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曉妹



摘要:隨著中央“一個辦法三個指引”的出臺,監管部門對網貸行業的監管趨向嚴格化、規范化,各省亦紛紛發布相關細則并組織P2P網貸平臺的整頓和清理工作。在絕大部分的P2P網貸平臺面臨退出或者轉型之際,當下網貸平臺的轉型和發展方向主要包括拓展市場,服務“三農”、結合產業鏈金融模式服務中小微企業、尋求科技輸出、加強創新和探索等;同時,新形勢下的P2P網貸平臺法律風險管理應更加注重形成完善的“政府+市場”征信格局,構建完善的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回歸信息中介平臺,設置互聯網金融投融資查詢站點。
關鍵詞:P2P網貸;轉型與發展;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20)03-0105-03
一、引言
P2P網貸服務行業作為互聯網與傳統金融結合而成的新型金融行業,既拓寬了自然人和中小企業的投融資渠道,同時也帶動了普惠金融的快速發展,備受金融行業者以及廣大民眾的青睞。然而,從2007年第一家P2P網貸平臺在中國誕生,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P2P網貸服務行業快速興起,2015-2016年,P2P網貸平臺以每月數十家甚至上百家的數量野蠻增長,至2017年11月深圳e租寶平臺爆雷事件的發生才預示著P2P網貸服務行業的寒冬將至。
2016年以來,銀保監會及其他相關單位出臺和發布了一系列的監管文件,“一個辦法三個指引”系列文件以及《關于做好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和風險防范工作的意見》等網貸機構監管文件,這些文件都表明當前對P2P網貸平臺的整頓和調整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嚴厲的監管形勢之下,對金融行業的發展以及金融消費者的長遠利益大有裨益,同時也是給P2P網貸行業的一次機遇和挑戰,當行業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如何讓P2P網貸行業在法律框架下走向健康發展的軌道,是當前業界面臨的第一大難題。
二、國內P2P網貸平臺的發展現狀
首家P2P網貸平臺于2005年在英國成立的,P2P網貸在我國可謂是舶來品,2007年,國內第一家P2P網貸平臺誕生,但因當時互聯網以及移動手機并未普及,所以民眾對P2P網貸還比較陌生,因此,行業前五年處于緩慢發展的狀態。2012年起進入快速發展期,短短幾年間,P2P網貸以勢如破竹之勢沖擊著互聯網金融市場,并且在大量平臺暴雷之前,P2P網貸雖然屬于互聯網金融的范疇,卻游離在國家金融監管的范圍之外。
(一)市場規模
在P2P網貸行業風云變化的這五年間,金融市場對P2P網貸可謂從趨之若鶩轉變為避之不及。我國P2P網貸行業自2012年進入快速發展期,并于2015年達到巔峰,根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我國P2P網貸平臺數量從2012年的170多家增加到2015年的接近4 000家,以3年超20倍的速度增長且不斷地在突破,截至2019年10月底,P2P網貸行業發展的十幾年內累計成交量達到8.9萬億元。而進入2018年的“暴雷潮”時,3個月內累計出現了361家停業及問題平臺[其中停業及問題平臺類型主要包括網站關閉、停業、跑路、經偵介入、提現困難、轉型、延期兌付等。],其中6月、7月、8月分別新增80家、218家和63家。截至2019年10月底,累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達到了6 041家,占累計平臺總數6 613家的91%。截至2019年11月7日,P2P網貸行業全國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繼續呈現下行的態勢,并已跌破600家關口,下降至572家。截至11月9日,已有三個省市發布了全面取締本地區P2P網貸平臺和業務,分別是湖南省、山東省和重慶市。
(二)法律規范
對于剛剛納入正規金融監管的P2P網貸,相關的法律規范處于匱乏狀態,P2P網貸行業甚至被稱為“三無”市場(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監管措施),這背后隱藏的是監管不力和成文法律的缺失。2015年7月《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發布,意味著互聯網金融行業正式進入監管部門的監管范圍,逐漸步入法治化的軌道。緊隨其后,2016年8月發布的《暫行辦法》(銀監會令[2016]1號)確立了P2P網貸行業監管體制機制以及網貸機構業務規則和發展方向。接著,具體的指引規范,即《備案指引》《存管指引》《信息披露指引》,也由銀監會等部門分別于2016年11月、2017年2月、8月對外發布,至此,P2P網貸行業“1+3”監管體系正式形成,成為國家、地方和行業組織推動網貸平臺合規發展的綱領性指引。
在接下來的行業發展中,國家、地方和行業組織紛紛出臺了諸多網貸的風險專項整治、促進平臺合規化和良性清退各類平臺的政策和規定。但這些規范的效力層級較低,并且存在許多空白領域尚需補充和完善。
(三)監管現狀
