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圓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 兒童康復科,河南 南陽473000)
小兒腦癱是一種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征,是由胚胎發育異常、新生兒窒息、先天性心臟病等引發的一種疾病,新生兒在出生一個月后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仍未成熟,表現出智力缺陷、運動、語言及精神障礙等癥狀[1]。目前尚無特效藥可治愈小兒腦癱,臨床常以康復訓練為主,鍛煉其智力、語言、行為等功能。爬行訓練是一種有效的康復訓練方案,可促進患兒正常姿勢形成,消除殘存的原始反射[2]。引導式教育模式是一種輔助性訓練方案,可針對性訓練患兒的語言、認知等功能,提高患兒適應環境的能力[3]。本研究旨在探討引導式教育模式聯合爬行訓練在小兒腦癱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腦癱患兒150例,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 (n=75)和觀察組(n=75)。觀察組男42例,女33例;年齡2~4歲,平均年齡 (3.24±0.50)歲。對照組男44例,女31例;年齡2~5歲,平均年齡 (3.56±0.62)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粗大運動功能分級≤3級;②智商40~69,發育智商≤70;③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先天性疾病者;②未受控制的癲癇者;③肌肉萎縮者。
1.3 方法對照組患兒接受爬行訓練,具體方法:由主治醫師、康復訓練師共同制定爬行訓練計劃,計劃需符合患兒年齡、體質等,由訓練員3對1訓練患兒,2次/d。(A)四點支撐:患兒雙肩放上沙袋,由1名訓練員支撐住其肩關節,再由1名訓練員動作輕柔地抓住患兒下肢,輔助患兒完成膝關節彎曲,保持患兒呈現雙膝、雙手四點支撐的姿勢,同時再由1名訓練員用圍巾懸吊住患兒腹部,幫助減輕壓力,引導患兒正確爬行。(B)三點支撐:①在患兒腹部放一滾筒,讓其雙手向前支撐身體,一腿彎曲膝蓋著地,另一只腿向后伸直,保持該姿勢15 s后交換雙腿,共訓練15 min/次。(C)腹爬訓練:在患兒視線可見的前方放置顏色鮮艷的玩具,1名訓練員握住患兒雙踝,當患兒伸出左手抓取玩具時,訓練員向前推患兒右腳,右手抓取時,推座角,反復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引導式教育模式,具體方法:①引導式教育下的心理護理:播放舒緩的音樂,撫摸患兒以減少其陌生感和恐懼,通過簡單的游戲引導患兒之間互動,為接下來的護理措施創造良好的氛圍。②引導式教育下的運動障礙護理:護理人員引導并協助患兒完成下蹲、抬頭、翻身、側臥等動作。③引導式教育下的語言功能訓練:用溫和的語氣和簡單的詞匯同患兒交談,并輔以肢體語言,語速盡量放慢,給患兒反應的時間,引導患兒說話。④引導式教育下日常生活能力護理:依據患兒病情為患兒進食、飲水、大小便等設計不同訓練方案,協助并引導患兒完成訓練內容。兩組患兒均訓練3個月。
1.4 觀察指標①訓練效果:訓練前、訓練3個月后,采用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量表[4]通過認知功能、語言功能、運動功能、自理功能、社會適應力5個維度評估訓練效果,每個維度總分20分,評分越高則治療效果越好。②智力發育:訓練前、訓練3個月后,應用貝利嬰幼兒發展量表 (BSID)[5]通過發育指數 (MDI)和心理運動發育指數 (PDI)評估患兒智力發育水平,每個維度滿分100分,評分越高則智力發育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訓練效果訓練前,兩組的認知功能、運動功能、語言功能、自理功能及社會適應力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 (P>0.05);訓練后,觀察組的認知功能、運動功能、語言功能、自理功能及社會適應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訓練效果比較 (±s,分)

