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群
【摘要】?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是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這句話突出教育的重要意義,但從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職業角度來看,更應看到創新的重要性,要領會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我們教育工作工作者對國家,對民族所負的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學生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07-084-02
近年來,我們教育工作者對此有了充分的認識,都注重在教學工作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但有些教師只是在學生面前提一提創新的重要性,又或是讓學生說了做了,但由于忽視了學生的基礎底子以及創新練習的經常性,結果沒有多大實效。而語文作為孩子認知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更加應該受到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只有做好了語文的教育工作,提高孩子認知世界的能力,才能在各個學科都能提高創新的能力。所以語文這個學科的創新能力,是一種基礎的創新能力,是學生語言能力的真正提高。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這確實需要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探討和重視。根據本人的經驗以及和同行的交流,結合語文教學我有一些膚淺的見解。
一、重視為學生打好扎實的基礎知識
扎實的基礎知識是學生形成創新能力的根本。很難想象出,沒有扎實基礎知識的學生會有合理的創新。因此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大力提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同時,不能忽視學生基礎知識的傳授。我記得曾經有一位語文老師給我讀了一篇“幽默”的學生習作《未來的電腦》:“……它可厲害了,當我在地球上玩膩了,想上太空玩玩時,它立刻變成一艘巨大的飛船,把我帶到太空去。……它就像魔術師那樣,隨時變出你想要的東西來……”。本來這次習作確實是希望培養學生的豐富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的,但這個學生所創造出來的電腦已經沒有電腦的基本特點了。后來通過了解得知,原來那位老師上作文課時主要是要求學生大膽想象,能想象出多先進就把電腦寫得多先進,而對電腦的形狀基本功能卻沒有介紹。這樣當然會有部分對電腦不了解的學生會亂創新的,后來這位教師認識到了自己的疏忽,為學生補了有關電腦的知識,結果寫得不好的學生后來重寫的習作都有了很大的進步。可見,在每一次創新練習之前,我們都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基礎知識,如果預計基礎知識未達到條件時,可以通過學生搜集、交流、老師介紹等方法來解決。
二、經常練習讓創新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
在我們生活中,常會有這種現象,有的人讀書時考試成績很好,可是參加工作了,什么都不會處理,這種高分低能的人其實就是缺乏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新的能力。基礎知識他們能學得這么好,難道他不能學會創新嗎?其實他們缺乏的是創新的意識和習慣。我們教師除了要抓好基礎知識的教學,更應組織指導學生進行經常的創新練習。有些教師總是抱怨教材里設置的創新教學內容少。對此,我認為我們有兩點必須要注意的。一是要正確認識創新的標準。對于小學生來說,我們不可能要求其有和成人一樣的創新能力。他們對問題能有自己的見解,對于知識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新的發現就可以了。比如學習語言文字,有的學生原來不知道凡有“扌”的字大多與手有關,后來通過自己的對比觀察,發現了這一規律,這就是創新,同時這也是一種總結。正是由于這種創新,使得我們學生能夠更快的意識到這種不同,也就能夠提高加快學習的能力,也能拓展學生的思維。這就是我們的教育工作中,創新是為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而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二是要充分分析和挖掘教材,只要我們用心挖掘,無論是什么教材,我們總會找到讓學生進行創新的火種。比如我教學小學語文第九冊《海上日出》,在教學“這不是偉大的奇觀么?”時,我也讓學生來仿寫這種句子,表達自己的強烈感情。在課堂的實際教學過程,學生得到的又不僅僅是一種表達的方式,而是感受到了思維上的拓展。在后面的語言表達上,很多學生經過教學創新的孩子,都表現出了更加活躍的思維和更強的表達動力。這種教學上的挖掘,讓我充分認識到,原來用心的挖掘教材,學生的潛力激發是更大的,這也許就是創新所要達到的重大目的之一。
實踐證明,只要我們教師端正創新標準的認識,根據小學生的知識特點,用心挖掘教材,就會讓每一節課都有學生的創新之地,使學生得到經常的創新練習,鍛煉出敏銳的創新知識意識,形成創新求異的習慣。這種習慣,在他們將來的學習中,必然會產生非常重大的作用。同時,也有證據表明,更加熱衷于創新思維的學生,在將來的學習中學習的效率和動力都會比一般的學生好。這樣的事實,應該讓我們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視。
三、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創新精神
二十一世紀是創新的世紀,二十一世紀更是合作的世紀。
放眼世界,當今世界那一項尖端科技創新不是合作完成的?人類基因序列的測定、非典、武漢新冠肺炎被人類戰勝等這些例子都證明了合作創新的重要性。這些事實,也就證明了合作的根本原因是這個社會需要合作,而合作不是憑空產生的,也不是隨便就可以開展的。這里面需要的是一種合作的精神和動力。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合作學習既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合作精神,又可以取長補短,提高學習效率。
近幾年來,我們的公開課普遍采取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來進行,這是我們教學的一項重大變革,但是有些教師采取這種模式進行教學容易流于形式,表面看上去是討論交流,實際是亂哄哄。這是虛假的合作和活躍。不會達到真正培養學生合作創新精神的目的。
兩年前,我也同樣走過這樣的彎路,起初我學習觀摩的示范課的樣子,讓學生在課堂上合作學習,可是學生總是亂哄哄的,我硬著頭皮教完一個單元,一測試,嚇了我一跳,平均分低了一大截。我想放棄這種教學模式,但我一想示范課的課堂不是這樣啊,一定是方法上有問題。經過深思熟慮,我覺得要采取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的合作創新精神,必須讓學生的合作學習組織化、經常化、競爭化。
組織化就是要求有組織紀律性,因此每個小組要設立一個小組長。小組長負責管好本小組的紀律,同時要組織同學們有秩序地展開討論,自己更要帶頭發言。
經常化就是每堂課都必須有合作創新的內容。除了課堂外,課余,特別是放學后也可以集中學習,讓合作學習延伸到課外。為了便于學生放學后合作學習,我把互為鄰居的同學分在同一小組。當然在學習過程中,嚴禁學生自己不動腦,直接抄別人的學習成果。
競爭化就是每節課評選一個表現最出色的小組,并登記在合作競爭公布表上,期末作總結,進行表彰。
通過以上幾種方法,同學們在課堂上不但活躍,而且十分有秩序了,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提高。到了期末考試,全班的語文平均分提高了9分,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創新精神,又提高了成績,我真是驚喜萬分。這些提高,分數只是證據,更加重要的是,素質教育盛行的今天,我看到了更多的學生開始在日常中表現出更高的素質和能力。平時的活動中,很多平時不太活躍的學生,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都開始出現質變。相對于分數的提高,作為老師,我更加高興的是這種綜合素質的提高。我相信,這種合作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會帶給他們更多的發展空間,也會讓他們的學習和人生路更加精彩。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民族的呼喚,是新世紀的呼喚,我們教師對此責無旁貸。在教學中,只要我們教師多重視,多進行方法創新,讓學生得到了真正的創新練習,就一定能為社會培養優秀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