P2P網貸行業自2014年開始受到中央的高度關注和重視,2016年是行業的“監管元年”,并且近年來監管力度不斷加強,監管內容也越來越全面,如2018年11月發布的《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標志著中國P2P網絡借貸正式納入銀保監會的監督管理范疇。我國的網貸行業監管實行的是“雙負責”制,即中央與地方并行監管。與我國地方金融監管體制相類似,具體為銀監會作為中央金融監管部門,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門或機構根據各自職能對網貸行業進行全國性的監督管理。各省級金融監管部門負責本轄區P2P網貸機構的監管工作,包括備案管理、規范引導、風險防范和處置工作等。綜合來看,P2P網貸行業的地方監管政策和活動總是以全國性政策為指導,合規整改等工作在中央各部的統籌監管下推進。
2018年12月發布的《關于做好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和風險防范工作的意見》對網貸平臺的設立資質、資金存管、不合規平臺的退出機制等做出了具體的要求。自2019年4月以來,云南、濟南、四川等多地陸續發布公告,清退、取締轄區內不合規網貸機構,至少涉及456家平臺;而清退范圍,也從最開始的失聯類平臺、小平臺,逐步擴展到一些前期納入過合規檢查整改驗收的平臺,甚至有地區全面取締本地區的P2P網貸平臺和業務,分別是湖南省、山東省和重慶市。隨著清退進入深水區,可以預見后期退出的平臺體量還會逐步增大,涉及待兌付的資產早已上千億。
除了平臺的整頓和出清工作的開展,在行業洗牌的同時,也實施了一系列的舉措來加強和完善P2P網貸行業的監管,如明確監管機構和職責、設立相應的工作室,促進“政府+市場”征信系統的完善,網貸機構的備案登記工作、銀行存管規范工作、信息披露工作等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監管的不斷完善一方面使平臺的監管套利空間大幅壓縮,加快不良平臺的市場出清,另一方面也為行業的持續、高效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三、P2P網貸行業轉型與發展方向及規劃
(一)拓展市場,服務“三農”
伴隨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建設的實施,農村市場對資金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金融服務需求越來越高,P2P網貸可以作為彌補小微企業、三農等領域融資缺口的有效渠道之一。農村市場是檢驗普惠金融發展的關鍵所在,且近幾年涉農貸款的增速較行業整體有較大提高。在目前網貸限額、現金貸整治、同質化的市場競爭等環境之下,深入開拓中西部、服務“三農”用戶或將成為一些平臺的下一步發展目標。翼龍貸是農業貸領域的龍頭平臺,據翼龍貸官網報告顯示,2018年全年涉農貸款規模超700億元,占平臺總出借金額的80%,共幫助16.8萬農民家庭,涵蓋全國1 213個區縣。未來的P2P網貸平臺將在三農領域發揮更大的潛力,將有更多的平臺向農村發力,服務新型農業和農民個體資金實際需求。
(二)結合產業鏈金融模式服務中小微企業
普惠金融的產生和發展很大程度上是為解決我國小微企業經營貸的需求,在如今現金貸整治、網貸限額、國家引導網貸行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影響下,小微企業經營貸將成為P2P網貸行業更加廣泛和穩固的市場。
對于一些小微企業的風控環節是目前最大的問題,數據的缺失和騙貸情況時有發生,這使得小微企業很難被資金端所覆蓋,但基于產業鏈和網貸平臺的合作,或許會使這種情況得到解決。產業鏈金融的目的是將一整條的交易鏈的交易信息得到貫通和整合,這些交易信息都是通過真實的交易數據展現,包括物流、資金流等,從而保證風險可控。并且一條產業鏈上幾乎80%的企業都是中小微企業,再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這些交易數據和交易信息在各交易主體之間的共享。最可貴的是區塊中的交易信息具有可溯源、可追蹤和不可篡改性,會大大增強整個交易中的信任度,降低欺詐風險,產業鏈的融資過程會由于交易信息真實性的增加而變得更加通暢。
(三)尋求科技輸出
在P2P網貸平臺不斷同質化的過程中,也有平臺率先引入金融科技,進行金融科技創新的探索。宜人貸在2019年二季報中表示,未來,宜人金科將深耕信貸科技和財富管理科技,在發展進程中,持續加大科技投入,通過YEP(Yiren Enabling Platform,簡稱YEP)平臺輸出金融科技能力,包括平臺在科技、風控和獲客這三大能力的輸出,進而為行業賦能。YEP平臺與銀行及大型機構深度綁定,開展多方位、全領域的合作,當前,YEP平臺已陸續與包括央企保險公司中國人保財險、全球知名投行高盛、大型股份制銀行等在內的數十家金融機構達成覆蓋技術、風控、資產、資金等方面的合作。
隨著金融科技的進步,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合規平臺強調對科技領域的投入,通過探索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云計算和區塊鏈等技術,提高平臺的準確性、效率和有效性。
(四)加強創新和探索
如果說政策和監管是P2P網貸行業發展的輔助手段,那么對于平臺自身而言,其創新能力才是行業長足發展的根本。P2P網貸平臺要想在野蠻生長過后、監管愈嚴的大環境下生存下去,就必須加強對于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和對市場的探索,不斷提高服務理念和水平,做出精準的市場定位,才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
P2P網貸平臺是以普惠金融為發展理念,應以促進社會小微經濟的發展作為目標和宗旨,在法律和監管下,圍繞實體經濟的需要進行創新;同時發揮互聯網的優勢、順應互聯網的規律,進行有利于提高市場效率、降低服務成本的創新和探索。
四、新形勢下的P2P網貸平臺法律風險管理