表1 兩組的訓練效果比較 (±s,分)
注:與同期對照組比較,aP>0.05,bP<0.05。
項目 訓練前 訓練后觀察組 (n=75) 對照組 (n=75) 觀察組 (n=75) 對照組 (n=75)認知功能 6.35±1.24a 6.31±1.22 11.68±2.23b 8.72±1.64運動功能 7.16±1.71a 7.15±1.66 13.27±3.08b 9.16±2.58語言功能 7.62±7.76a 7.63±1.74 14.35±3.42b 10.05±2.31自理功能 6.52±1.31a 6.54±1.28 12.08±3.53b 8.97±2.11社會適應能力 7.90±2.14a 7.83±2.06 14.63±4.06b 10.20±3.75
2.2 智力發育訓練前,兩組的MDI、PDI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 (P>0.05);訓練后,觀察組的MDI、PD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智力發育評分比較 (±s,分)

表2 兩組的智力發育評分比較 (±s,分)
注:與同組訓練前比較,aP<0.05。
組別 n M D I P D I訓練前 訓練后 訓練前 訓練后觀察組 7 5 6 3.0 6±7.3 5 7 9.1 2±1 0.2 6 a 5 8.7 5±6.2 8 7 6.7 1±9.3 7 a對照組 7 5 6 2.3 4±7.6 4 7 3.5 1±9.1 4 a 5 8.1 2±6.1 3 6 8.5 4±8.6 2 a t 0.5 8 8 3.5 3 6 0.6 2 2 5.5 5 7 P 0.5 5 7 0.0 0 1 0.5 3 5 0.0 0 0
小兒腦癱的主要發病機制是各種因素導致患兒大腦缺血缺氧,致使出現非進行性腦組織損傷,破壞中樞神經系統,影響各項能力[6]。爬行訓練著重于肢體功能恢復和協調性訓練,可增強患兒的肢體控制力,但對患兒語言功能障礙、日常生活能力障礙等問題效果不明顯,故臨床致力于尋找合適的訓練方式促進腦癱患兒的康復。
本研究中,對照組給予爬行訓練,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引導式教育模式,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認知功能、運動功能、語言功能、自理功能、MDI、PDI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0.05),表明引導式教育模式聯合爬行訓練有助于改善患兒肢體障礙和協調性,促進患兒智力發育。爬行訓練共有四點支撐、三點支撐和腹爬訓練三項措施,其主要目的是養成患兒四肢交替運動的正確習慣,在訓練過程中向大腦不斷傳輸正確的運動信號,消除腦組織受損后殘存的原始反射,重建新的正確的條件反射,從而提升肢體協調性[2]。同時,訓練員強制性實施的爬行訓練還具有增強注意力的作用,提升患兒視覺理解和視覺反應能力。但因患兒年齡較小,依從性差,訓練效果往往不理想,達不到預設的目標值。引導式教育是一種集體式、游戲式的綜合性教育措施,其根本原理是通過多樣的引導方式集中患兒的注意力,調動患兒的積極性,讓其主動進行訓練,解決了爬行訓練中依從性差的問題[7-8]。本研究中患兒年齡最小2歲,最大5歲,已經具備一定程度的自我概念,但因疾病導致其與正常兒童不同,常有自卑、恐懼等心理,故需要通過音樂、動畫片、漫畫書等方式先安撫患兒的情緒,再用鼓勵的方式引導患兒交流,表達其內心的想法,提升患兒的自信心。護理人員通過玩具、糖果等獎勵誘導患兒跟隨自己做出下蹲、抬頭、翻身等動作,并通過簡單的游戲和豐富的肢體語言引導患兒不斷說話。同時,為患兒設計專門的漫畫書,書中包括進食、飲水、大小便等正確的做法,引導患兒模仿漫畫書中的動作,當患兒完成時要給予適當的鼓勵和獎勵。引導式教育在日常生活能力、基本動作模式和日常生活管理三個方面全面訓練患兒,從而可促進患兒各項功能的發展。
綜上所述,引導式教育模式聯合爬行訓練有助于提高腦癱患兒的認知、運動、語言和自理功能,促進患兒智力發育。