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禎仙 陸曉歡 鄒洪 蒙國輝 潘敏軍



摘 要:2018年9月—2019年10月,采取FAO推薦的參與式、互動式、啟發式培訓方式,在貴州省三都縣舉辦鼠害控制農民田間學校5間,培訓農民150人,學員參與度高,每間學校出勤率均為100%。通過培訓,學員滅鼠技能、自我展示能力、團結協作、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高,測試正確率由81.60%提高到99.07%,提高了17.47個百分點。參訓學員對培訓內容、培訓方式、授課教師、組織情況、項目成果指導農戶情況的認可度高,學員測評滿意率為100%。農民田間學校總體質量指標完成良好,“是”的質量控制指標占92.38%。農民田間學校培訓模式在三都縣成功實踐,值得借鑒和推廣應用。
關鍵詞:鼠害控制;農民田間學校;培訓成效;能力提升;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S44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5-0151-03
Application and Discussion of Rodent Control Farmers′ Field School in Sandu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Ai Zhenxian1 et al.
(1Guizhou sandu county Plant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Center, Sandu 558100, China)
Abstract: From September 2018 to October 2019, the FAO recommended participatory, interactive and heuristic training methods were adopted. Five field schools for rodent control farmers were held in Sandu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150 farmers were trained.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students was high, and the attendance rate of each school was 100%. Through the train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the students such as rodent control skills, self-display ability, unity and cooperation,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y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test accuracy rate was increased from 81.60% to 99.07%, an increase of 17.47 percentage points. The trainees have a high recognition of the training content, training methods, teaching teachers, organization and project results to guide farmers. The satisfaction rate of the trainees is 100%. The overall quality index of farmers′ field schools is good, and the "yes" quality control index accounts for 92.38%. The training mode of farmers′ field schools has been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in Sandu County, which is worth learning and popularizing.
Key words: Rodent control; Farmers′ Field School; Results of training; Ability enhancement; Satisfaction
