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常勇 田紅 沈維萍 胡曉麗
摘 要:山東省膠州市里岔鎮具有十分豐富的旅游資源,做好全域旅游規劃對于促進當地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研究利用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輔助進行旅游規劃的制定,具體包括利用地理信息系統軟件ArcGIS進行規劃區的數字化,建立規劃區的空間數據庫和屬性數據庫,以此為基礎結合遙感影像進行相關規劃圖的制作以及輸出,并利用3維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對典型規劃區進行3維建模,實現了漫游功能,使規劃結果更加直觀。
關鍵詞:全域旅游規劃;ArcGIS;里岔鎮
中圖分類號 F5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5-0140-06
Application of GIS in Tourism Planning of Licha Town of Jiaozhou
Wang Chao1 et al.
(1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358,China)
Abstract:The town of Licha,Jiaozhou,Shandong Province,has a very rich tourist resourc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o a complete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 for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of the local tourism. This research makes use of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echnology to assist in the formulation of tourism planning,including the use of GIS software ArcGIS to digitize the planning area,and establish the spatial database and attribute database of the planning area,which is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and output of the related planning map of the remote sensing image. Three dimension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is applied to 3D modeling of typical planning areas,and the roaming function is realized,which makes the planning results more vivid and intuitive.
Key words: Global tourism planning; ArcGIS; Licha town
1 引言
旅游是發展經濟、增加就業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有效手段,旅游業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產業。近年來,我國旅游經濟快速增長,產業格局日趨完善,市場規模品質同步提升,旅游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但是,隨著大眾旅游時代到來,我國旅游有效供給不足、市場秩序不規范、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日益凸顯。發展全域旅游,將一定區域作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統一規劃布局、優化公共服務、推進產業融合、加強綜合管理、實施系統營銷,有利于不斷提升旅游業現代化、集約化、品質化、國際化水平,更好滿足旅游消費需求。
