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們之所以可以將理想國中的“洞穴”與現實世界相聯系,是因為我們與“洞穴”內部的人在生活方式上有著相似性。“洞穴”外部是理念世界無疑,但仍留下來一個疑問,即為什么外部就比內部更加真實。囚徒,面對哲人王帶來的新的倫理體系,他們并非一定要接受新的倫理體系。
關鍵詞:柏拉圖;洞穴比喻
一、洞穴與現實世界的關系
學者對“洞穴比喻”的探析是建立在“洞穴”已經存在,并且,他們認為“洞穴”就是我們現在所生活的世界這個基礎之上的,為什么我們要這么默認?從“洞穴”到我們的世界,為什么會有人輕易的接受了這個觀點?再者,“洞穴”為什么是我們生活的世界?為什么洞穴之外不是我們生活的世界?
柏拉圖將洞穴描繪為有一群人在里面生活的地方。在洞穴中,“囚徒除了火光投射到他們對面洞壁上的陰影之外,他們還能看到自己的或同伴們的什么呢?……因此無疑,這種人不會想到,上述事物除陰影而外還有什么別的實在”。這表明,洞穴內的人都看到同樣的事物,也表明“洞穴”內存在“公共領域”的。這樣的描述使得洞穴內部與我們的世界有了相同的地方,我們生活的世界,也是人與人共同搭建的公共領域,維持這個公共領域的要素在于人們需要共同構建并遵守一套倫理體系、法律體系、話語體系等,我們的行為并沒有超出由人們共同構建的領域的閾值。因此,可以說人類之所以能夠聚合在一起不僅僅因為科技的發展,更因為供我們的思想的質料具有一致性,亦可說我們也“觀看”洞壁上的陰影但不自知。有了思想質料“那么,如果囚徒們能彼此交談,你不認為,他們會斷定,他們在講自己所看到的陰影時是在講真物本身嗎”。從“洞穴”內的人討論日常事情的情形與我們相似,我們并不能證明我們的基礎與囚徒的基礎有何區別。結合這兩方面,我們確實會很容易就將“洞穴”內部的世界看作我們的世界。
二、哲人王與囚徒的關系
面對“洞穴比喻”的時候,我們經常把自己立足于哲人的一方,這時候我們眼里的囚徒是無知甚至讓人憎惡的。但如果我們自己是洞穴里的普通人,面對哲人、政治哲學家、哲人王我們會與之前的看法有何不同?我們要直接面對的是哲人帶給我們關于知識和真理的挑戰。我們現存的知識也是根據我們所看到的事物及其經驗歸納出來的,而這樣的經驗為什么又不能稱之為真理呢?亦或說,它比哲人所得出的知識差在哪里?我們可以一眼貫穿漫長的時間線,我們可以說洞穴里的人不知道何為真理,不明白伯羅奔尼撒海戰中幾位海軍將軍的冤屈,這是因為我們擁有比他們的知識更確切的知識。所以,站在囚徒的角度,面對意見與真理,囚徒與哲人王,哲人與政治哲學家,哲人與哲人王,我們應該明晰一些事情。
首先,我們平時所說的意見常指處于“有”和“無”之間的地方。意見不像是柏拉圖所規定的真理那樣具有單一的特點,它因其本身的根據而具有差異性。凡是具有差異性的事物都可能顯示出一種確立自己地位的現象,這將導致他們之間的競爭關系。一般學界認為“蘇格拉底之死”是蘇格拉底自己的選擇,這是因為他有能力逃跑,但在被審判的過程中,蘇格拉底確實敗于雅典人不負責任的意見,這個事實使得蘇格拉底的弟子們嘗試將意見和真理對立起來,并要建立可以用來判斷人類行為的絕對標準。在柏拉圖看來,解決真理與意見之間的沖突的辦法在于尋求一種存在于意見領域之外、高于意見領域的標準。
其次,盡管囚徒不具有相應的關于真理的知識,但囚徒仍具有一套屬于自己的倫理道德體系,“看”是受過教育的人在理念世界的活動也是囚徒的唯一活動,但他們既不言說也不行動,而哲人在“洞穴”中是需要行動的。所以成為一個哲學家和成為一個公民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方式,導致這兩種存在方式的經驗現實的模式是不同的和不相容的。而且,哲學的經驗是一種個人的經驗,囚徒的經驗是一種富有差別的經驗。那么作為囚徒,面對哲人的哲學經驗,囚徒本身被消解了作為人的主體性,取而代之的是作為概念中的一員活著。哲人王降臨于世必將因其要清楚活著的特性,對善好的追求而改變現有的風俗習慣、倫理準則和知識體系等等,面對這些變動,作為囚徒就不得不問,如果我接受了這些變動,我還是我嗎?況且,我有什么理由接受哲人的理論呢?有什么事情可以證實我們現在的生活是混亂且雜亂無章的?沒有了更準確的知識的我們幾乎完全不能判斷眼前這種違背習俗的話的真理性。
注釋
汪靜教授認為,“漢娜.阿倫特通常被視為公共領域思想的開創者。在其1958年發表的早期著作《人的境況》中,阿倫特將公共領域禪師為一個公開的共同世界”。其中“共同”有來源于共同之基礎的意思,這與洞穴內部囚徒們有著共同的經驗來源的事實相似。
參考文獻
[1]柏拉圖,郭斌,張竹明,譯.理想國[M].北京:商務出版社,2017.
[2]汪靜.西方“公共領域”思想的歷史考察[J].載于《新聞傳播》,2014(03).
[3]柏拉圖,吳飛譯.蘇格拉底的申辯[M].華夏出版社,2007.
[4]陳志偉.哲學與政治:柏拉圖《理想國》的一種新的解釋視閾[D].陜西師范大學,2005.
作者簡介
吳憲(1996—),男,漢族,河北人,西南民族大學哲學學院外國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哲學史。
西南民族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