農民田間學校(Farmer Field School,FFS)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倡導的農民科技實訓方式[1],1993年在中國開辦了第1間農民田間學校(FFS)[2],延續至今,已經有27年歷史。目前,農民田間學校在北京[3]、貴州[4-6]、云南[7]、四川[8]、安徽[9]、河南[10]、江蘇[11]、湖北[12]、湖南[13]等地均有成功實踐,但在鼠害控制上的應用,僅有貴州[4-6]報道。三都水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南部,是全國鼠情監測網點縣,農田區常年發生鼠害0.8萬hm2左右,農作物危害損失率在5%~30%,住宅區常年發生5萬戶左右。創新培訓方式,加大科學滅鼠技術推廣,是當前植保工作急需解決的一項重要內容。2018年4—6月,由貴州省植保植檢站、貴州省農田鼠害研究協作組在余慶縣舉辦了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貴州省鼠害控制減少糧食損失保護農業生態安全項目農民田間學校輔導員培訓班[14],三都縣選派了4名技術干部參加培訓班,并獲得了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結業證書,成為合格的農民田間學校輔導員。為了加大項目培訓成果的推廣力度,廣泛宣傳鼠害防治技術,有效控制鼠類發生危害,2018年9月—2019年10月,在三都縣舉辦鼠害控制農民田間學校5間,筆者對三都縣舉辦農民田間學校的應用情況進行了分析與探討,旨在為今后鼠害控制農民田間學校以及同類培訓的開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1 培訓內容及方法
1.1 基本情況 2018年9月—2019年10月,三都縣作為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貴州省鼠害控制減少糧食損失保護農業生態安全項目、貴州省高層次創新新型人才培養項目和貴州省2019年農區鼠害監測防治協作項目實施縣之一,舉辦農民田間學校5間。其中,2018年3間,2019年2間,分別為三都縣大河鎮奇江村1間,大河鎮拉江村1間,中和鎮獨寨村2間,中和鎮紅星村1間。每間學校培訓3次,每次半天,培訓農民學員30人;每間學校由2名輔導員負責培訓。每間農民田間學校實施地建立1個滅鼠示范村,作為學員培訓實訓現場。滅鼠示范村內農田區通過政府引導主要發展種植蔬菜、茶葉、特色水果等優勢產業,常規種植作物主要以水稻、油菜、玉米為主;住宅區主要以磚混結構為主,衛生條件一般,示范村內食料豐富,鼠害發生較重,農區鼠密度在5.5%~8.6%之間。
1.2 學員選擇 培訓學員根據自愿參與的原則,選擇年齡20~60歲、小學以上文化程度、具有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經驗,是家庭生產的決策者。
1.3 培訓方式 培訓采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推薦和倡導的參與式、互動式、啟發式培訓方式,改變傳統灌輸式的培訓理念,充分調動學員參與度和積極性。所有活動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每個班分5個小組,每組6人,設組長1人,每組由學員確定自己的組標和組名。
1.4 培訓內容 培訓內容主要有開班儀式,訓前票箱法(BBT)測試,學員自我介紹,學員分組,鼠害發生規律,鼠夾、鼠籠、粘鼠板使用技術,毒餌站滅鼠技術,TBS滅鼠技術,生物防治技術,快速農田生態系統分析,訓后票箱法測試,滿意度測評,結業典禮等,每1期培訓前均對上期培訓內容進行回顧。同時,開展了毒餌站制作、TBS滅鼠圍欄安裝、協作運水、悄悄話(信息鏈)傳遞等團隊協作技能競賽活動。
2 培訓效果
2.1 學員組成情況 2018—2019年5間農民田間學校共有農民學員150人,從年齡上來看,學員平均年齡43歲,其中30歲及以下20人,31~40歲41人,41~50歲39人,50歲以上50人,50歲以上人員較多,占33.33%。從性別來看,男65人,女85人,女性稍多,占56.67%。從文化程度來看,小學49人,初中85人,高中及以上16人,初中學歷人數較多,占56.67%。從民族來看,布依族36人,水族110人,苗族2人,漢族2人,以水族較多,占73.33%,少數民族占98.67%。
2.2 學員參與度情況 培訓期間,培訓學員按時參加培訓,5間農民田間學校每次培訓的出勤率均為100%。參與式、互動式、成人非正規教育的培訓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學員之間的積極主動性,學員們積極參與其中,氣氛活躍,經常互動交流。
2.3 訓前、訓后測試情況 培訓前和培訓后,通過票箱法(BBT)測試,2018—2019年分別對150名學員進行鼠藥的認識、老鼠的生活習性、生物天敵、綠色滅鼠技術、農田生態系統、死鼠的正確處理方法等方面測試,訓前、訓后各10道題。結果表明,培訓前150人次中,答對的有1224人次,占總測試人次的81.60%;培訓后1500人次中,答對的有1486人次,占99.07%,學員對掌握農區鼠害防治知識水平明提高了17.47個百分點(表1),培訓效果良好。
2.4 質量控制指標完成情況 2018—2019年在舉辦農民田間學校過程中,質量控制指標共設210項指標,其中,開辦之前80項,實施過程95項、后期35項(表2),分別對培訓場所選擇、培訓者的選擇、課程準備、材料準備、試驗調查田的準備、輔導員資格、農民學員的參與、參與式的方法、課程表的履行、團隊建設、培訓效果評估進行測評。其中,培訓前“是”的指標77項,占比96.25%;實施過程“是”的指標91項,占比95.79%,后期“是”的指標26項,占比74.29%。整體“是”的質量控制指標194項,占總質量控制指標的92.38%,“否”的質量控制指標16項,占總質量控制指標的7.62%,質量控制指標總體完成良好。