2018年3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快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動旅游業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從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細高效方式轉變,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轉變,從企業單打獨享向社會共建共享轉變,從景區內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轉變,從部門行為向政府統籌推進轉變,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向綜合目的地服務轉變。強調要“加強旅游服務,提升滿意指數”,并明確指出要推進服務信息化智能化。因而,將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引入旅游領域,可以充分發揮GIS技術在空間數據采集、存儲、處理、分析以及可視化等方面的功能,為相關部門提供旅游資源分布、旅游區域規劃、旅游線路設計、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信息,同時也可以通過智慧景區建設,為游客提供旅游景點及線路等的服務。
本研究利用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以山東膠州市里岔鎮為例,輔助進行旅游規劃的制定,并利用3維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對典型規劃區進行3維建模,探索將空間信息技術應用于旅游規劃領域的技術路線,實現了漫游功能,使得規劃結果更加直觀,以期為其他全域旅游規劃的編制提供參考借鑒。
2 研究現狀
2.1 國外 國外旅游業發展較為成熟,對于旅游業的探索研究的開始也較國內早。20世紀90年代,Wilianms等人利用GIS的方法對英國,哥倫比亞和加拿大的旅游資源現狀進行了調查[1];2004年Turk運用GIS技術中的網絡分析工具,為游客提供最短游覽路線,及同類經濟省時的旅游模式[2];2007年Andrew等人針對大煙山國家公園提出了一種基于GIS的空間決策支持系統,幫助游客選擇和計劃他們的活動,滿足游客個性化[3];2012年西班牙的Jose M.Noguera考慮到網絡上旅游信息量的冗雜,匯集智能推薦引擎和移動3D GIS架構,提出新的移動推薦系統,為游客提供個性化及相關的服務[4];2017年Albuquerque等人開發了1個基于網絡的地理信息平臺,整合了阿威羅區的旅游資源,為該區的旅游開發和營銷策略提供輔助意見[5]。國外的GIS與旅游業的結合隨應用技術的更新呈現出多方面、深層次的特點,而旅游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所占比重最大。
2.2 國內 隨著GIS技術的發展,應旅游產業實踐和科學研究的要求,我國基于GIS的旅游研究得到發展。主要研究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6]:
2.2.1 旅游地理信息系統(TGIS) 旅游地理信息系統(TGIS)實質是對旅游資源數據的管理和分析。陳禹提出一套相對完整的系統框架,以實現基于GIS的旅游信息系統的開發[7];陳中良開發的數字鄭州旅游系統為旅游者提供便捷的查詢搜索和地理定位[8]。
2.2.2 基于GIS的旅游規劃研究 GIS輔助旅游規劃能提高規劃的定量化和科學化,使規劃過程和分析過程可視化。賈哲利用GIS技術在狼牙山森林公園旅游規劃中實現資源評價體系和功能區分[9];盛煒基于GIS方法對木爾寨溝景區進行了山地生態旅游開發,設計了一系列旅游路線和旅游產品[10];胡益對江西鉛山叫巖旅游景區運用GIS方法做了景觀生態評價研究,并建立了分級保護區域[11]。
2.2.3 旅游者 GIS正朝著大眾化、網絡化方向發展,以GIS為核心的旅游信息系統初現雛形,將在引導旅游者消費行為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2]。隋玉正等利用GIS網絡分析的方法對青島市主要景點的交通網絡分布情況進行分析,找出現有旅游交通網絡中設置不盡合理的地方并提出改進的建議[13]。戴學軍等通過研究客源空間結構與旅游交通的變化,發現龍門縣的旅游交通變化是客源市場演化的重要驅動因素[14]。
總體來說,雖然國內GIS在旅游規劃中的應用起步較晚,但是研究與應用的方面不斷擴展,深度也在不斷提高。
3 GIS在膠州市里岔鎮旅游規劃中的應用
3.1 研究區概況
3.1.1 自然地理狀況 本次旅游規劃區,位于膠州市里岔鎮的南部山區,地理坐標東經119.69°~119.88°,北緯36.01°~36.11°,北以省道397線與國道G22線(濟青南線高速公路)為界,南接膠南市,東靠山洲水庫,西鄰諸城市,總面積約70km2。本區屬膠東低山丘陵區,溝壑縱橫,山嶺起伏,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水資源豐富,水文地質條件優越,地下水徑流和開采條件較好,富水性強,水質良好,有常年不斷流的膠河和多座水庫。植被主要有白楊、刺槐、國槐、柳樹等樹種,林下灌木主要有棉槐、臘條等,森林覆蓋率較高。
