮靜藥物干預,值得注意的是,在沒有明確躁動原因前,護理人員主要是加強對患者的防護,規避意外或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另外,在患者麻醉蘇醒期,相關護理人員要將不必要的導管進行拔除,如胃管、氣管導管等,對于需要留置尿管的患者,護理人員需給予合理的局部麻醉輔助,以緩解患者的不適,提高其舒適度,以規避患者產生不良心理,促使其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的治療。
(3)觀察指標 針對手術麻醉后的患者,在PACU護理中強化心理干預后,護理人員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理表現,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共分為滿意、一般滿意及不滿意三個維度,滿意度=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4)統計學處理 文章所涉數據均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計數資料分別予以t、X2檢驗,通過檢驗如若數據P值在0.05范圍內,則說明有統計學意義。
(1)心理狀態 觀察組強化心理干預后,患者的心理狀態有明顯改善,通過與對照組相關數據的對比,組間數據呈現的差異較大,滿足了統計學條件(P<0.05)。見表1。
(2)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強化心理干預后,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有顯著提高,通過與對照組相關數據的對比,組間數據呈現的差異較大,滿足了統計學條件(P<0.05)。見表2。
在臨床外科中,手術是主要治療手段,而麻醉處理則是其極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在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及其效果中起著積極的意義。通常情況下,受病情類型、個體差異及麻醉藥物等因素的影響,患者術后出現麻藥殘留的幾率較高,考慮到手術的創傷性,如若護理干預實施不到位,就會直接增強患者術后出現呼吸抑制、非計劃拔管等不良事件發生的可能,促使患者產生不良心理,不利于患者預后效果的改善。心理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要求醫務人員要始終秉持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在基于尊重患者心理、情緒變化的基礎上進行個體化護理干預,有針對性的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促使患者始終保持正確的心態積極面對治療,將其應用在手術麻醉后PACU護理中,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負面情緒,降低或規避不良事件的發生,從而進一步提高麻醉蘇醒質量,改善患者的預后。
綜上所述,針對手術麻醉后患者而言,在PCAU護理中強化心理干預,效果明顯,可明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促進護理滿意度的提高,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