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良成
摘 要:發展現代農業,振興鄉村經濟,需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高素質農民,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此,要組織農民、引導農民、扶持農民,加強農民的科技培訓,培育高素質農民,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關鍵詞:高素質農民;培訓;肥西
中圖分類號 F323.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5-0149-02
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高素質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振興鄉村經濟的重要舉措。肥西縣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中央1號文件精神,根據農業農村部、財政部關于做好農民培訓工作的有關文件精神,認真制定培訓實施方案,提高培訓的規范性和有效性,認真組織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訓,為發展現代農業做出積極貢獻。
1 高度重視,加強領導
加強對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的領導,成立領導組織,強化培訓工作責任制,制定惠農政策。組織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力求培訓適應需要、服務農民、具有示范和帶動作用;建立培訓政策,建全培訓檔案;加強培訓責任管理工作,提高農民培訓的效果。
2 標準化實施,規范性培訓
根據中央1號文件和農業農村部等有關文件精神,按照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有關文件要求,切實抓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精心制定培訓實施方案,認真制定培訓計劃,合理安排培訓課程,嚴格按照主管部門的要求組織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肥西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從2014年到2019年,共計培訓1620人。其中2017全縣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任務150人,主要為生產經營型水稻產業培訓50人;專業服務型農產品電商人才50人,休閑農業服務人員培訓50人。2018年全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任務180人,主要為生產經營型水稻專業50人、休閑農業經營管理人員50人;專業服務型農資經銷員80人。2019年全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任務120人,主要為生產經營型水稻專業80人、休閑農業經營管理人員40人。
3 抓好關鍵,規范實施
3.1 認真遴選學員 肥西縣農業農村局高度重視,印發有關文件,召開專題會議,對全縣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逐一摸排,認真遴選,學員報名通過村、鄉(鎮)、農業農村局逐一審核,分期進行培訓。培育對象遴選條件:初中以上文化,年齡一般不超過60周歲。長期穩定從事農業生產經營,主要產業具有一定規模,培訓需求和愿望迫切。
3.2 遴選培訓機構 由肥西縣扶農業農村局會同縣財政局采取規范的方式遴選,經過新聞宣傳媒體公告、公示選定。培訓機構條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具備培訓資質(辦學許可或培訓、推廣職能)、必要的培訓場所、專業教師、現代教學設備和實踐實訓基地,具備與培訓內容相適應的培訓能力和跟蹤服務能力等。肥西縣農業農村局與承擔任務的培訓機構簽訂培訓合同。
3.3 精選培訓教師 選聘具有較高理論知識且具有實踐經驗專業技術人員擔任教師,每期培訓班至少聘請1名以上的省級專家。生產經營型培訓時間累計不少于15天,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培訓時間累計不少于5~7天。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時間按1∶2安排。組織教師研究教學方案,每位教師在授課前按農廣校的教學計劃,編寫制作教學課件,認真備課,認真教學和輔導。在教學內容上做到重點突出、貼近實際;在培訓方式上,理論教學生動形象,實踐指導技物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引導,以提高學員科技意識、生態意識、安全意識、致富意識為主要目的。肥西縣從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省農科院等單位聘請有關專業教授、專家給學員上理論指導課。聘請的縣級教師都是長期工作在農業生產的第一線,理論和實踐經驗豐富,深受農民歡迎。發揮培訓教師的專業優勢,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開展科技培訓,采用科技進村入戶、科技培訓班、科技咨詢服務、現場指導等形式,向農民開展科技培訓和技術指導服務。組織學員到巢湖三瓜公社、鳳陽縣小崗村大包干發源地、金寨縣扶貧產業園等基地實訓。組織休閑農業班學員到安徽鵬翔生態園、安徽綠溪洲現代農業有限公司、三河農莊、嚴店農家樂、官亭森林公園等實訓。組織水稻班學員到舒城縣千人橋水稻高產示范片、含山縣清溪水稻新品種示范片、廬江縣稻米博物館、郭河農業示范區和豐樂種業生產基地、肥西縣嚴店植保專業合作社、肥西縣官亭綠野家庭農場等實訓;安排學員參觀安徽省農交會等。