3.1.2 社會經濟狀況 里岔鎮位于膠州市西南部,距市區31.5km?,F有101個行政村,總面積157.88km2,總人口6.4萬人,人均土地資源相對豐富,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50.65億元。里岔鎮歷史悠久,早在漢代便有人筑城居住,曾為祓國都城,明代在此重建養馬,故稱“牧馬城”。民間藝術源遠流長,膠州秧歌和膠州茂腔同時入選國家第1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八角鼓入選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中國秧歌節永久舉辦地,被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秧歌之鄉、中國剪紙之鄉、首批文化強省建設先進市等稱號。里岔鎮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鎮,是膠州市重要的商品糧、蔬菜生產基地,其中膠州大白菜、“里岔黑”瘦肉型豬馳名中外。
3.2 數據處理
3.2.1 數據源 根據規劃需要,從不同方面對里岔鎮進行了旅游相關數據的收集。一、通過實地調查,野外實測等獲得第一手數據;二、通過相關部門的搜集整理獲得相關統計數據;三、通過網絡端搜集,如里岔鎮政府的門戶網站,歷史資料等獲得參考數據。獲得數據包括:里岔鎮1∶10000等高線地形圖;里岔鎮總體規劃說明書及圖集;里岔鎮遙感歷史影像數據;實地調查獲得的景點數據等。
3.2.2 數據的分類編碼 本研究中的分類編碼主要是針對規劃區內土地利用的分類,分別是:道路,耕地,林地,草地,水域,住宅區,景點。其中,道路類別中又分為國道,高速公路,省道,縣道,鄉鎮村道5個類別。
3.2.3 數據輸入 旅游規劃所用的空間數據主要包括圖形數據、圖像數據。圖像數據是用來標識地物的圖片、標志等,這類數據可以利用實地調查的圖片或者符號數據庫中的標志符號。實際工作中較多應用的是圖形數據,包括地形圖、城市交通圖、行政區劃圖等,這類數據一般需要矢量化得到,即圖形的數字化。本文以ArcGIS、ENVI軟件為操作平臺,對獲得數據進行數字化處理,作為旅游規劃的基礎數據。過程如下:
3.2.3.1 柵格圖象的獲取 本文使用的柵格圖像主要通過掃描設備對獲取的等高線地形圖進行灰度掃描;通過dwg格式的宗地圖格式轉換,通過網站下載里岔鎮的歷史影像數據等3種方式。
3.2.3.2 柵格圖象預處理 遙感影像數據的預處理包括幾何校正,大氣校正,圖像的鑲嵌[15],本文中的預處理均在ENVI軟件中完成。幾何校正采用的是Image to Image方法,大氣校正采用的Quick Atmospheric Correction方法。將掃描的獲得的柵格數據與dwg格式轉換得到柵格數據在AcGIS軟件中統一轉換到同意坐標投影下,使用的WGS84坐標,同歷史影像數據的坐標相同。通過輸入柵格圖象中控制點的坐標,一種是通過帶有坐標的遙感影像進行配準??刂泣c至少選取4個,并且盡可能的保持控制點的均勻分布。
3.2.3.3 柵格圖象矢量化 根據不同類型的要素創建不同的圖層,設定為WGS84坐標系,利用AcGIS中的編輯工具條,對柵格圖像進行手動矢量化,直到將整個規劃區域數字化完。本文通過掃描地形圖來完成等高線、高程點,住宅區等的矢量化,而行政邊界、景區范圍、土地利用分類則是根據遙感影像數據數字化得到。矢量化完成后對矢量圖形的屬性按照類別進行分類輸入與編輯,建立屬性數據庫。
3.3 規劃圖的制作
3.3.1 資源評價
3.3.1.1 自然要素 里岔鎮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濕度適宜,山清水秀,森林覆蓋率高,生態環境良好,是“西南鄉”的天然氧吧,膠州市的生態綠肺。里岔鎮既是旅游的理想目的地,也是適合生態度假的理想場所,如圖4所示。
3.3.1.2 人文要素 本景區是以山、水、林、果、園、村相依的生態文化型的鄉村景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包括西漢祓國都城遺址“牧馬城”、新石器時期的趙家莊文化遺址、趙家莊漢墓群、黃家阿洛漢墓群等遺址遺跡。水果花艷果豐,農產品品質優良,擁有里岔黑豬、薰衣草、藍莓等特色資源。旅游景點眾多,茂腔文化特色鮮明,擁有萬畝林場、山上人家等10余個景點??傮w來說,本景區具有較高的游憩價值,旅游資源類型較多,是具有一定特色和發展潛力的鄉村旅游景區。
3.3.1.3 區位條件 里岔鎮位于膠州市西南部,從東西方向上是從山東西部進入青島市區和膠州灣的咽喉,南北方向北靠煙臺、西臨濰坊、南接日照,是山東沿海南北的交通要到。青島新機場建成以后,里岔鎮的地理區位優勢將更加明顯。里岔鎮距青島國際機場60km,距膠東國際機場11km,距青島前灣港35km,距青島同三高速出口8km,距董家口港40km,距青島市區50km,至膠州經開區30km,至青島開發區40km。環青蘭高速公路,境內朱諸公路、黃張公路、里營公路等省道,和誠大路、黃大路、鋪峰路等道路貫穿其中,形成縱橫交錯的陸路交通網絡。
3.3.2 功能分區 根據對里岔鎮南部山區的旅游資源現狀、發展定位以及發展戰略,規劃區以鄉村觀光體驗旅游和鄉村休閑度假旅游為主要特色,根據旅游功能區劃分原則,劃分為4個景區(見圖3-5)[16-17]:
(1)山洲湖—圣山生態休閑景區。本功能區內的苗子山和山洲生態林場擁有成片的林地和濕地等自然生態資源,可規劃建立別墅、康養公寓等設施作為高端旅游度假休閑區,為游人提供度假、養生、療養等休閑度假場所。
(2)鳳凰嶺民俗文化休閑體驗景區。本功能區具有山東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體驗區,包括采摘、休閑、民宿、民俗文化體驗。景區主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膠州秧歌和茂腔,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縫制布老虎、手工編織等鄉村民俗文化資源和天澤農場、田子生態園等特色農業園,可開發民俗文化體驗活動。
(3)龍湖-堯王山歷史文化游覽景區。此景區為核心區,包括里岔鎮政府駐地,具有豐富的人文氣息。主要有道教名山堯王山和牧馬城遺址、趙家莊文化遺址等歷史文化資源,還有紅色文化資源紀子瑞墓,可開堯王山趕山廟會、歷史文化觀光等旅游活動。本區規劃重點是歷史文化和山水風光,主要景點有牧馬城遺址、趙家莊遺址、趙家莊漢墓群、黃家阿洛漢墓群、紀子瑞墓、龍湖、堯王山、鐵瓦廟、鑫邦藍莓采摘基地、薰衣草莊園等。本規劃區重點建設牧馬城遺址博物館、趙家莊漢墓群遺址博物館、黃家阿洛漢墓群遺址博物館等項目。
(4)紅旗湖-石馬山采摘度假景區。此景區主要有紅旗湖、龍湖、石馬山榛子林、膠河和月亮灣等資源,可開發休閑觀光、水上娛樂、攝影、垂釣、野營、狩獵等旅游活動,此處的旅游要以休閑觀光和水上活動的綜合形式進行,主要景點包括榛子林觀光園、紅旗湖、膠河、月亮灣等。
3.3.3 景區規劃 本次規劃區中有10余處規劃景點作為旅游項目,本地也分別針對10個旅游項目進行了規劃,其中,山洲萬畝生態林場、天澤農場、月亮灣為旅游景點規劃的代表。
3.3.3.1 山洲萬畝生態林場 根據青島市生態林場建設的統一部署,膠州市積極打造生態林場,供市民休閑娛樂。該景區緊鄰山洲水庫,擁有較大面積的生態林場,主要景觀為林地和濕地,其中景觀樹、花卉、濕地野生動植物等可供游人觀賞,規劃建立的懸空水面別墅、康養公寓可為游人提供度假、修養、休閑場所。此外,場區種植的大片草莓、櫻桃等田園果實可供采摘,苗圃、蔬菜大棚、養殖場可供游人觀賞、親耕體驗和學生教育實踐。廟子山及周圍生態林、草藥植物可供運動康養。該區依托大面積的生態景觀林和水面濕地,發展森林和濕地生態旅游與休閑度假、康養度假、采摘娛樂、科普教育實踐、運動康養等相結合,打造集景觀、休憩和林業生產功能于一體的城鄉“綠肺”和天然“氧吧”,建成1個以森林和濕地公園為特色的生態公園,提供度假、養生、療養等休閑度假場所。
根據本景區旅游資源情況,結合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的旅游開發主題,可將景區整體劃分為5大功能區(如圖6),即森林休閑度假景區、森林運動康養景區、森林科普景區、森林游樂景區以及現代農業休閑觀光景區。
3.3.3.2 天澤農場 農場是人類生活與生產場所之一,既能發揮自然的生產潛力,又能維護生態平衡。天澤農場的資源主要為草坪,資源特色明顯。農場現階段以種植草皮、結縷草種為主,目前已產業化生產,資源較豐厚。另有果園、水域、樹林,養殖體驗區還有農田,農場偏南地帶綠化較好,景觀帶環境優美。
經過4年的建設,農場已經基本成型,所以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功能區劃分,主要分為果園采摘區、草坪生產區和觀光游覽區,農場內功能區以路為界限劃分,見圖7。
3.3.3.3 月亮灣 月亮灣園內雖然占地面積不大,但是資源多樣。既有自然風光,也有人文景觀。自然資源有竹園、果樹林、河道;人文景觀有假山、石雕、別墅、亭臺樓閣,蘊含園林藝術和城鄉風貌。因此,月亮灣是集居、賞、玩于一體的旅游區。
根據月亮灣景區的旅游資源現狀,可以將該景區的開發主體定位為高級別墅休閑度假、會議和觀光休閑,將功能區分為3大塊(圖8),分別為休閑娛樂區、休閑采摘區、別墅區。
3.3.4 路線規劃
3.3.4.1 建設游客集散中心 里岔鎮對外交通便利,境內有多條高速公路通過,規劃在G22高速公路里岔鎮出口附近設立里岔鎮旅游集散中心,作為進出里岔鎮各景區的跳板。
3.3.4.2 建設游覽觀光大道 根據南部各景區的實際分布情況,結合目前鄉村道路分布以及通達狀況,規劃建設南部旅游區快速觀光通道,即南部旅游區觀光大道,如圖9所示。觀光大道采用“8”字型環線結構,向東貫穿鳳凰嶺民俗文化體驗區(田子生態、百花谷、天澤農場、茂腔博物館)和山洲湖-圣山生態休閑區(山洲萬畝林場、山上人家、山上林果采摘基地);向西向南貫穿龍湖-堯王山歷史游覽文化景區(薰衣草莊園、鑫邦藍莓農莊、紀子瑞墓、趙家莊遺址、牧馬城遺址、黃家阿洛漢墓群)和紅旗湖-石馬山采摘度假景區(榛子林采摘示范基地、百年國槐、紅旗水庫)。
3.4 三維模型的建立 景點3維可視化是將景點虛擬仿真的展現出來,具有形態多樣,視角多變,色彩鮮明等細膩的表現手法[18]。本文以里岔鎮旅游規劃景區的報恩寺的建模復原為例介紹模型的構建,應用的軟件平臺為SuperMap。
3.4.1 地形構建 DEM構建中添加處理好的2維高程點和等高線數據,其余數值默認生成3維地形DEM,見圖10。將DEM作為影像加載到新場景后將場景作為tin緩存起來,再將tin地形模型加載到場景中,設置tin裙裾并將谷歌遙感影像紋理貼到地形上,使地形盡量接近真實地形情況。