結合P2P網貸行業的發展歷程和發展現狀來看,一方面,P2P網貸行業作為互聯網時代順應經濟發展的新興普惠金融形態,已經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另一方面,停業和問題平臺絡繹不絕地出現使其面臨著廣大金融消費者的風險質疑,P2P行業除了面臨金融行業普遍存在的信用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等之外,在監管尚不成熟時,還存在嚴重的法律和政策風險。因此,風控被比喻為P2P網貸行業的一塊心病,制約其發展,在對行業進行大洗牌之后,新形勢下的P2P網貸平臺法律風險管理應更加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形成完善的“政府+市場”征信格局
網貸平臺的風險控制直接與征信相關,落后的征信系統將加大P2P網貸平臺和金融消費者識別、辨認風險的難度及費用。過去由政府部門主導的央行征信系統只有被查詢人的信用卡、銀行貸款信息,這些信用信息對于在這個復雜的社會關系中,用于經濟和交易行為是遠遠不夠的。
2015年初,央行下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這意味著個人征信迎來了市場化。2018年2月,百行征信作為我國首個獲得個人征信牌照的機構成立了,其成立對征信行業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變革,其數據來源于數量龐大的多種類的金融機構及相關公司,聚焦于互聯網信貸數據,可以為網貸機構評價借款人的信用水平提供統一、系統的征信數據。完善的征信系統需要時間的演化和發展,關鍵還需要有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來推動。在民間征信體系的起步階段,在鼓勵創新和發展的同時,更要加強對自由市場的監管和規范,才能讓其發揮更好的穩定市場的作用。
(二)構建完善的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
隨著P2P網貸行業專項整治的加強和備案的推進,行業集中度持續走高,合規經營上升到首要位置。健全良好的法律法規,是P2P網貸平臺合規經營的前提條件之一,雖然P2P網貸行業已經納入金融監管的監管范圍,并對備案、現金存管、信息披露提出了相關要求,但從我國P2P網貸行業法律法規現狀可以看出,我國P2P網貸行業的法律監管框架只是初現雛形,相關的法律規范效力不足,并且缺乏相應的實施細則,行業的合法地位以及網絡借貸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都沒有明確。在網貸行業監管機構出清不合規平臺的同時,也應建立平臺的準入和退出制度,明確平臺的借貸形式、借款和還款過程、資金運作等,為網貸市場的合理發展創造空間。
(三)回歸信息中介平臺
在中國的交易環境當中,P2P網貸平臺往往難以打破剛性兌付,然而剛性兌付甚至已成為網貸行業繼續發展的瓶頸。在行業發展初期,很多平臺為生存和發展被迫承擔了信用中介的角色,運用擔保、第三方擔保、信用評級等方式為客戶增信。但由于我國目前征信體系尚不完善,外部征信的可得性遠遠落后于英、美等金融行業發達的國家,并且平臺自身對于客戶的信用評級能力有限,很難做到風險的準確識別和把控,大大增加了平臺自身乃至整個行業的風險。
因此,P2P網貸平臺將來的盈利項目應當只是通過收取借貸雙方的服務費,將投資風險重新歸還投資人,讓市場來調節投資人的風險和收益相適配。為了加強平臺的風控,降低平臺風險,從而保護更多的投資人的利益,“去擔保化”摒棄信用擔保中介角色勢在必行。
(四)設置互聯網金融投融資查詢站點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風險意識是減少和防范金融風險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金融投資和消費已經普遍化,但相應的法律法規普及工作并不太樂觀,普通民眾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和法律規范意識較為薄弱。在提高投資者素質這方面,地方政府以及相關金融監管部門應加強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增強對公民的普法宣傳工作。除了通過宣講會等常見的宣傳方式進行普及之外,還應在在各鎮政府、村委會設置群眾互聯網金融投融資查詢站點,在許多公民對于各政府機構、單位發布的法規、文件,披露的相關信息等并不能及時關注或者有效獲取,如果能夠在小范圍的區域設立民眾關切利益信息查詢站點,將是惠及普通民眾的重要舉措,并能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水名岳,符拓求.中國式P2P網貸[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6.
[2] 孫慶蓉.中英美三國P2P網貸行業現狀對比與啟示[J].中國經貿導刊,2019(7).
[3] 網貸之家.P2P清退潮跟蹤:至少有15地發布公告,涉及456家平臺(附表)[Z].網貸之家微信公眾號,2019-11-7/2019-11-17.
[4] 零壹財經·零壹智庫.中國P2P借貸服務行業發展報告.2018[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9:150-170.
[5]宜人貸.宜人金科發布二季報[EB/OL].https://www.yirendai.com/notice/2019102512020.html,2019-10-25/2019-11-13.
[責任編輯:王 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