3.4 圍繞產業培訓 嚴格按照農業農村部發布的農民培訓規范,結合新型職業農民特點、學習規律和生產經營需要,科學設置培訓專業課程,參訓學員人手一套省級以上統編教材(公共課教材10種以上和專業技能課教材3~5種)。精心安排培訓內容,實行模塊化分段教學,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實踐活動。公共基礎課,重點培訓政策法規、現代農業創業、農業經營管理、農產品市場營銷、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信息網絡技術應用、農民手機應用、生態農業等。專業技能課,重點培訓良種良法、水稻綠色防控高產栽培、病蟲害防治、農業標準化生產、農產品電子商務等。做到集中培訓與現場指導相結合,理論知識培訓與實踐技能培訓相結合,專業教師講課與實踐能手傳授經驗相結合,技術培訓與實訓基地培訓相結合。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生產基地建立農民科技培訓實踐基地,積極指導和支持農民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在豐樂鎮水稻新品種示范片,指導教師現場指導田間管理,吸引了許多農民。現場指導由實踐教師在田間地頭或生產現場進行面對面、手把手技術指導和服務,為農民提供有效的技術指導,提高農民增收致富和自我發展能力。合理安排培訓課程和培訓時間,確定主推技術,滿足農民的多樣化需求,培訓后在生產和經營中發揮技術示范作用,提升農民的科技素質,營造學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發展生產,建設美好鄉村的良好氛圍。
3.5 做好考核認證 培訓結束后,按照培訓實施方案,綜合運用理論考試和實踐考核等多種評價方式,對學員進行考核,考核結果報肥西縣農業農村局審定。對考核合格者,頒發培訓證書。
3.6 跟蹤指導服務 做好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的同時,開展高素質農民的信息服務工作,開展電話回訪,走訪跟蹤問效,做好指導服務,因地制宜,為高素質農民創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后續跟蹤服務。
4 加強宣傳,營造氛圍
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成果的宣傳,宣傳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通過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農業網站等宣傳媒體,宣傳高素質農民典型,形成辦好、用好、發展好農民培訓的良好氛圍。大力營造學農、愛農、重農、強農的社會風尚,增強農業農村吸引力,讓更多的農民成為現代的高素質農民。
5 加強政策扶持
認真貫徹落實十九大和中央1號文件精神,創新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優惠政策,加大對高素質農民的扶持力度,重點在土地流轉、農業項目、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金融信貸、農業補貼、農業保險、產業扶持等方面給予優惠,支持高素質農民創辦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助力鄉村經濟振興。
6 合理使用培訓資金
加強培訓資金投入,建立項目資金專賬,確保專款專用,規范使用。建立培訓項目資金審計制度,切實把培訓項目資金管理好、使用好,用出效益。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7 取得的成效
通過高素質農民科技培訓,農民掌握了生產技能,了解了市場需求,提高了生產經營水平,學到了創業本領,促進了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帶動了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熱潮,加快了現代農業發展,促進了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培養了一大批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許多學員受訓后成為種養大戶、村里的科技示范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官亭鎮姚崗村農民朱仁銳,承包了106.6hm2土地,通過休閑農業知識培訓,創辦了“肥西縣翰鵬家庭農場”,選擇了33.3hm2地勢平坦、且沒有水源污染的水田,用于發展稻田養蝦,水稻和龍蝦共養取得了雙豐收。水稻收入18000元/hm2,龍蝦收入30000元/hm2。年收入160萬元。銘傳鄉井王社區金佐躍,經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成立“合肥金伶俐家庭農場”,流轉承包土地39.5hm2,發展稻田飼養蝦,種植有機西瓜、玉米,從事野瓜蔞生產營銷,年收益達20萬多元。官亭鎮農民唐業志,通過休閑農業知識培訓,創建了“肥西縣寶地稻魚生態家庭農場”,選擇了13.3hm2地勢平坦、且沒有水源污染的水田,用于發展稻田養蝦,水稻和龍蝦共養取得了雙豐收。三河鎮五合村農民李大宏,承包了40hm2土地,通過休閑農業知識培訓,創建了“肥西縣三河鎮大宏家庭農場”,選擇了26.7hm2地用于發展稻田養蝦,年收入60多萬元。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