2.5 學員的滿意度測評 培訓結束時,對2018—2019年5間農民田間學校150名學員進行滿意度測評,學員對培訓內容、培訓方式、授課老師、組織情況、項目成果指導農戶情況優秀率為95.33%~98.67%,良好率為1.33%~4.67%,總體滿意率為100%,其中,優秀率為97.73%,良好率為2.27%,無差評(表3),說明培訓學員對培訓工作認可度高,深受廣大學員歡迎。
2.6 培訓成效
2.6.1 科學滅鼠能力得到提高 培訓開班之前,學員們對鼠害的一些基礎知識及防治方法不了解,很多群眾直接把鼠藥裸露投放到田間地頭,通過培訓,系統學習了農區鼠害的發生危害特征、鼠夾、鼠籠、粘鼠板、TBS捕鼠器、毒餌站等滅鼠方法,鼠害綠色防控意識得到了加強,依賴化學鼠藥滅鼠的意識得到了轉變,科學滅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6.2 參與展示能力得到提高 參與式、互動式的培訓方式讓每個學員都有上臺展示的機會,學員在談期望、活動小結、上期回顧、問題討論等活動中,積極參與,勇于表現自我,學員自我參與展示能力得到了提高。
2.6.3 團隊協作能力得到加強 培訓中,以組為單位開展農田生態系統分析、毒餌站制作、協作運水及悄悄話(傳遞鏈)等各項活動,參訓學員充分認識到了團結協作的重要性,提升了學員的團結協作能力,便于今后團隊滅鼠工作的開展。
2.6.4 培養了一批滅鼠示范能手 5間農民田間學校共培養了150名滅鼠示范能手,帶動周邊群眾4個村1489戶開展科學滅鼠,鼠密度由原來的7.50%下降到了1.20%,減少鼠藥使用量50%左右,降低了鼠害發生程度,改善了居住壞境,減少了糧食鼠害損失,保護了農業生態安全。
3 小結與討論
2018—2019年,在貴州省三都縣舉辦5間鼠害控制農民田間學校,每間學校學員出勤率均達100%,訓前、訓后測試結果表明,參訓學員對鼠害發生與防治知識水平提高了17.47個百分點,說明此種培訓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學員參與度高,通過培訓,學員滅鼠技能、自我展示能力、團結協作、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高;學員滿意度測評,優良率為100%,說明參訓學員對培訓內容、培訓方式、授課教師、組織情況、項目成果指導農戶情況的認可度高。對農民田間學校質量控制指標測評,“是”的指標占總質量控制指標的92.38%,說明舉辦農民田間學校工作在三都縣得以成功,這對三都縣建設美麗鄉村,打贏脫貧攻堅戰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農民田間學校培訓模式在以后實施農村產業革命、鄉村振興戰略中,在開展農業適用技術培訓時,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孫良成.肥西縣農民田間學校建設的主要做法與成效[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02-03):139-140.
[2]張明明,石尚柏,林夏竹,等.農民田間學校的起源及在中國的發展[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5(2):129-134.
[3]吳建繁.北京農民田間學校:助推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J].農民科技培訓,2016,(1):26-29.
[4]楊再學,周朝霞,尹文書,等.貴州鼠害控制項目農民田間學校實施效果與建議[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19,38(1):51-56.
[5]尹文書,李梅,楊再學.鼠害控制減少糧食損失農民田間學校實踐與評估分析:以息烽縣為例[J].貴州農業科學,2019,47(2):41-44.
[6]周朝霞,羅全麗,肖衛平,等.都勻市鼠害控制農民田間學校實踐[J].現代農業科學,2019,(16):245-246.
[7]李亞紅,朱曉明,單緒南,等.云南農民田間學校培訓模式實踐與探討[J].長江蔬菜,2012,32(6):56-60.
[8]李洪春,丁燕.攀枝花市農民田間學校的發展思考[J].四川農業與農機,2014,(1):18-19.
[9]雷若欣,李秋秋,朱學同.安徽省農民田間學校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8(4):125-133.
[10]李高瞻.組建農民田間學校聯盟體系? 推動農民田間學校發展壯大[J].農民科技培訓,2018,(3):9-11.
[11]陳昌華,仲劍.農民田間學校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鄉村科技,2018,(17):14-15.
[12]楊盛燦,龍文莉,胡杏,等.建設農民田間學校? 培養新型職業農民[J].農民科技培訓,2017,(6):21-22.
[13]雷曉英,鄧輝平,周桂華.湖南省農民田間學校本土化實踐[J].中國農技推廣,2017,33(5):16-18.
[14]楊再學,李學琳,談孝鳳.貴州鼠害控制項目農民田間學校輔導員培訓成效及建議[J].中國植保導刊,2018,38(11):85-87.
(責編:張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