3.4.2 景點建模 以報恩寺為例進行經典建模,將報恩寺從古文獻中復原,制作平面設計圖并進行3維建模,如圖11所示。
在tin地形模型上構建1個平臺即進行鑲嵌后進行寺廟景點3維模型構建,并貼上紋理,如圖12所示。
4 結語
本研究通過GIS軟件對里岔鎮的旅游資源信息的采集與整理,應用旅游規劃相關知識及GIS技術,對里岔鎮的進行旅游規劃,實現了功能分區,路線設計和景點模型的建立。其中,資源現狀圖和功能分區圖能為旅游管理及相關部門的工作提供參考,例如基礎設施的建設;路線規劃圖則為旅游者提供景區整體概況及游覽路線方面的參考。本文研究GIS在于旅游規劃中的應用只是在功能分區、路線規劃、圖件編制等方面,未來將以此為基礎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加強地理信息技術在旅游業中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黃娟琴,王珂,夏淑芳,等.“3S”技術在旅游業中的應用及其展望[J].國土資源遙感,2004,16(3):1-4.
[2]Turk T,Gumusay M U. GIS design and application for tourism[J]. 2008.
[3]Dye A S,Shaw S L. A GIS-based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tourists of Great Smoky Mountains National Park[J]. Journal of Retailing & Consumer Services,2007,14(4):269-278.
[4]Noguera J M,Barranco M J,Segura R J,et al. A mobile 3D-GIS hybrid recommender system for tourism[J]. Information Sciences,2012,215(18):37-52.
[5]Albuquerque H,Costa C,Martins F. The use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Tourism Marketing purposes in Aveiro region (Portugal)[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7.
[6]黃瀟婷.國內基于GIS技術的旅游研究進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9,25(4):79-83.
[7]陳禹.基于GIS的旅游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J].計算機與現代化,2001,1(1):130-135.
[8]陳中良.基于GIS的數字鄭州旅游信息服務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6.
[9]賈哲.GIS在狼牙山森林公園旅游規劃中的應用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07.
[10]盛煒.基于GIS技術的木爾寨溝景區山地生態旅游開發規劃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1.
[11]胡益.基于GIS的旅游度假區景觀生態評價研究—以江西鉛山叫巖旅游度假區為例[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7.
[12]魯莉,曹曦,曹詩圖.GIS在游客消費行為導向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07(34):228-229.
[13]隋玉正,李淑娟,陳戈.基于GIS的青島旅游交通網絡空間分析[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06,27(2):103-106.
[14]戴學軍,莊大昌,林敬英.基于GIS的旅游交通巨變下客源空間結構演化分析——以惠州龍門縣為例[J].熱帶地理,2011,31(5):502-506.
[15]劉蓉蓉,林子瑜.遙感圖像的預處理[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8(4):6-10.
[16]李慶雷.旅游功能區的特征與類型[N].中國旅游報,2013-03-20(011).
[17]張純潔.淺論旅游功能區[N].中國旅游報,2012-02-29(011).
[18]付莉娜.彬縣花果山景區規劃及其三維可視化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14. (責編: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